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文章字數有限制,本文過長髮不出來,所以大家請移步下面的回答檢視完整版

《紅樓夢》的真正結局應該是怎樣的? - 知乎

一個聾昏老僧

最後再來說說智通寺和

甄寶玉

的結局,以及賈寶玉第二次出家為什麼是在智通寺呢?智通寺出現在《紅樓夢》最開始的部分,賈雨村在郊外遊歷,偶然踏進了智通寺,且看原文:

“這日,偶至郭外,意欲賞鑑那村野風光。【甲戌眉批:大都世人意料此,終不能此;不及彼者,而反及彼。故特書意在村野風光,卻忽遇見子興一篇榮國繁華氣象。】忽信步至一山環水旋、茂林深竹之處,隱隱的有座廟宇,門巷傾頹,牆垣朽敗,門前有額,題著“智通寺”三字,【甲戌側批:誰為智者?又誰能通?一嘆。】門旁又有一副舊破的對聯,曰: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甲夾批:先為寧、榮諸人當頭一喝,卻是為餘一喝。】雨村看了,因想到:這兩句話,文雖淺近,其意則深。【甲戌側批:一部書之總批。】我也曾遊過些名山大剎,倒不曾見過這話頭,其中想必有個翻過筋斗來的亦未可知,【甲戌側批:隨筆帶出禪機,又為後文多少語錄不落空。】何不進去試試?想著走入,只有一個龍鍾老僧在那裡煮粥。【甲戌側批:是雨村火氣。】雨村見了,便不在意。【甲戌側批:火氣。】及至問他兩句話,那老僧既聾且昏,【甲戌側批:是翻過來的。】齒落舌鈍,【甲戌側批:是翻過來的。】所答非所問。雨村不耐煩,便仍出來,【甲戌眉批:畢竟雨村還是俗眼,只能識得阿鳳、寶玉、黛玉等未覺之先,卻不識得既證之後。】

固然智通寺的對聯是為了警示賈雨村不要“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有著很深刻的哲理意味,也符合本書一貫的勸世性質,事實上賈雨村後來根本就沒有縮過手,所以最後鎖枷扛了,那時候再想回頭也不能夠了。所以脂批才說,這副對聯是先為寧、榮諸人當頭一喝,照應的是後來書裡那些為浮華迷眼,名利所驅最後又墮入深淵,走投無路的人們。

但是我認為,自賈雨村踏入智通寺,便一腳踏進了幻境,智通寺裡只有一個既聾且昏的老和尚,並且對於賈雨村的詢問是所問非所答,可偏偏脂批連連說老僧“是翻過來的”,前面賈雨村看到寺門前的對聯時,曾經暗忖:“其中想必有個翻過筋斗來的亦未可知”,由對聯的意思可以看出,賈雨村所謂翻過筋斗來的,就是指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看破了紅塵,大徹大悟的那種人,因此脂批這個“翻過來的”,與賈雨村所說翻過筋斗的大致同義,我可以理解為“醒悟過來的,證盟之後的”。所以後面脂批又說:“畢竟雨村還是俗眼,只能識得阿鳳、寶玉、黛玉等未覺之先,卻不識得既證之後”。“未覺之先”便是未曾覺醒之先,也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們還在夢中未曾覺醒的意思,而“既證之後”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可以把他理解為寶玉的證盟之後,也就是醒過來之後,等同於脂批說的翻過來之後。脂批說賈雨村是俗眼,認不得翻過來之後的人,而雨村的俗眼能認得的人對應的是未覺之先的寶玉等人。而他認不得的人,那個聾昏的老僧卻恰是從前未覺之先的人既證之後的形象。

那麼也就是說,又聾又呆,昏聵不已的老僧就是既證之後的寶玉了?賈雨村一腳踏入了幻境,看到的不是當下的情景,而是預先讓他看到了未來的情景,提前給他了一幅對聯,讓他能夠提前警醒而收手,提前讓他看到了證盟之後的寶玉,令他醒悟人生的空幻,當然雨村是俗眼,自然是看不透的了,否則也沒有後面的事了。

脂批也評論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智通寺的老僧是:【甲戌眉批:未出寧、榮繁華盛處,卻先寫一荒涼小景;未寫通部入世迷人,卻先寫一出世醒人。迴風舞雪,倒峽逆波,別小說中所無之法。】

