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真的是未來趨勢嗎?這個未來有多遠?大明2020-05-22 10:54:25

如果不是政策強推的話,純電池的電動車在十年之內都看不到任何指望。更加別說趨勢了。

如果政策推,那就要看政策的力度。以國內現在政策的力度,5年內銷量會上升幾倍,但是距離成為主流還遠。

電車真的是未來趨勢嗎?這個未來有多遠?Honda誌2020-05-22 14:08:16

如果從長遠看,以電機為主要驅動形式確實會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但!只是說以電機驅動,而可以斷言,目前電動車所使用的電池為儲能方式一定不是未來的趨勢,也就是說,未來電動車大機率不會是“電池+電機”的組合,而應該是某種更為先進的電力來源裝置,例如光子、等離子、甚至微型聚變爐等等,這才能根本解決目前“用電量與車重”之間的矛盾關係,畢竟蓄電池的能量密度都是有限的,而開源式的供電裝置才是相對無限的。

電車真的是未來趨勢嗎?這個未來有多遠?羅戈薩2020-05-24 19:46:22

是,10~20年。簡潔明瞭。如果各路巨頭齊下場提早到5~15年。

電車真的是未來趨勢嗎?這個未來有多遠?接盤俠說車2020-05-24 22:46:36

是未來的趨勢。未來有多遠?經過綜合各大權威資料下的結論如下:

在本世紀末有希望普及從而取代汽油車霸主地位。

真正遏制內燃機車增長的是全球溫室效應!而非能源枯竭!

具體路線:短期混合動力主流,中長期純電動汽車,氫能源汽車。這在學術界很早前就已達成共識。本文中電動車指代包含上述的三種。

一、電動車產銷預測曲線

有一文

Batteries and fuel cells for emerging electric vehicle markets

, Nature Energy,基於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計算資料,曾提到2060年,電動車將會佔據85%以上的市場份額。此處電動車包含電池、插電混動和氫能源電池等。也就意味著,傳統燃油車禁售大機率發生在本世紀末期。

電車真的是未來趨勢嗎?這個未來有多遠?

Batteries and fuel cells for emerging electric vehicle markets, Nature Energy

這個預測曲線結論是根據全球溫室效應的要求,利用平衡化石燃油、火力、風能等能源的利用情況,從而控制全球溫升在2℃以內的一個反推性的結果,也是供給各國政策制定者的參考資料。所以說在近幾年,

各國都開始制定相關燃油車禁售政策,這才是真正的Root Cause。

二、短期電池能量密度極限

目前電池能量密度的普及應用水平在

200 Wh/kg

左右,且仍在繼續提高,是因為當前還存在減重空間,目前大部分廠家都是在幹這個活兒。但到極限便會停止不前,這個極限值是指在基礎材料應用方面未產生重大突破的前提下,

這個極限就是400 Wh/kg

,預計在20世紀中期可以達到。

電車真的是未來趨勢嗎?這個未來有多遠?

A solid future for battery development,Nature Energy Vol 1

三、能源枯竭並不足以成為摒棄汽油車的強有力理由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的Gautam Kalghatgi教授寫過一篇關於內燃機未來的文章,也與本回答結論相一致。汽油車在本世紀末期有可能被取代,下圖是他對歷史記錄上的石油勘探量和開採量的一個權威統計。從圖中可以發現,在21世紀初期開採量甚至高於勘探量。而且實際上勘探到的每一座油井,受限於當前的開採技術,當開採成本過高時,就會終止開採。所以石油化石能源的枯竭並不能成為摒棄汽油車的強有力理由。

電車真的是未來趨勢嗎?這個未來有多遠?

Is it really the end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nd petroleum intransport? AE

四、短期插電混為霸主

印度國家電力集團的Vidyanandan博士,按照混合動力汽車的電氣化程度和結構對混合動力汽車做了一個非常清楚的分類。從圖中可以看到,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微混和插電混。其中高能量密度的插電混不出意外將在短期內,成為電動汽車中的霸主。而插電混(Plug-in Hybrid)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需要一個小型化的增程式發動機,這也是為何近幾年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應用迅速擴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電車真的是未來趨勢嗎?這個未來有多遠?

Overview of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s

電車真的是未來趨勢嗎?這個未來有多遠?莫問天2021-01-21 09:36:42

不知道別的地方,反正在國內,就算電池沒進步,只要國家真正的干預一下肯定成主流。

我雖然現在不可能買純電車,但不影響我也喜歡它。我不買,是因為本地天冷,現在的電池技術純電太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