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清醒者

——魯迅作品中的

個人主義

形象

魯迅在他早期的雜文《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中確立了“立人”思想,魯迅著名的“鐵屋子的比喻”引出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的言論。自此在魯迅的作品中賦予這些清醒者以生命,他們是個人主義的代名詞,強烈地呼喚個性的抒發,為民族事業而四面奔走。他們是最孤獨的清醒者,行為不被民眾所理解,反遭國民的嘲笑和背叛。

在魯迅小說中塑造了眾多這樣的人物。無論是“狂人”,還是魏連殳,無論是

呂緯甫

,還是《長明燈》中的“瘋子”,哪怕是神話人物——女蝸、

后羿

、大禹等遇上了國弱民衰的中國,也只能孤獨應戰。散文集《

野草

》中描述孤獨者的心境亦不在少數,雜文《

摩羅詩力說

》中塑造的一批“摩羅詩人”,舊體詩《

自題小像

》和《自嘲》中描繪的冷峻孤清的自我,這些都是魯迅打造了一類形象。他們的精神是痛苦的,他們的行為是奇怪的,他們的思想是前衛的,他們都是悲劇性的人物。從他們的遭遇中可以看出,個人越是清醒,他的行動和言論越是受到限制,他也越不能對大眾施加影響來改變他們的思想,漸漸地他們被大眾所孤立,最終只能在苦悶中聊以自慰。同時,少數清醒者開始想喚醒熟睡者,但是那努力導致的只是疏遠和失敗。清醒者於是變成了無力喚醒熟睡者的孤獨者,所能做到的只是激起自己的痛苦,更加深深意識到死亡的即將來臨。[1]這些人為民族事業做出了貢獻,卻得不到本民族人們的認同,雖然一直扮演著犧牲者的角色,但是卻被民眾判了死刑。他們不甘做愚昧的民眾,一直在與傳統做鬥爭,身上具有戰鬥精神和反叛意識。審視這些人物,我們不免看到這些人身上的某些特質和魯迅是那麼的相像,他們的心路歷程也是魯迅所經歷的,魯迅將他現實中所遭受的困境寫到作品中,在創作中探索中華民族的出路,這使得他筆下的這類人物更富有立體感。

上文是對這類形象進行了總的概括,下文便簡要提及一下具體的人物形象分析。魯迅的舊體詩《自題小像》大家應該不陌生,那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成為了中華名句。這幅小像可以看出魯迅的愛國情感,但是也表現了他很強的個性:無人欣賞,也沒有報償。這種與黑暗勢力誓死決鬥的氣質與魯迅所欽佩的屈原是多麼相像,在

民族大義

面前,個人的立場絕不受小人的威脅。這首《自題小像》中所描繪的“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又是魯迅的一幅自我畫像,總體讀下來,詩歌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沉浸在哀傷中的孤獨者的形象,他清醒的意識到民族的危機,但是眾人還在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不求改變,這是令魯迅最為痛苦的。於是他在《自嘲》中便寫下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雖然失望,但仍抱有最後一絲希望,即使知道結局,但仍舊不放棄,這種外表的冷與內心的熱使得這類清醒者富有一種古希臘悲劇英雄的特質。這種個人主義的堅強與堅持,在當下仍富有現實意義。

在《摩羅詩力說》中,魯迅歌頌了一批西方的“精神界之戰士”,他們以孤獨的個人的身份,與社會上的庸俗與黑暗作鬥爭,他們在戰鬥中張揚自己的個性,總是被當權者打壓,但他們總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堅持自己的理念。《

狂人日記

》中的狂人也是如此,周圍人都以為他是精神病,一直在否定狂人。但狂人的懷疑與

批判意識

卻是抹不掉的,狂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深感痛苦。他的見解越是卓越,在別人眼中就越顯得荒誕,狂人從而也越遭到周圍人的冷眼與迫害,這種自省與自覺讓狂人變成了被人所離棄的孤獨者。其他作品中的孤獨者不再具體分析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總結。

總之,我們去讀魯迅作品,總能看到他作品中有這樣一類人物:他們生無定所,肉體找不到歸屬,靈魂也無依託,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知音,最終在

庸眾

與自我的消彌中走向覆滅。孤獨已經很痛苦了,最殘忍的是這些人還保持了一個清醒的頭腦,於是走向毀滅也是無可挽回了。

[1]

李歐

梵著,伊慧珉譯。鐵屋中的吶喊[M]。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