說明脂批也認為智通寺的老僧是醒過來的人,而通部入世的迷人,就是指未覺之先的阿鳳、寶、黛等人,等於說這些人都是夢中迷人。後面還說小說這樣寫是迴風舞雪,倒峽逆波,實際上就是在提醒讀者作者是用逆寫倒敘的手法,提前把小說的結局先寫出來,後面才開始正文從頭敘述,也就是接下來的賈雨村送林黛玉進賈府的情節。

此外,在太虛幻境中,賈寶玉與可卿仙子攜手出去遊玩之時,忽至一個所在,但見荊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並無橋樑可通。正在猶豫之間,忽見警幻後面追來,告道:快休前進,作速回頭要緊!警幻說,前面是迷津,深有萬丈,遙亙萬里,中無舟楫可通,只有一個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居士撐篙,不受金銀之謝,但遇有緣者渡之。木居士與灰居士名稱裡的隱喻,都說明要想渡過迷津,到達彼岸,須得心如死灰槁木,才能有緣渡過。

賈雨村偶然踏入智通寺,看到智通寺門口的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這聯與警幻在迷津渡口警告賈寶玉的話一脈相承,根本就是同一個意思。智通寺的老僧因此與賈寶玉冥冥中有了神秘的聯絡;賈寶玉被迷津中的

夜叉海鬼

拖將下去,大叫“可卿救我”,從夢中驚醒,然終墮迷津。而智通寺的老僧既聾且昏,其聾與昏象徵著萬念俱寂,是心已如死灰槁木的外在表現,說明老僧是曾經乘坐木居士掌舵灰居士撐篙的木筏,最終渡過了迷津到達了彼岸的有緣人,對於又聾又昏的老僧來說,彼岸是什麼?彼岸是人生如夢,彼岸是四大皆空。

當賈寶玉處於“痴兒竟尚未悟”的迷夢中時,警幻仙子警告他,“快休前進,做速回頭要緊”,等到大夢已覺,智通寺門前的對聯是警示迷夢中人,切記提前警醒而收手,以免墮入萬丈迷津,是已經過來人的警告之語,智通寺的老僧與從前的賈寶玉明顯的有某種前後對應關係,只不過一個是未渡迷津,一個是迷津已渡。未渡與已渡,中間恰好差著一個從覺迷到醒悟的過程,醒來以後,卻已不再是賈寶玉。

故此,儘管前面說老僧就是既證之後的寶玉,我們都知道寶玉後來的確是出家了,成為了一名僧人,可是賈寶玉已經在證盟之後明白自己是個幻影化煙而逝了,剩下的這個僧人,自然便是渡過迷津的夢醒之人甄寶玉老年時的情景了,只不過幻境裡提前讓賈雨村看到了故事的結局,試圖警醒他而已。甄寶玉我前文分析過本是神瑛侍者下凡,神瑛侍者在證盟以後,其靈魂也返回了天界,通靈寶玉也被一僧一道帶回了大荒山

青埂峰

下恢復了石頭本身的形象,剩下甄寶玉的肉身凡胎其靈氣智慧也可以說早已隨著神瑛侍者返回仙界,自然不再具有神仙般的氣質,因為沒有了靈氣,所以既聾且昏,齒落舌鈍,卻是個醒過來的(翻過來的,既證之後的)人依舊在智通寺為僧一直到老。賈雨村在幻夢中踏入了智通寺幻境,在智通寺看到了既聾又昏的老僧應該就是甄寶玉老年時的形象。

甄寶玉由聰慧靈性轉變為遲鈍呆滯的形象,一方面喻指佛教的徹悟,一方面又非常符合瀰漫在《紅樓夢》中的返璞歸真的老莊思想,由於紅樓夢裡始終是一僧一道並行,說明作者也始終是從佛家和道家兩個方面的哲理來闡述小說中的人生道理的,因而我們也可以用道家哲學思想來解讀這個老僧。賈寶玉在讀到莊子中:“故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鬥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彩,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的這一段就非常有興致,甚至還仿照《

莊子

》續寫了一段:“焚花散麝,而閨閣始人含其勸矣;戕寶釵之仙姿,灰黛玉之靈竅,喪減情意,而閨閣之美惡始相類矣。彼含其勸,則無參商之虞矣;戕其仙姿,無戀愛之心矣;灰其靈竅,無才思之情矣。彼釵、玉、花、麝者,皆張其羅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纏陷天下者也。”

