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為什麼過時了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桃源論道。從2012年開始,網路上有一檔節目叫羅輯思維,我剛開始看這節目的時候,簡直將此節目驚為天人,羅胖老師觀點犀利,邏輯清晰,經常能給人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都有同感。但是

後來

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其觀點之所以看似犀利,是因為羅輯思維的觀點總是極端偏激;其邏輯之所以看似清晰,是因為羅輯思維的論證往往先定結論後找證據;其結論之所以讓您常有醍醐灌頂之感,是因為羅輯思維的內容比較新鮮以至於讓您產生了頓悟的幻覺。整體而言:羅胖老師往往表面上提出一個

開放式

問題,但是實際上卻給您一個

封閉式

答案。所謂愛智求真,其智是羅胖老師為您

設定

好的智,其真是羅胖老師為您

設定

好的真。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用十期左右節目的時間,從微觀到宏觀來解剖一下羅輯思維的羅輯思維,在其話題的基礎上試著提出更有價值,更加開放,更加貼近生活的問題,供大家探討。

總體來說,桃源論道對羅輯思維有三個批判:

第一個批判,羅胖老師的思維方式過時了。所謂過時,就是說這種思維方式會越來越不適用於當今社會。為什麼這麼講,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羅胖老師通常告訴我們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在他的思維方式裡相對是偶然的,絕對是必然的。比如,在《只有一種人能改寫歷史》這一集裡,羅胖老師最後給出了答案:至少滿足第一,第二這兩點的人,才能改寫歷史。您看,一個不滿足這兩點的人改寫歷史的可能性被徹底拋棄了。可是我們要問,不滿足這兩點的人難道真的不能改寫歷史嗎?再比如說,在《成大事者不糾結》這一集裡,不糾結成了成大事的必須條件,羅胖老師告訴我們,成大事的人要符合曾國藩模式,結論是活在當下,其他成大事的模式也被拋棄了。可是我們要問,糾結的人難道真的不能成大事嗎?再再比如在《羅輯思維2》這本書裡,羅胖老師號召年輕人不要做硬碟,要做u盤,隨時插拔,自由協作,他認為裝在主機裡,活在組織裡的硬碟是

狗屁

。可是全都去按照他的標準答案做u盤了,沒有人做硬碟,那也就沒有主機了,沒有主機,u盤往哪裡插呢?我們要問:難道人生的走向和定位真的是可以用u盤這一種模式的優勢來限定的嗎?

那麼,羅輯思維為什麼如此受歡迎呢?讓我們一起剖析一下羅胖老師的戰術。人是追求效率的動物,所謂追求效率就是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收益,比如說,我們會買彩票,是希望以最低的金錢成本獲得最高的財富收益;我們會使用微信,是希望以最低的交通成本獲得最高的交際收益。那麼,具體到學習,所有人都希望以最低的時間成本獲得最大的知識收益。羅胖老師恰恰利用人們追求效率的天性,以書童之名行上帝之事,用唯一的答案滿足速度的需求,使您在“迅速獲得真理”這種快感的衝擊下,削弱了探求更多可能性真理的興趣,思維越發狹窄。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個戰術犯了一個損人利己的基礎主義錯誤。什麼叫基礎主義?這是哲學裡的一個大範疇,簡單來說,就是認為有一個東西是天然正確,絕對正確,唯一正確,只要與此相悖,就絕對錯誤,甚至罪大惡極。這種基礎主義哲學,東方和西方都不罕見,西方比如赫拉克利特,柏拉圖,笛卡爾,黑格爾這些人,他們可能把這個東西叫的名字不一樣,有的叫理念,有的叫絕對精神,有的叫理性,很有意思的是赫拉克利特就把這個東西叫羅格斯,也就是邏輯的英文詞源,但是不管叫什麼,這批人就是認為存在這麼一個東西,天然正確,絕對正確,唯一正確。咱們中國也一樣啊,老子說這個東西叫道,朱熹說這個東西叫天理,道或者天理都是這個絕對正確的東西,為了符合道,要苦行勤修,為了求知天理,甚至連人慾都要滅掉,因為與之相悖,就是錯誤。

