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 孔孟 魯迅 教員的書 混著讀,會對人的三觀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齊天大聖2020-10-30 07:45:12

會引起一些反思,對一些有用的進行保留,沒用的進行揚棄。我個人而已,老莊孔孟的思想都是在揚棄,魯迅我基本沒看,不過他反封建的觀點我是贊同的,他的話前後不通,錯別字通篇,所以我也看不進去。對於先秦諸子,我認為對於我們可以吸取的是法家思想,主要在荀子韓非這些著作裡,而其他家的思想,比如,孔孟老莊這些,都不切實際,雖然荀子推孔子,韓非推老子,但實際上孔老二人的思想都不足以成為真正的處世之道,他們只是比較早期的思想家,所以可以讓後人崇古一下,真正對社會起到推動作用的,反而都和思想家沒太大關係,比如管仲,晏映,商鞅這些人,包括西方的孟德斯鳩等等,這些實幹家其實本身是不談論一些哲學命題的,但是通常都會把他們歸類到法家,中國的法家思想其實是後來韓非子對這些能人的一些總結,包括他的老師荀子,也都看清了現實問題,所以荀子雖然是儒家的代表人之一,但是他的著作不像孔孟那麼天馬行空,那麼理想化,而是非常注重現實,所以才教出了李斯,韓非,張蒼這些了不起的人物。另外再提一下老莊之道,其實我在大學的時候特別喜歡老莊,感覺他們很智慧,這是我有限的視野和社會經驗所造成的錯覺,當你對各種思想以及人類的歷史發展有一定的把握的時候,就會發現老莊思想其實是一種荒唐的思想,因為他們不主張參與社會,是一種崇尚天然的出世思想,人存活於社會,上有老下有小,你是不可能作成拒絕當官的逍遙的莊子的,也不可能像老子那樣騎著青牛隱居,所以他們再有智慧,僅僅是一種荒唐的智慧,那是遊手好閒之道,美其名曰順其自然或者無為而治,並不是為人處世之道。老莊那套思想適用於自然界的食物鏈,食物鏈是天然的規則,你人為的治理,就會破壞自然法則,比如除四害,把麻雀什麼的都殺死了,結果蝗蟲氾濫,這就是破壞了自然之道,這樣的人為是要制止的,但是人類的生存不能只靠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主要是動物依存的,而不是人類,而人類需要自己立法,自己組建社會,在法律和禮儀中存活,而自然之道不需要關注太多,只要有點科學常識不去破壞大自然就可以了,因此老莊重天道而輕人道是不可取的,除非你迴歸大自然變成原始人

老莊 孔孟 魯迅 教員的書 混著讀,會對人的三觀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壹十三2020-11-25 18:51:20

分三種情況

1。對於生活經歷比較平坦,心理磨鍊較少的人:影響甚微

2。對於生活經歷有點波折,且有理性思維的人:閱讀順序很重要

3。對於生活經歷有大變故,體會至冷至暖的人:易有深刻體悟

下面分別詳細闡述:

1.對於生活經歷比較平坦,心理磨鍊較少的人

尚未被社會或某些人深入鞭打過,是難以領悟到老莊和孔孟的核心思想的,甚至都不可能堅持讀完,因為讀者會覺得這些很遙遠。

至於魯迅的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像他評價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而教員的書,讀者大機率能讀懂的較多,因為教員的書闡述很多顯性的理念,可操性強,《矛盾論》、《實踐論》和《論持久戰》均深入淺出地講明瞭很多道理,極具說服力。

2.對於生活經歷有點波折,且有點理性思維的人

接受過基本的教育,初入社會,見識了社會一些潛規則,自己在愛情、家庭、社會上碰過點壁。這種情況下讀這幾本書,

僅限讀一遍的話,閱讀順序的影響將會非常大,你的三觀很可能由最後閱讀的那一本影響。

本質原因在於,這幾個人物都是偉大的思想家,他們任何一個思想體系放到你的腦子裡都足以突破既有認知而說服你。

假如閱讀順序為:老莊、孔孟、魯迅、教員,那你的三觀演變過程可能是:

(1)讀了老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讓你以為努力無用,順其自然就好;“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讓你覺得人們拋下所有是非善惡、仁義道德,小國寡民才是好的社會;“龜曳尾於塗中”讓你覺得逃離內卷,在鄉下耕田鋤泥巴才是對靈魂的尊重;“覺而知其夢,且有大覺而知其有大夢”讓你也想高喊人生如夢幻泡影,不如做葛優躺來的自在……

(2)後讀孔孟,如進入一片熱火朝天繁忙耕種的田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會重燃你天天向上的熱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會讓你追求成為聰明不疑惑、仁德不憂愁和勇敢無畏懼的大丈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以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能讓你在困頓中激發出繼續前行的力量。