由於甄寶玉與賈寶玉實為同一個人的兩個不同分身,可以說賈寶玉就是甄寶玉,所以賈寶玉所寫,就預示著其真身甄寶玉在未來真正徹悟以後,擺脫了紅塵對自己的迷眩纏陷及深深的誘惑,塞瞽曠之耳,故而聾,絕聖棄智,故而昏,外在表現是齒落舌鈍的痴呆形象,但是其真性卻是在滅文章,散五彩,毀絕鉤繩,而棄規矩之後的始含其聰、明、靈、巧矣!是真正徹悟後的得道之人。只不過這種高深的得道,不是火氣正盛,名利慾盈心的賈雨村所能當場看透的罷了

我們由這個“翻過來的老僧”反向推斷,可以知道甄寶玉先期就是在智通寺悟道出家的,後來賈寶玉也被帶到了這裡,由這裡看到甄寶玉的玉後醒悟,從而返回太虛幻境證盟,最後懸崖撒手的。

(一點補充:前面整個文章都是用書中的線索和伏筆來論證作者是如何安排和構思的,但是極少提到作者為何要這樣安排,我們前面說過賈寶玉是甄寶玉的影子,因而甄寶玉的夢醒了,賈寶玉做為鏡中影子也要跟著醒來。我們也說過賈寶玉出過兩次家,經過了兩個不同層次的漸進式的悟道,最後才夢醒徹悟的,我們可以認為,甄寶玉也同樣經過了兩個階段不同層次的悟道。賈寶玉只不過是做為甄寶玉的鏡中影子,複製了甄寶玉的夢醒而已,而賈寶玉的兩次出家也正是這兩次悟道的體現,作者正是用夢醒來隱喻賈寶玉的悟道,第一次出家,是賈寶玉個人人生理想的幻滅和精神支柱的崩塌,此時家族還未徹底衰敗,還未徹底領悟到人生如夢。後來家族衰敗,賈寶玉淪落成為乞丐,人生陷入極致的困苦窘迫狀態,才使得賈寶玉漸漸有了徹悟的意識,即將要徹底驚醒,直到第二次出家之前,也就是最後在甄寶玉送來的玉面前徹底醒悟過來之前,賈寶玉始終是處於這種似醒非醒之間的漸醒狀態,是一種悟道的不徹底,夢覺的不夠完全的狀態。

可以這樣理解,賈寶玉的第一次悟道是漸悟,是夢的漸醒,是戳破了夢境,但夢還未徹底覺醒;而賈寶玉的第二次悟道,是頓悟,是夢的徹底驚醒,是打碎了鏡子,證明了自己的虛幻。甄寶玉醒來,雖然悟得了人生如夢,可他自己還是存在的,他到智通寺出家了。甄寶玉的夢醒完全可以類比《邯鄲夢》中盧生的夢醒,都是一場大夢後發現自己經歷過的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 然而賈寶玉做為一個影子,第二次出家後才從夢中真正驚醒過來,卻發現連自己的存在也是空幻的,連自己也是不存在的,從而化灰化煙被風吹散。這就是作者的真實意圖,為什麼是無立足境,是方乾淨?為什麼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為什麼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醒來以後自己還存在,不是真正的空,只有連自己都是幻象了,連自己的存在都是虛幻的了,那才是真的空。 所以作者要將賈寶玉設定為鏡中幻影,就是為了讓一場繁華經歷後,徹底為空,連自己都是空的,才能說服讀者接受他的萬境歸空的主題思想,這也是他在小說中安排風月寶鑑來映照甄家的真正意圖,這個意圖就是為了讓故事的主人公最終能夠如夢幻泡影,真正消逝於無形,了無痕跡,是從太虛中來,又迴歸到太虛中去,是有著展示作者佛道思想及人生哲學的意義的。)

按我在文中寫到賈寶玉最後證盟的時候,猜測賈寶玉是在太虛幻境證盟的,我這樣推測是有幾個依據的:

