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一個人在把自己的問題帶到

心理諮詢師

那裡之前,自己已經認真考慮過很長時間了,有時候還會找親近的朋友家人商量,反覆斟酌。經過這種程度的思考後,不相干的人說句話,就一語點醒夢中人的可能性,幾乎可以說微乎其微。

有的人認為心理諮詢師應該是智慧通達的人,說出自己的困擾了,就寄希望於他們能給出絕妙的迴應。實際上,心理諮詢師又不是

仁波切

,沒有那樣的智慧。

這種誤解,也許是受有些雜誌上情感問答的影響。讀者寫信,介紹自己現在的情況,就有很厲害的作家可以洋洋灑灑,給出漂亮的分析和建議。這一類作家,有的也頂著心理諮詢師的頭銜,但其實,他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還是更接近於一個創作者,而不是諮詢師的狀態。這沒有任何貶義,只是工作性質不同罷了。以一個諮詢師的工作方式,讀過這種來信,他是絞盡腦汁也沒辦法寫出這麼詳盡的迴應的。

那麼諮詢師的迴應是什麼樣?——我們很少會直接回答,反而會提出更多的問題。

這其實是負責的。我以前在學校給研究生講課,講到這段的時候,會引用一段老相聲的臺詞,演員模擬一位號稱「問不倒」的營業員師傅,是如何處理提問呢:

A:您看一點什麼呢?

B:我想看看布。我問問你啊,我愛人想做一件襯衣,用什麼樣的料子好呢?

A:請問她是冬季穿是夏季穿呢?

B:夏季穿啊。

A:她是要長袖要短袖啊?

B:要短袖。

A:這個人是胖啊是瘦啊?

B:她胖啊。

A:是要貴點兒要便宜點兒?

B:要便宜……誰問誰啊?

(摘自一段公交車上看來的無聊相聲,好像叫《營業員之歌》……)

雖然顧客最後發現了詭計:明明是我問你,怎麼變成你問我了?但是在旁觀者看來,這位營業員丟擲這些問題,實在是非常稱職的表現。要是不知就裡先給推薦,反而才有敷衍塞責之嫌。挑塊布料尚且如此,何況是困住生活的大難題呢。

有的來訪者三言兩語,以為已經把情況表述完整了。但是在我們看來,還是沒法建立對來訪者整體的印象。比如,常常有人會問我們,我不自信,該怎麼辦?可是你說的不自信,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哪些方面不自信?什麼時候不自信?和誰在一起的時候不自信?情緒上會有什麼表現?行動上又有哪些反應?之後會怎麼辦?對日常的生活有哪些影響?長遠來看又有什麼顧慮?試過哪些方式去調整?身邊的人怎麼看?發生了什麼事讓你下決心來諮詢?希望諮詢以後表現出怎麼的不一樣?……

這些問題沒搞清楚,除了泛泛而談地講些空洞的套話之外,是沒法做更多的。

當然也有這樣的來訪者,即使聽到套話,也表現得特別受用,連連點頭,好像被醍醐灌頂一樣。這是來訪者的特點,並不是諮詢師的功勞。後者是會有一個理智的認識:難道我這幾句話,能是他生活中從來沒聽人講過,百度上也搜不著的?

少數諮詢師喜歡賣弄學識,拿書本上的理論出來迴應,以為這樣會讓人耳目一新,但耳目一新並不應該是我們做諮詢追求的效果。不管來訪者是不是真的認同這些理論,一旦我們開始討論它們,我們的關注點就從來訪者這個人身上跑開了。

有時候,諮詢師明知道這個道理,遇到有的來訪者,就感覺到自己承載的那份期待,會有點著急,想要快點給幾句明確的答覆。這種衝動是值得警惕的。

當然,前面那些提問,直接全部問一遍也是很討厭的事。我們大概不會那麼直通通,會設法在更隨和的氛圍下加深瞭解。這裡面,又有不少技巧可以細說。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therapistlsw

心理諮詢相關的原創文章,產量不高,偶爾推送,也許某一篇值得你想一想。

諮詢札記04:迴應

諮詢札記04: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