這種思維在農業社會和前工業社會或許還能行得通,因為那些社會里,社會因素極少,社會階層極分明,社會問題極單調,可是放在我們現在資訊化時代這樣一個極其複雜,極其多元的社會里去理解世界,恐怕就過時了。因為,對多樣性的尊重和多元化的提倡本來就宣告基礎主義死亡了,如果存在這樣一個天然正確,絕對正確,唯一正確的東西,那麼多樣性和多元化便無從談起。具體到羅輯思維很多期節目,羅胖老師站在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立場上提出開放式的問題,但是最終會試圖給您一個天然正確,絕對正確,唯一正確的答案。

所以,羅胖老師這樣的思維恐怕還停留在農業和前工業社會那個在尋找萬物基礎的時代,而不是在他經常掛在嘴邊的網際網路時代。回到我們前面的話來說,基礎主義或者叫理性主義或者叫邏輯主義,它沒有給人探討和爭鳴的空間,正確答案是且只能是這個。這是我們說其思維方式過時的第一個原因。

除了唯一性之外,說羅胖老師思維過時的第二個原因在於他的思維模式裡,因果是線性對稱的。什麼叫線性對稱?A導致B,非常直接,但是現實世界的複雜性恐怕不是這樣簡單,極有可能是A導致C,C摧毀了D,這才導致了B,其實因果之間是一條七拐八扭的折線,它不是對稱的。甚至乾脆就是ACD共同導致了B,叫做同果異因,或者A同時導致了BCD,叫做同因異果,但是羅胖老師的答案裡導致B的只有A,A只能導致B。舉個例子,比如在《大國不能認死理》這一集裡,羅胖老師說因為德國就是認死理,認為和英國必有一戰,所以在崛起過程中就戰敗了,再所以中國崛起中不能像德國一樣認死理。這個類比合適與否姑且不論,但是大國之間之所以爆發戰爭就是因為崛起大國認死理認為和某某國必有一戰嗎?我們至少應該知道戰爭是一個複雜互動的行為,一個國家認死理最多算是其中一個很不重要的原因。再比如,在《崇禎為什麼跑不了》這一集裡,羅胖老師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明朝為什麼不像西晉和南宋那樣南渡呢?然後給出了一個線性答案,因為崇禎平時作威作福,上下級間的權力共識沒有了,因此沒有人為他賣命了,再因此他跑不了。如果按照這個線性邏輯,西晉和南宋也一樣跑不了。西晉八王之亂已經把中央權威摧折殆盡啦,北宋末年就已經遍地起義了,連宋徽宗和宋欽宗都被俘虜了,可是司馬睿和趙構都成功南逃了,東晉和南宋都繼續存在了100多年,可見崇禎逃不了,或者說明朝延續不下去,絕對不是某一個原因在發揮作用。再再比如,在《誰殺死了秦帝國》這一集裡,其結論一種敗壞的理想主義殺死了秦國,什麼叫敗壞的理想主義?羅胖老師說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國民。我想請問,按照這個標準,美國是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國民?蘇聯是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國民?如果都是,為什麼一個現在還是世界霸主,一個早已經崩潰了?導致整個國家崩潰的究竟是理想的內容還是“強加”這個動作?僅僅用秦朝滅亡這一個例子中的一個原因,恐怕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這就是我們認為其思維過時的第二個原因,線性思維。

總之,追求唯一答案,提倡線性思維,這是我們對羅輯思維的第一個批判,它的思維方式過時了。

第二個批判,羅胖老師的研究方式錯誤了。這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先有結論後有案例。表面上看羅胖老師的表達邏輯性很強,但是我嚴重懷疑他是先有自己的

