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男孩》充滿雞湯、感動、溫暖、治癒,看完電影彷彿整個世界都變得美好了;同時,《奇蹟男孩》也很套路,有許多刻意設計的痕跡,可能對專業影評人而言它算不上多麼優秀,但對普通觀眾而言絕對是催淚瓦斯,讓人從頭哭到尾。

男主角奧吉天生臉部畸形,因此受到了歧視的眼光。

在自己、家人、同學的幫助下,奧吉逐漸走出了陰霾,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並且給大家帶來了歡樂。

電影中有兩種偏見,第一種偏見是因為奧吉的外貌而否定他的一切;第二種偏見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看到的當成真相,忽略了自己沒看到的。

這兩種偏見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隻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沒有全面地看待問題。

第一種偏見是最直觀的,也是大家最容易發現的。

“以貌取人是不對的”,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道理大家都懂,真正做到卻很難。

雖然許多大人善待奧吉,但大部分孩子不善於隱藏自己的想法,從而對奧吉投來不友好的眼光。

時間是最好良藥,許多同學在長時間的接觸下發現奧吉是個善良、友好的小男孩,於是和他重歸於好,甚至最沒教養的朱利安都對校長道了歉。

面對歧視,奧吉通常是自己承擔,最多發發脾氣,但從沒有以暴制暴,從沒有反過來辱罵對方,從沒有靠傷害他人來宣洩心中的苦悶。

他放下仇恨,用心中的大愛來感化同學。他遭受了不公待遇,卻把善良、愛心、友好傳遞給大家,這也是為什麼最後會給他頒獎。

畢竟不僅承擔傷害,還展示出溫柔,對一個小男孩來說太難得了。

面部畸形只是一個特徵,它可以換成很多東西,比如疾病、膚色、身高、肥胖、貧窮、失業、性取向、身體殘疾、智力缺陷、變性手術、社會底層等等。

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外在的缺陷,我們很可能就是以上弱勢群體當中的一員。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不僅是弱勢群體,也是旁觀者。

對於旁觀者,放下偏見,去發現對方好的一面,就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對於弱勢群體,憤怒只會招致更大的憤怒,如果像奧吉那樣以德報怨,或許就會被友好相待。畢竟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

正如電影中的臺詞:如果要讓我在正確和善良之間選擇一個,我會選擇善良。

有人說過:

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

就像《黑鏡》第4季第2集,父母過度保護、溺愛孩子,只會害了孩子。

奧吉起初討厭自己,爸爸的做法是偷偷把他的頭盔藏起來了,讓奧吉不得不試著與人們相處,從而更快地成長,最終與自己和解。

身為弱勢群體,一定要學會接受自己,正視自己,勇敢面對自己,該面對的絕對不能逃避。

爸爸的做法讓奧吉成長,媽媽的鼓勵讓奧吉自信。

只鼓勵和只嚴厲都是不夠的,鼓勵和嚴厲相結合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第二種偏見,就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從而產生片面的認知。

現在有很多主旋律電影,通常很容易讓人覺得太假,因為主角的視角往往是片面的,存在視覺盲區,《奇蹟男孩》就規避了這個問題,採用類似《怦然心動》從多角度展開,透過不同的視角呈現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使得劇情、人物的刻畫都更加全面、飽滿。

比如電影開頭,傑克對奧吉很好,但後來我們才發現這是校長和媽媽叫他這麼做的。

比如維婭發現好閨蜜米蘭達對自己變得冷漠了,誤以為她不喜歡自己了;事實上米蘭達在夏令營假裝成維婭,所以感到尷尬和內疚。

這種意料之外的反轉、柳暗花明的樂趣將影片提高了一個檔次。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

因為先入為主而產生誤會。

比如Ta沒回自己微信,就開始懷疑對方是不是不喜歡自己了,或者自己是不是惹對方生氣了,其實對方可能只是手機沒電了而已。

比如刷朋友圈的時候看見舉辦同學會,但沒有人通知自己,就開始覺得自己被孤立了,其實可能只是每個人都以為其它人已經通知過你了。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主觀、狹隘、不全面的想法,很多時候並不是好事,它會帶來負能量,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從而影響到我們的生活,還會誤會、傷害別人。

維婭以為閨蜜不喜歡自己了,奧吉以為莎莫是聽了校長的指示才對自己好……這些

說好聽點是誤會,說難聽點就是自以為是,對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最後傷人傷己。

明明莎莫是真的很友好,奧吉卻以為她是惺惺作態,既影響自己的心情,又傷了莎莫的心。

這何嘗不是一種偏見呢?

歧視,是指人對人就某個缺陷、缺點、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對待,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而上面所說的

“有侷限性的認知”,同樣是以錯誤的眼光看待別人。

這和“因為奧吉的外貌而厭惡他”是同樣的性質,

本質上也是偏見。

歧視弱勢群體,和管中窺豹、把主觀判斷當真相都是心存偏見,只看到了表面,沒看到另一面。

人們和奧吉接觸久了之後,發現他其實有一顆善良的心,從而和他交朋友。

而奧吉在和莎莫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她的確不是受到校長的指示;隨著時間的推移,維婭和米蘭達也終於冰釋前嫌,重歸於好。

以貌取人,以及主觀判斷都是偏見,而解除偏見的辦法就是換個角度看待問題,花時間精力去感受對方的內心,發現對方的優點。

正如奧吉在最後的演講中說的:要想真正瞭解一個人,就要用心、全面地去看待對方。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教育。

朱利安是最沒禮貌的,但他也曾經和奧吉聊星戰聊得熱火朝天,說明他並非十足的壞孩子。

而電影的後半段,朱利安的媽媽出言不遜、咄咄逼人,朱利安卻對校長道歉,才讓我們明白朱利安本性不壞,問題是出在家長身上,是媽媽的教育讓他變成了這樣。

而傑克的媽媽,教育傑克要好好對待奧吉。儘管中途傷害了奧吉,最後他也改正了錯誤。

孩子就像純淨的白紙,父母可以隨意在上面新增東西,可以是善意,也可以是暴力。

父母歧視弱勢群體,孩子就會跟著歧視;父母尊重弱勢群體,孩子就會跟著尊重。所以說,要讓人們善待弱勢群體,教育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電影中的情感的傳達非常細膩,對青春的展現也相當動人。

祖母說,已經有太多人愛奧吉了,所以她選擇最愛維婭,溫暖又感動。

黑人小夥賈斯汀和維婭之間的愛情也很甜蜜,有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

賈斯汀為人帥氣,又有禮貌,第一次見到奧吉就和他打成一片,並且沒有因為維婭說謊而怪罪她。

他很浪漫,“練習劇本第110頁的吻戲”的套路簡直甜到掉牙。

他心地善良,一直支援維婭,鼓勵維婭,在維婭失落的時候給她加油打氣。

真正愛你的人,絕不會只接受你快樂的一面,而是能夠給你帶來快樂。

除了劇本優秀之外,每個演員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飾演維婭的伊扎貝拉·維多維奇,和飾演閨蜜的丹妮爾·羅絲·拉塞爾實在是太美了,她們分別是2001年和1999年出生,期待她們以後出演更多的作品。

《奇蹟男孩》中的兩種偏見

茱莉婭·羅伯茨也把媽媽的母愛演繹得恰到好處。

2015年,雅各布在《房間》中嶄露頭角就震驚四座,這次又帶來了優秀的表演,將來必成大器。

最後,願所有人都能被這世界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