首先我們先介紹一下明代的朴刀,提起朴刀,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用的可以接在長杆上的分體朴刀。但是宋代朴刀並無圖樣和實物流傳下來,我們並不能知道宋代朴刀究竟是個什麼樣子。但是我們可以看看明代的朴刀究竟什麼個什麼樣子。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

武備要略

》中記載的朴刀,根據《武備要略》說明,用法與單刀(現代稱為苗刀)大致相同,只是撩撲之勢大於單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朴刀應用並不廣泛,但是也有出土。可以看到和《武備要略》中插圖所畫樣式並無太大區別。而且一直到清代,依然有沿用。最著名的就是內蒙古博物館所收藏的

康熙皇帝

御用戰刀,裝飾非常華麗。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這柄刀是

康熙三十五年

(公元1696年),康熙帝西征

準噶爾

部噶爾丹凱旋,回京時路經歸化城,時逢崇福寺(蒙語“巴噶召”,即小召—)建成,此寶刀並盔甲等隨身之物,留作紀念。可以看到,內蒙古博物館收藏的這柄康熙皇帝御用戰刀和明代朴刀樣式基本一致。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電影《繡春刀》中,老大

盧劍星

用的正是明代朴刀,而非雁翅刀。明代雁翅刀為單手刀,跟長柄雙手握持的明代朴刀是有區別的。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上圖為明代御林軍長刀,這就是《武備要略》中稱之為單刀的刀型。比朴刀更長,更尖銳。

《武備要略》中是這樣記載單刀的:〈單刀式說〉古云:「快馬輕刀」。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如執輕刀一言,制不得法,鐵不鍊鋼,輕則僥薄,砍下一刀,刀口偏歪一邊,焉能殺人。如要堅硬,則刀必厚,厚必重,非有力者不能用也。故製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漸漸薄去,兩旁脊線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輕重得宜也。鐵要久鍊去渣屎。磨時無麻子小點,如鏡一樣光彩,則遇潮汗,亦不至上鏽,乃鐵多煉少,是久煉成鋼也。刀鞘內要寬,刀口寸金箍入鞘口略緊勿松。緊松亦要得宜,以便出入。如用弩帶刀,刀長二尺八寸,靶長九寸,共長三尺七寸。不可過長,恐懸帶腰間,用弩不便。鞘用皮製,其法載前用弩兼槍刀說中。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這種雙手長刀在戚繼光的《

紀效新書

》中也有記載。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不過《紀效新書》中的長刀,要比《武備要略》中所記載單刀更長一尺。除去尺寸加長以外,樣式上並無太大區別。這類明代雙手長刀,存世比較多。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長刀在電影《繡春刀》中也有出現,丁修扛著的就是明代長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比起宋代名目繁多樣式相近的

長柄大刀

,到了明代,就簡化了很多了。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長倭刀,應該也就是日本的薙刀,明代進口日本刀以及自己仿製日本刀都有記載。但使用率並不算高,明代長倭刀作者本人沒有見過出土實物。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上圖為日本薙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武備要略》中也有記載斬馬刀和偃月刀。可見這兩種刀,在明代裝備是比較廣泛的。

斬馬刀在明代記錄不少,比如

鄭成功

就用過,《臺灣外記》卷四記載:“二月,挑選各提督壯勇者為親軍,

廈門港

築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舉起遍遊教場者五千人,畫樣與工官

馮澄世

,監造堅厚鐵盔、鐵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制鐵面,只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斬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執器械副之,專砍馬腳,臨陣有進無退,名曰鐵人。”

對斬馬刀戰場使用也有描述,《明季南略·卷十一》記載:“其兵三人一伍,一兵執團牌蔽兩人、一兵斫馬、一兵砍人;甚銳,一刀揮鐵甲、軍馬為兩段。蓋鑄刀時,用鐵匠百人挨遞打,成此一刀;故銳特甚。”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出土的明代斬馬刀。

至於《四鎮三關志》中的關刀,《武備要略》中叫大刀的,宋代稱為偃月刀的。這在明代繪畫裡經常可以看到。但是明代《

武備志

》裡這麼描述偃月刀的:“以之操之示雄,實不可施於陣地”。這只是儀仗器。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所繪偃月刀。

明代雙手刀

明代雙手刀

出土明代偃月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