(3)再讀魯迅,你會覺得:啊?就這?仁義禮智信原來是這樣的嗎?孔孟之道就薰陶出了這樣的國民?“劣根性”的表現讓你瞬間就對儒家產生懷疑。所謂矯枉必過正,魯迅透過文字本是想喚醒民眾,不過所描述過於辛辣、鞭辟入裡,但就像其所言“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冷寂沉默中,魯迅也喊出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象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光,不必等候火炬。”的激勵言語,不過你可能難以發現這真正的亮光。

(4)最後讀毛選,你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你會發現,在主席眼裡,人民群眾都是那麼的可愛,是那麼的無助。看他帶領人民從被蹂躪摧殘的壓迫到翻身做主人國家解放的波浪壯闊詩篇,我們不僅對主席心生敬仰,而且能在自己內心激發出巨大的積極向上的力量。我們知道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人民服務”和“世界歸根到底是你們的”,知道了矛盾的運動發展規律,也認識到了“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以及“反覆實踐,以致無窮”的知行合一觀,面對未來,我們乘風破浪,會當水擊三千里。

小分割線

而假如閱讀順序為:魯迅、孔孟、教員、老莊,那你的三觀演變過程可能是什麼樣呢?

魯迅首先讓你覺得國民劣根性現在依然存在,只是表現具象不太相同而已。繼而,孔孟讓你略微反感,都什麼時代了,還搞什麼仁義道德,能當飯吃?還是能升職加薪?而後教員讓你覺得人生的自我價值實現還是有切實可行的路線的,自己也可以拿起馬列做思想武裝,開創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後老莊,他會一下讓你覺得去他奶奶的奮鬥,管他什麼思想,在歷史長河中,在火星視角,人類不過就像是螞蟻一樣,忽來忽往、忽聚忽散,週而復始,所有的繁華都會轉為落寞,人生就是一場零和遊戲,所以不如蜷縮一角,追求精神的安樂,還能引導你想到子曰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儒家思想,更加堅定老莊給你的三觀。

四個思想家,閱讀順序排列組合,十多種可能,三觀影響過程都不會一樣。

這種現象稱為

思想的反噬

所以,

不能只讀一遍啊,同志。要活到老學到老,要融會貫通,因為這個關乎你的人生啊。

大分割線。

3.對於生活經歷有大變故,體會至冷至暖的人

生活大變故不是簡單的高考落敗、考研失敗、失業、失戀等,這些還不足以稱之為大。對人心靈重創的變故莫過於經歷至親故去、大病死而復生、億萬家財到負債累累等,

內心經歷天堂到地獄兩個極端

的體驗。

唯體會過至陰和至陽,才能明白什麼是中。

比如,小時候學數字,只能數到10時,他覺得5是中間;數到100時,他覺得50是中間;而當他知道了負數的概念時,就覺得0是中間。

比如,莊子《逍遙遊》中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麼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人也只有經歷過夏天的酷熱和冬天的嚴寒,才能體會春秋的靜美。

比如,《百年孤獨》開頭“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奧雷連諾人生第一次摸到冰塊時,感覺是被灼燒到了,是因為他以前從來都沒有見過冰,不知道冰冷是什麼感覺。體會過冰的刺激後,才知道什麼是中溫。

再比如,身體從沒生過病,胖點瘦點都不能接受,覺得身材勻稱才是健康的中間狀態;有過重感冒要死要活的經歷後,覺得身體不生病是中間狀態;而坐上了輪椅,會覺得能正常走路是中間狀態;當然還會更差,長時間坐輪椅還會有褥瘡,還可能得尿毒症……這些是從史鐵生文字中體會到的。

人心同理,在經歷大變故時,身心俱陷巨大痛苦,在巨大痛苦中閱讀這四個偉人的作品,讀者無法自控地跟他們產生強烈共鳴。

人類內心極深處的生命情感是相通的,而巨大的痛苦會把一個人的內心拉到最深處並保持,進而易被髮自內心深處的文字所擊中

。更形象一點的說法是,巨大的痛苦撕裂人的內心,而裂痕恰好是讓光照進來引燃你內心小太陽的通道。

體會過天堂到地獄的痛,讀者過往人生所追求的中間狀態會因此而改變,他們將放下心中的執念,自由的立於天地間,再不懼怕任何人間冷暖,如此這般,便是安放了自己的內心,可以從容不迫的走自己的人生路。

讀者內心小太陽被點燃後,會自然而然地發現:偉人內心深處的真理是相通的。在戰爭屠戮時代,他們內心也曾經歷萬箭穿心、心如刀絞般的痛,面對這些痛楚,他們會了悟人生真相,產生大慈悲心,同情天下蒼生。