一是,當初神瑛侍者與絳珠仙子正是在太虛幻境警幻仙子案前定下三生之盟,還淚之約後才下凡歷幻的,那麼在歷幻結束後,也應該回到太虛幻境來證盟,了結前緣才對。

二是,我認為甄寶玉與賈寶玉是同時證盟的,又或者說,證盟的人本就是甄寶玉,賈寶玉只是做為甄寶玉的鏡中影子,復刻了甄寶玉的證盟後緣了而散,甄寶玉我們可以推測出應該是比賈寶玉更早夢醒,醒來以後並沒有立即證盟,而是先送玉給賈寶玉,點醒了賈寶玉,然後兩人同時證盟,而在《邯鄲夢》中,盧生夢醒以後,呂洞賓告訴他,需要帶他去蓬萊仙境去找幾個證盟師給他證盟,而所謂的“證盟師”就是後來當頭呵斥盧生,點醒他的諸位八仙而已,我認為賈寶玉和甄寶玉最後的同時證盟,也是有證盟師的,甄、賈寶玉的證盟師就是在太虛幻境中的諸位仙子;根據第五回的原文,這幾位仙子分別是:

“寶玉看畢,無不羨慕。因又請問眾仙姑姓名:一名痴夢仙姑,一名鍾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各各道號不一。”

我個人覺得這些仙子的名字不是隨意起的,而是展示了幾位證盟師在最後點度二個寶玉的功能,痴夢仙姑和鍾情大士是在呵斥寶玉的時候,點度了二人一直以來沉迷於夢境,並陷入深情的執念,點醒了他們。引愁金女和度恨菩提則是指點和引渡了寶玉曾經耽於紅塵、糾纏於情孽的“千愁萬恨”,指引他渡向無愁無恨、無愛無慾、萬事皆空的彼岸。

而眾仙姑本就是在太虛幻境之中的。所以我判斷證盟應該是在太虛幻境之中。

三是,迷津在太虛幻境之中,賈寶玉同可卿仙子正是在太虛幻境中攜手遊玩,不意間走到迷津渡口,而我推測過智通寺的老僧就是渡過了迷津的甄寶玉,那麼很顯然,證盟後賈寶玉情緣了結,隨風而散,剩下甄寶玉就應該順勢渡過迷津到達彼岸才對。

基於以上幾個原因,我推測賈寶玉的證盟是發生在太虛幻境中。

但是,脂批中卻透露了一點點不一樣的結局,那麼脂批中有沒有提到過“證盟”呢?答案還是有的,脂批很明確的說,賈寶玉最後是要“證”的,只是不叫證盟,而是稱做“證前緣”,我覺得這個所謂的“證前緣”其實就是類似於盧生夢醒之後的證盟,只不過在紅樓夢自己的原文文本里,被稱作“證前緣”,以區別於《邯鄲夢》的說法而已,畢竟曹公不是一個會去直接照抄舊有的戲劇中的關鍵名詞的作者,而是會有自己的創新。況且,在《紅樓夢》中有木石前盟的存在,所以在故事終了,要證卻前緣是說的通的,而《邯鄲夢》中僅僅只有盧生在黃粱一夢中的一生遭遇,並沒有什麼前世之緣可證,所以作者在紅樓夢中將“證盟”一詞改稱為“證前緣”也是很恰當的。

在靖藏本里,有這樣兩條脂批,提到了最後的“證”

例如在靖本第七十九回,有這樣的批語:“觀此知雖誄晴雯,實乃誄<誅>黛玉也。試觀“證前緣”回黛玉逝後諸文便知。”

這裡的批語提到了八十回後,有一回的內容是“證前緣”,證明我們推測賈寶玉是需要透過“證”這種動作來打破迷關,最後了悟的。是被脂批所證實了的。

在靖本第六十七回有回前批:〔末〕四(回)“撒手”,乃〔是〕已悟<是>;〔此〕雖眷戀,卻破<此>迷關。是必何(何必)削髮?〔青〕埂蜂(峰)<時緣>〔證〕了<證>情〔緣〕,仍〔不〕出士<不>隱夢〔中〕,而前引即秋(尤)三<中>姐。

因批語文字錯亂,靖本原本已經遺失,所以此批語有不同的解讀,一種是:

“末回撒手,乃是已悟,此雖眷戀,卻破此迷關,是何必削髮?青埂峰時緣了證情,仍不出士隱夢中,而前引即尤三姐……”