主觀

答案之後,再特意篩選出有利於自己這個特定觀點的特定案例。羅胖老師在大部分節目裡,基本採用了講故事的方法來說道理,這在學術界叫做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案例研究方法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採用案例研究法必須要給出選擇

這個

案例來說明

這個

問題的可行性,因為案例研究的本質是以小見大,是從代表性到普遍性的過程,而不能先想到一個研究者認為的普遍的道理,再去尋找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我們剛才說過只有一種人能改寫歷史那一集裡,羅老師恐怕就是先設定了一個結論,就是改寫歷史的人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什麼資本都有一點,但什麼資本都不是他唯一的依靠;第二,什麼規則心裡都有,但是什麼規則對他來說都不是牢不可破的天條,而後才採取了凱撒這個人物做案例。但是,按照這種模式,如果我事先設定的結論變成改寫歷史的人要具備另外的素質,比如,要能夠給後人提供可以作為意識形態的思想遺產,那麼馬克思可能就是我的首選案例。如果我們事先設定的結論變成改寫歷史的人必須發現自然界的偉大規律,那麼牛頓可能就是我們的首選案例。說馬克思或者牛頓改寫了人類歷史應該也不會招致瘋狂反對吧,但是他們是不是羅胖老師說的“什麼資源都有一點”以及“什麼規則心裡都有”的人?恐怕不是。那麼馬克思、牛頓與凱撒是同一種人嗎?恐怕不是,如果不是,那麼,改寫歷史的人是

至少

要具備那兩點素質

一種

人嗎?羅胖老師根據自己的答案選擇了案例來講述之後,告訴我們,這個案例告訴我們這個答案,而事實上恐怕是這個答案告訴我們這個案例而已,那麼其結論的科學性和指導性究竟如何就可想而知。像這樣的例子,為數眾多,我們今後節目會此詳加剖析。這是羅胖老師研究方法錯誤的第一個體現:先有結論後有案例。

第二個體現:因果無關,羅胖老師在先設定結論之後,很遺憾,有時在尋找案例的時候沒有成功,於是便會找到一個驢唇強行安到他事先設定的馬嘴上,原因和結論,風馬牛不相及。舉個例子,在《失控的天朝》這一集裡,羅胖老師試圖論證這樣一個結論:一個好的社會制度會產生出兩樣東西:力量和對力量的控制,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上缺一不可。我們對此結論本身的正誤暫時不加評論,而羅胖老師用了一整集的時間來論述隋煬帝的

個人行為

,對隋的

社會制度

卻隻字未提。如果您想說隋朝滅亡是因為隋的

社會制度

沒有產生對力量的控制,是

社會制度

限制了隋的崛起,是

社會制度

把隋煬帝逼上了絕路,那麼羅胖老師應該通篇來論述一下隋有什麼樣的制度註定導致其滅亡,進而才能說明隋朝的滅亡是

制度

的悲劇,而羅胖老師對隋煬帝這個人平生事蹟真偽的考證以及對其皇帝生涯的描述,如何能得出制度層面的結論呢?顯然,其原因與結論,毫無關係。像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我們今後節目會此詳加剖析。這是羅胖老師研究方法錯誤的第二個體現:因果無關。這兩點體現是羅輯思維過時的第二個批判:研究方法有錯誤。

第三個批判,羅胖老師對自己的定位名不副實。羅胖老師給自己定位是在您身邊給您讀書的書童,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在《怎麼當個明白人》這一集裡,羅胖老師說“我絕不相信一切人告訴我的狹窄的因果論”,但是像我們前面說的這些,他基本上每一集節目都恰恰告訴我們一個狹窄的因果論。換句話說,羅胖老師的意思是,我,我羅某人,絕不相信一切人告訴我的狹窄的因果論,但是你們,你們啊,請相信我告訴你們的種種狹窄的原因和結果。所以這樣一來可能就清楚了,羅胖老師給出線性的標準答案,其目的是讓人虔誠地做信徒,做believer,其核心價值觀,是商業精英至上。比如說,在《中國公司批判》這次節目裡,羅胖老師大力讚賞一個觀點,說“改革開放30年,所有的功勞都是企業家的,其他人沒功勞。”“因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官員,改革開放前全有,改革開放和改革開放前後唯一區別的一類人群,就是改革開放前沒有企業家,只有當中國社會出現了企業家的時候,這個社會才開始繁榮,才開始復甦,所以說功勞