偉人們的區別僅在於行道方式的不同。魯迅棄醫從文,老莊對百家爭鳴相互傾軋的反思,孔孟開出的求仁集義藥方,教員的解放全人類無產階級思想,無一不是想解救天下蒼生,無一不是懷著大悲憫之心看待世界。

你若參明白了他們行道不同的內在和外在原因,你就不會再刻意關注三觀受到何影響,這都不重要了。因為,這時

你也有了自己的道,有了自己的信仰,展現在你面前的是康莊大道。

雖然道路上會佈滿荊棘,會有通往各處的分叉路口,會有各種美景企圖勾引你的視線和心神,但是,你意志極其堅定,披荊斬棘,你知道自己的去處,無比淡定、平靜、心安。

你變成了一個內心強大的巨人。

4。 最後總結一下,以上三點皆說的是一般情況,不排除很多例外。

總歸,經典書籍不能只讀一遍,隨著年齡的增長,常讀常新。見過的人、做過的事、讀過的書,構成了一個人的認知和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苟日新,日日新”,悟得人生智慧,才不負此生。

人生智慧何用呢?無所用無所不用,我一直覺得,

無論如何,先讓自己能隨時隨地快樂起來,就是對社會能做的最大貢獻。

未盡的意思參加我其他回答

年輕人讀《道德經》如何從中獲得積極力量而避免受到消極影響?如何賞析老子《道德經》中的這段話?

在路上。

老莊 孔孟 魯迅 教員的書 混著讀,會對人的三觀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桃源閒客2020-11-30 15:56:17

在三觀形成之後,再去讀這些各具特色的思想著述應該比較好,對自己的三觀衝擊力或許不太大。

要是在三觀形成之前去插花看,恐怕就會在腦子裡熬成一鍋八寶粥了,分不清哪是豆哪是米了。

在之前的相關回答中,多次申明過本人的觀點,諸子百家以及後世聖賢的思想‘著述,都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對此很多人不認可,主要是沒有真正搞通《周易》的真意所在,沒整明白像《論語》、《道德經》之類與《周易》之間是怎樣聯絡的。

可以這麼說吧!《周易》是反映自然規律或法則的集大成者,屬於體系的基礎理論,本身沒有什麼主觀思想傾向。

可說是對全人類都適用。不管你是什麼階級、還是什麼黨派。說白了就像是一件萬能工具,誰用順手了都會顯得很厲害。

諸子百家的著述就不一樣了,那都是應時代的要求,各自帶有自身主觀意識傾向的應用理論。剩下的就是看諸侯們如何選用了。

譬如說,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這是來自於儒家的理念,大概也是從《周易》乾卦而來。其“

自強不息

”言明瞭不達目的那是誓不罷休啊!

而乾卦上九則是“

亢龍有悔”

,即是說健行並非是恆久,而是當止則止,不能過分,否則會後悔不及,儒家的觀點顯然有悖於此。

還有《論語》中的“

格物致知”,

說得是將不明白的事物歸類格式化後,再按照一定的規矩、方法逐格去搞清楚,強調了按規矩辦事。

這一理念應來自於《周易》坤卦,而坤卦六二卻是“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說明了搞研究不能因循守舊,而是要以點成線,以線成方,不斷擴大思維的外延。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說得應該也是這個問題,倒像是繼承了《周易》這種思想開拓的衣缽,是以《道德經》通篇另起爐灶。

沿襲的思路卻仍是《周易》那種從自然現象當中去尋找、發現規律,然後形成學問以告世人。

貌似的情形好像是老子把《周易》的精髓給挖走了,使得《道德經》另成為一部更清楚好用的理論體系。

而孔子師徒則是依附於《周易》經文做《十翼》以釋經,表面上是完全繼承了其衣缽,暗中卻是搞了小動作,開有偏門,夾帶有私貨。

然後貫徹執行的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那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了

。言外之意或許是說天下的學問到此為止了哈!大家好好開心快樂地學習就行了。

現在有人認為,儒家的《論語》根本就沒法跟《道德經》去比,應該是有些道理的。

畢竟《論語》只是孔子的語錄集嘛!雖說內容也很豐富,但總是要比自成體系的《道德經》在理論上稍遜一籌。

這事兒也怪不得別人,誰讓老夫子不像老子那樣親力親為呢?有事總讓弟子服其勞。

至於莊子嘛!讓他帶上自己的家人到深山老林中快活個三、五年,大概就沒有心情去寫《逍遙遊》了吧!

說到現代的思想家們,本人可沒這個膽量在此大放厥詞了。只能說除了《周易》之外,無論是哪個時代的思想著述,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用不同時期的思想來打造自己的三觀,須得加以甄別篩選,而不能是簡單的拿來主義。

一點隨想雜談哈!不成敬意,僅供大家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