還有的解讀是將青埂峰那句解讀為:“青埂峰時證了情緣”

但是無論哪種解讀,都說明最後證盟是發生在青埂峰而非太虛幻境。我在天涯的帖子裡曾經按照前面的推想續寫了紅樓夢的最後一回,在我續寫的那一回裡,我讓甄寶玉用風月寶鑑照了通靈寶玉,使得通靈寶玉在鏡中現了真形,讓通靈寶玉本為青埂峰下頑石的真面目為賈寶玉所初次認知來點醒他。這樣寫是一種省事的辦法。

但是,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僧道二人偕同甄、賈寶玉一起到了青埂峰下,在青埂峰下當著賈寶玉的面,茫茫大士對著甄寶玉送還給賈寶玉的玉大展幻術,當場將其變回粗莽的大石,恢復了本來面目,並且石上文字歷歷在目,寫的全是賈寶玉一生所歷悲歡離合,此外,石頭還可能親自口吐人言,告訴賈寶玉經歷過的這一切不過是一場幻夢,如果這些就發生在賈寶玉的眼前,那對賈寶玉的心理衝擊無疑是巨大而震撼的,也是當頭一棒喚醒他的一種更為震魂攝魄的方式,所以說賈寶玉最後的證盟如脂批所說的那樣發生在青埂峰下也是有可能的,而賈寶玉證了前緣醒來後當場懸崖撒手化煙而逝,這個懸崖有可能就是石頭所在的“無稽崖”,最多就是甄寶玉在青埂峰下證盟以後,又被僧道帶回到迷津渡口,在迷津渡口乘坐木居士灰居士的木筏,渡過迷津到達了彼岸。

這是根據靖本脂批推測的另外一種可能的結局。大致的方向並沒有變,只是證盟發生的地點等細節有所不同,錄於此以供參考。

附錄:

曹雪芹生前友人富察明義是看過《紅樓夢》真本全本的,因此他所寫的《題〈紅樓夢〉絕句二十首》向來是探佚研究的重要資料,其中第十九首也就是接近故事末尾的一首是這樣的:

其 十九

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

石歸山

下無靈氣,縱使能言亦枉然

明義寫道“聚如春夢散如煙”,很符合我們之前關於整體故事架構的推理,後面又寫道“石歸山下無靈氣,縱使能言已枉然”石歸山下正是指通靈寶玉恢復石頭本相回到青梗峰下,正如和尚在第一回說的“待劫終之日,復還本質,以了此案”,而無靈氣卻使人想到了智通寺裡又聾又昏的老僧,老僧見賈雨村問話,是所問非所答,便是縱使能言已枉然。正像是失去通靈寶玉以後,夢中映象也隨風散了,剩下的那個甄寶玉就變成了“無靈氣”的人一樣。

曝光一個抄襲者,這裡面的觀點,都是我文章裡面的重要觀點,他拿去稍微改了改就說是自己的文章,我不信這是所謂偶然的觀點一致,因為實在太相似,並且我去年在天涯的帖子就釋出了觀點,今年二月起我在知乎釋出,很快贏得很多評論和點贊,換句話說我這篇文章很容易被人看到,然後呢?就可以直接拿來說是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了嗎?而他的文章是今年9月中旬才釋出的,這樣光明正大的抄襲,真的不怕打臉嗎?

就是下面這篇:答主是羅來傑

關於上面那人抄襲的詳細情況,請點選檢視下面的文章,絕對不止抄了這一篇哦!!

特別宣告:如我在上面揭露抄襲的文中所說,如果沒有對夢醒,證盟的深刻認識,是很難明白智通寺部分脂批所說:未覺之先,既證之後是什麼意思的,不能明白,就無法把寶玉同智通寺的老僧輕易的聯絡起來,在我首次在網上說智通寺的老僧就是寶玉之前,我從來沒有在任何前人著作和資料及網上的文章見過這樣的說法,這是我的獨家觀點。但是在我首發之後,說智通寺的老僧就是寶玉的說法就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有夕四少這樣洗稿的剽竊者,還有去剽竊夕四少那原本就是抄襲的觀點的,故特此宣告,除非是釋出於我於2016年夏天天涯帖子之前發表的類似觀點,其他則多半都是剽竊自我的這篇文章,請大家認清原創,勿被沽名釣譽,沐猴而冠者哄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