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人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這世界上,太多人沒有安全感。

我說這話時,朋友聚會上,一個女孩拼命點頭。

她換了好幾份工作,都因難於處理人際關係最終放棄。

「我在那沒有歸屬感,只想逃避。」

她也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害怕未來沒有競爭力。

另一個女孩說,自己敏感脆弱,在感情上患得患失,慣性地討好或控制對方,最後都無疾而終。

她29歲未婚,陷入年齡危機。

這些年,我聽到很多人說,「我真的太沒安全感了」。

這感覺像「飄在空中,無依無靠」,我也感受過。這是一種害怕被拋棄的感覺:被他人拋棄,被社會拋棄,被時代拋棄。

而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它會極大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愛情,家庭。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人會如此沒有安全感呢?

晚上10點多,我獨自走進電影院,看了那部《

何以為家

》。

12歲的扎因出生在

黎巴嫩

的貧民窟。

為了不被房東趕出去,他每天扛水、卸車、送煤氣,迴圈反覆。

貧民窟的空氣混著下水道的味道,扎因瘦弱的身軀,像極了一隻螻蟻。

突然,妹妹薩哈來了第一次例假。扎因立刻把她帶到廁所,慌忙脫下背心,讓她塞到私處,並偷偷幫她清洗血褲。

他必須向父母隱瞞。因為他們的文化裡,初潮意味著女孩可以出嫁了。

很不幸,父母知道後還是把妹妹賣給別人當“

童養媳

”,竟然只為了從雜貨店換來幾隻雞、一些錢,貼補家用!

扎因絕望,離家出走。

當他在街上混飯吃時,驚聞妹妹因懷孕大出血而死。她只有11歲啊。

扎因拿起刀飛奔而去,砍傷了妹妹的「丈夫」。

入獄,判刑5年。

這時,媽媽又懷孕了。扎因忍無可忍,他明白「這個孩子長大後,和我一樣不幸」,獄中的他找律師,把父母告上法庭。

法官問扎因,為什麼要告父母。

男孩平靜的說,「因為他們生了我」。

家本來是創造安全感的地方,卻成為人最沒有安全感的地方。

你說,這諷不諷刺?

但父母覺得不可思議。

爸爸說,「我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

媽媽說,「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還敢批評我?沒人有權批評我。」

聽起來真的無可辯駁。

因為「我也沒有安全感,所以給不了你安全感。」

扎因回答: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什麼叫無力撫養?

撫養孩子除了基本的物質需要,最重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安全感。

父母需要儘量給孩子一個有安全感的家。這樣,他才有能力去外界探索更多可能。

否則,他的一生,就會一直在不安全感裡沉淪。會不停地精神出走,內心動盪不安,不斷的找「家」的感覺。

如果一個人,一個工作,一個地方沒有給他安全感,他就會不停地換。

如此,一個人大部分的人生選擇,都會被找「家」的潛意識操控。

02

你小時候沒有飯吃

長大就會拼命吃,吃到吐

為什麼不安全感會如此強烈地代際傳遞下去?

我和父母,爺爺奶奶聊過他們年輕時的故事。

他們那個年代環境和家庭異常動盪,父母沒能力建構一個心理上安全的「家」,也沒能活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他們內心有強烈的害怕「被拋棄感」。所以總想去抓住什麼牢靠的東西。

當我出生,他們看到了希望。

「我可以透過孩子,實現理想自我,彌補缺憾,我會感到安全。」

吳綺莉的一生,就是這種「不安全感」根源最好的證明。

一個節目裡,她擺關於家的沙盤(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明明房子裡住著祖孫三代人,但沙盤裡的她卻一個人站在家門外,遙望外面的世界。

小時候,她常一個人孤單的坐在床邊。但她說,「我沒有覺得孤單,因為很習慣這種感覺。」

習慣孤獨,這是一種什麼感覺?

每次跟媽媽拿錢,媽媽把鈔票灑滿一地,她跪著一張張撿起來,女兒在一旁,眼睜睜看著。

情緒極不穩定的媽媽,會半夜跑到房間,拿菜刀逼她去找孩子爹。氣急,還會拿刀亂砍,而她,只能抱著女兒在角落發抖。

我感覺,她長大的過程裡,根本沒有體會到哪怕一丁點「家」的感覺。

心理諮詢師

讓她加一個東西放入沙盤,她加了一座橋。這座橋,讓她可以去到外面的世界。

為什麼她就這麼想出去?

因為她想找到真正的「家」,找到安全感。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這種找「家」的潛意識,也造成了她和成龍的感情悲劇。

即使知道對方不會負責,她也會孤注一擲。因為婚姻和孩子,是她最後的堡壘。

童年缺乏母親陪伴的她,對女兒有強烈的補償心理,走向極端。

「你小時候沒有飯吃,長大你就會拼命吃,吃到吐。」

她無微不至地照顧女兒的衣食起居,要求女兒每次外出都要報告行蹤,必須認識女兒所有的朋友。。。。。

又因為沒有安全感,她激烈打擊和傷害女兒,想捆綁住她,對自己臣服,不讓她離開。

女兒養的貓死了,她冷嘲熱諷。轉頭就買一隻新的,好像那隻貓只是一件被丟棄的物品。

這種愛,沉重又畸形。

所以女兒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好煩。最渴望的事情,是獨立。

她報警舉報媽媽虐打她,最後甚至逃到加拿大,和現在的女友結婚。

這種出走,跟當年的吳綺莉如出一轍。都是因為家沒有給到他們安全感,他們要去外面找尋。

03

再怎麼樣,我都有一個家

我不會被拋棄

反過來想想,父母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考公務員?