是他們的。這就是我對企業家的真實觀點。”這個邏輯當然也犯了線性錯誤,因為之前沒有企業家,所以有了企業家之後,功勞全部都歸企業家。可是第一,這樣的邏輯果然正確嗎?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出現的新的社會群體、社會階層、新興事物有多少?那麼為什麼不是企業家之外的這些新生社群或事物決定了社會繁榮?第二,社會歷史是可以割裂來看嗎?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之前國家完整工業體系的建立,沒有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國防力量的增長,沒有工人和農民的辛苦勞作,改革開放後,企業家們有可能在沒有外敵入侵,政治基本穩定,廉價勞動力充足的前提下一展才華嗎?第三,這樣的結論給出的現實暗示是社會可以接受的嗎?既然功勞都是企業家的,那麼從公平正義的角度來說,社會發展的成果,是不是隻應該由企業家分享呢?我們當然承認企業家是我們中國的驕傲,但是,恐怕即使連讓我們驕傲的中國企業家們

自己

也並不會如此夜郎自大,那麼,過分拔高商業精英地位的用意何在呢?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但更重要的是,這種商業精英至上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在羅輯思維節目的潛意識裡就體現為一種居高臨下的灌輸態度,甚至可以說我們前面批判的兩種錯誤,都是以這種態度探討具體問題時的具體體現而已,而這種體現又服務於這種態度背後的價值觀。但是,這種世俗上和精神上高低有別的等級金字塔一旦搭建完成,社會話語權將由少數精英完全掌握,這和羅胖老師念茲在茲的開放多元的網際網路精神,和羅輯思維愛智求真的精神口號,和身邊書童的謙卑身份,以及價值相容、平等互動的歷史趨勢,豈非完全相悖?我們中國有句話叫“惟大英雄能本色”,很多人對此十分推崇,那是因為這些人把重音放在了大英雄三個字上,如果我們把重音放在了惟字上呢?不是惟

大英雄

能本色,而是

大英雄能本色呢?如果只有所謂的大英雄

才能

本色,其他人只能匍匐崇拜,這是何其悲哀的事情。

今天的這些批判不是為了徹底否定羅輯思維或者攻擊羅胖老師本人,而是想說在羅胖老師的羅輯思維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好問題而非唯一答案看到聽到體會到更多。那麼接下來的十期左右的節目中,桃源論道將詳細剖析羅輯思維的幾期典型性節目,並儘量從羅輯思維選取的話題中衍化出一個因不具唯一答案而激發思考的問題供大家探討切磋。與我們的三點批判相反,桃源論道希望在標準和邏輯存在的環境裡,仍然能有一片樂土,既可以思考

好的問題

,又不追求一個

唯一答案

,同時歡迎各種答案相互切磋,知人知己,共同受益,這樣的地方可能更是一個思想者的樂園。好的問題比唯一的答案更重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不給你一個唯一的答案,這也是桃源論道追求的精神。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想當我們更需要好問題來主動思考,而不是對別人給出的唯一答案頂禮膜拜的時候,可能就是我們真正長大成為自己的時候。當我們可以和複雜多變的世界心平氣和地共處,而不是說“其他人沒有功勞”的時候,可能就是我們成熟覺醒成為thinker,也就是醒客的時候。當我們可以有一個地方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見,而不必在這裡擔心,因為和某些現成邏輯與標準答案不符而自慚形穢的時候,可能就是我們獲得了精神樂土的時候。

請注意:我們的宗旨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不給你一個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