因為他們那個年代的公務員,就是穩定的象徵。

為什麼一定要結婚?因為結婚,有個人一起,就不會再那麼動盪。

為什麼要找門當戶對的人?要買房?因為門戶和房子,就是一種安全感。

你會發現,本質上,這些東西都是心靈上的「家」的象徵。

擁有這些,他們可以安慰自己:「再怎麼樣,我都有一個家。我不會被拋棄。」

他們必須生活在一個完全標準化的時代。穿一樣的衣服,做一樣的事,擁有同一個目標。絕不能挑戰權威,不能成為異類。

因為這樣,讓他們感到安全。

所以不管你怎麼說,他們都不可能理解,你為什麼放著體制內的金飯碗不做?

他們聽到你說的話,下巴都驚掉:你,竟然不結婚???

因為他們這一生找這個「家」,找這種安全感,太久太久了。

父母沒有安全感的後果,是充滿生命力的孩童,慢慢走進被他們預設好的,逼仄的人生軌道。

這個內化多年的潛意識裡的恐懼,逼使他們放棄自己和孩子人生的無數可能。

只為滿足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04

安全感是我創造

並認可自己的身份

如果安全感根源於家庭,文化和大環境,那成年後,我們還有可能走出這樣潛意識的重複和不安全感嗎?

當然可以。

的確,父母和環境的不安全感代際傳遞到我們身上,很難改變。但也不是不可能。

我一直堅信,心理意義上的家,不完全等同於家人和伴侶。

皇后樂隊傳奇主唱

弗萊迪

的一生,揭示了「家」真正的意義。

他出生在英國鄉村,一個印度移民家庭,家境極差。

移民身份,非主流長髮,一口齙牙,奇葩穿衣風格,機場搬執行李的工作,都讓他顯得格格不入。

看到他從酒吧回來,父親深深嘆氣,冷眼告誡:你要「有意義的作為」。

社會,父母,同伴都不認同他,所以他從小就在尋找心理意義上的「家」:一個身份認同。

為此,他創造了自己的搖滾世界:

皇后樂隊

。並對此深信不疑。

從孩童起,他就愛聽大量音樂:

吉姆·克羅斯

,齊柏林飛船,貓王,滾石,約翰·列儂,

披頭士

。。。。。

他積極利用自己身上的每一個條件去創造。

有一口別人眼中醜陋不堪的齙牙,他卻說,這讓他的嘴張很大,音域橫跨四個八度。

當樂隊幾經努力,終於接到一個著名經紀人的邀約。弗萊迪被問道:這麼多想成名的年輕人,憑什麼你們會成功?

他回答,因為「我們都不合群,特立獨行,我們的音樂是做給和我們一樣的人,我們是為了他們而歌唱。」

皇后樂隊和搖滾樂,是他的家。而那些特立獨行的聽眾,包括我,是他的家人。

這,是真正的身份認同。

我創造,並認可自己的身份。

弗萊迪相信,「只有我才能定義自己。我要做我生來就該成為的人。」

最近,我和朋友看了《復聯4》,感動哭了。我從小就特崇拜「漫威宇宙」的創造者斯坦·李。

他的原生家庭,一片狼藉。父母爭吵無數,讓他蜷於自己幻想的精神世界。

他自小熱愛寫作,20歲開始畫漫畫。

他把無數在家庭裡壓抑的自我,投射到筆下的超級英雄身上。特別是「蜘蛛俠」彼得·

派克

,彷彿他的化身。

後來他讓這些英雄組成「復仇者聯盟」,一起面對威脅。他們之間,如同家人一般。這種美好的情誼,讓人嚮往。

這也是斯坦·李為自己創造的家。

是他在糟糕的家庭,強烈的自我衝突外,為自己,為他人,創造的精神宇宙。

那個區別於自己原生家庭的,真正的「家」。

而當一個人有了真正的「家」時,他不管被如何評價,遇到什麼挫折,他們都有力量去對抗,甚至,毫不理會。

如同最後患了艾滋病的弗萊迪對眾人說道:

不用大驚小怪,用你們的同情心來煩我。這些都是在浪費時間。我沒時間來扮演受害者。這些時間我們可以用來搞音樂。

05

我們都需要一個容器

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完全不依靠外界力量,憑空創造內心的安全感。

需要什麼呢?

我很喜歡的精神分析大師比昂,曾把母親對孩子的功能比作一個「容器」。

孩子需要從母親那裡得到「容器」般的安全感。不管他的衝動或破壞性如何,母親依然能夠完整無損地呆在那裡。

「容器」還能吸收和處理那些對嬰兒有損害的,威脅的感覺,轉化嬰兒體驗到的不快樂和衝擊感。

最重要的是,母親要將孩子內心的東西裝起來,保護好,使之非常安全。

這個內心的東西,就是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和世界的信任和愛。

這樣的過程反覆進行,完成了對於一個人

心理結構

的塑形。

最終,一個孩子,就會生長成有安全感的人。

所以製造安全感,我們都需要一個容器。

而對於弗萊迪來說,他的摯愛瑪麗,就是他的容器。

誰都不看好弗萊迪時,瑪麗開心笑著:「你會成就偉大事業的」。

別人吐槽弗萊迪怪異,她說:「我喜歡你的穿衣風格,大家都應該大膽一些」。

瑪麗一直「容納」著世俗眼中與眾不同的弗萊迪。並把他與生俱來的「特別」,轉化成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他創作出了無數直擊靈魂的歌。

所以每次我聽他的歌,都會感覺注入滿身能量。

後來,他們結婚了。

直到弗萊迪意識到自己是雙性戀,喜歡上男生,這對摯愛,最終和平分手。

瑪麗離開,尋找到自己的幸福,但弗萊迪,卻墮落了。

他失去了他的「家」。

他日日笙歌,常駐夜店,吸食大麻。在私人party上,他頭戴皇冠,身著披風,用錢為別人買來快樂。

而且,弗萊迪那噁心的經紀人,隔絕他與外界的聯絡。「致力」於挑撥他和樂隊成員的關係,讓樂隊解散。

瑪麗打來電話,他謊稱弗萊迪太忙無法接電話。甚至連著名的 “Live Aid” 演唱會的邀約,他都直接替弗萊迪拒絕。

直到一個大雨的夜晚,瑪麗驅車趕到弗萊迪的家。對他說:

回家吧。

「不管怎樣,都有人愛你。」

那一瞬間,弗萊迪像被什麼東西擊中。

他開始意識到,他的「家」——瑪麗,從未拋棄過他。

他找到樂隊成員,他們原諒了他,還送了他一句「我們是家人」。

皇后樂隊重生。

在15億人線上觀看的“Live Aid” 演唱會上,他們的表演,成為了搖滾史上最經典的演出。

瑪麗那句「回家吧」,拯救了這位傳奇主唱即將沉淪的一生,也創造了世界搖滾音樂史上的奇蹟。

這,就是「家」的力量。

後來瑪麗結婚懷孕,弗萊迪雖然不捨,但他也深深明白,她永遠不會離開。這個「家」依舊存在,永遠存在。

45歲因艾滋病去世的弗萊迪,把幾乎所有遺產,房子,都給了瑪麗。因為這本來就屬於她。

所以,家是什麼呢?

家是一個容器。

一個固定客體,可以去容納你的特別,迴應你的悲傷的人。

是一個你受傷時,保護你的自我;你迷失時,能讓你迴歸自我的地方。

06

人可以為自己製造安全感

為什麼那麼多人沒有「家」?

因為他們的父母或伴侶是:你滿足了我的要求,我就愛你。

他們給這個世界大量產出一個畸形意識:只有我優秀了,才有人愛。我很糟糕,所以我不值得被愛。

但「家」對人的意義恰恰完全相反:因為我愛你,所以「優秀」一點都不重要。

這種無條件積極關注,是製造安全感的本源。

娛樂圈有一對父女最受人嫉妒:秦沛和她的女兒

姜麗文

生長於單親家庭的姜麗文,卻是個極有安全感的人。

和男友過33歲生日,她大聲說:我為自己的33歲感到驕傲。因為爸爸一直告訴他:

40歲結婚無所謂,關鍵要找個愛你的人,千萬不要為了孩子結婚。

姜麗文患抑鬱症,秦沛絕不打擊,放棄,而是悉心陪伴,鼓勵。

他告訴女兒:如果有一天你結婚了,你離開家了,不管你遇到什麼問題,爸爸家裡的門,是永遠開啟的。

姜麗文的家庭完美嗎?當然不。從小父親拍戲忙,賺錢養家,母親不在身邊。

但他,成為了女兒最好的「容器」。這是真正的「家」。

我深深明白,不管是創造自己的身份認同,還是尋找固定客體(容器)的生命旅程,都是漫長的,煎熬的。

但卻也是幸福的,有意義的。

因為你會發現,很多人生選擇,選擇工作,伴侶,夥伴,都不是我們主動做出的。而是潛意識裡,有個東西,一種不安全感,一直在擾動我們。

之後,我們很可能會後悔這些人生選擇。

只有擁有心理意義上的「家」,我們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只有有「家」,我們才不會一直沉淪在毫無意義的自我衝突裡,感覺到內心的虛無和漂泊。

只有有「家」,我們才會不再因為沒有安全感一直強迫性重複著某種悲劇,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我最愛的心理學大師卡爾·羅

傑斯

說,人一生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為了實現這個意義,你需要透過各種辦法,找到你的「家」,創造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獻給那些有勇氣尋找和創造安全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