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 陳博《商業模式創新設計專業系列微課》,市場價值1000元,線上微課學習+實戰設計輔導+全年反覆學習,保證學員掌握商業模式創新設計專業技能。

《中國好聲音》在浙江衛視正式開播,出人意料的是,首集《中國好聲音》便拿下了1。477的收視率,位列全國第二。四位導師的個性鮮明:為了爭奪學員,互相吐槽,互相“打壓”,面對學員的情感故事,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讓觀眾看到了他們性格中活潑生動的側面。其實《中國好聲音》就是一個商業模式創新的案例,它從盈利模式,市場定位,價值鏈整合方面都有深刻的體現。李江濤教授透過研究發現《中國好聲音》進行了以下的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一:捨棄惡俗,迴歸好聲音

《中國好聲音》不以貌取人,只用聲音打動人,而明星導師們選取學員的標準也一律以“好聲音”為評判。抵制了國內的選秀節目以“惡俗、毒舌、冷酷、拜金、富二代、造假”等吸引觀眾眼球節目形式,它顯得更貼近生活、樸實無華的感動。中國整個流行樂陷入低迷,新生代好歌手好作品匱乏,急需注入一股振奮人心的力量,越想振奮人心,越需要正本清源。

《中國好聲音》就是在開啟正本清源,迴歸好聲音的一扇窗戶……

商業模式創新二:創造性的製播分離

《中國好聲音》是中國電視歷史上真正意義的首次製播分離。中國到目前為止衛視的“製播分離”劃分了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電視臺的勞務輸出。電視臺把一部分工作交給電視臺以外的人來做,但是總的控制權在電視臺,有時還會下派導演負責。它只是把一些純粹勞務,包括剪輯師、編導等基層工作請外人完成,但核心技術和節目內容都是電視臺掌控的。

第二種模式是電視臺負責審查、付費和播出,製作公司全職生產,是目前的主流。由某製作公司負責創意、理念、製作,獨立完成一檔節目。製作公司先拿出一個樣片,交由電視臺的審片委員會審查,他們會預估這個節目的收視率和廣告吸附力,再考慮是否購買。

第三種模式是《中國好聲音》創新的一種新穎的製播分離模式。《中國好聲音》在商業模式創新中就體現了在製播的分離與分成方面。製作方和電視臺共同投入,共擔風險,共享利潤。根據報道,製作方和電視臺之間有一道線的約定,低於這道線,製作方賠償,高於這道線,二者分紅。製作方為了更高的收視率,必須提高節目的品質,必須請到非常專業的明星、製作人員。這種製播分離的模式,製作成本上不會吝嗇,而要想辦法把節目質量做高。

商業模式創新三:導師們的當股東,享受分紅

《中國好聲音》那英、劉歡、庾澄慶、楊坤四位導師的收入模式是技術入股,彩鈴分紅。它不同於以往請嘉賓過來按場報價,來一場算一場的勞務報酬模式。而是把整個導師團隊跟節目後期的市場開發捆綁在一起,導師在節目當中的參與和投入作為投資。製作方與中國移動有很好的合作,嘗試把音樂類的後期開發,把所有學員的現場演唱製作成彩鈴,提供給全國的手機使用者來下載。學員們的收入也將來自彩鈴下載,學員透過彩鈴下載得到認可之後,還可以從中分紅,形成良性迴圈,共贏互利。

商業模式創新四:廣告、付費下載、產業鏈深挖

《中國好聲音》開播的前三期節目收視率分別為超過1。5%、2。8%、3。093%。據保守統計,浙江衛視十場《中國好聲音》的軟、硬廣告收益約在2。5088億到2。7088億人民幣之間。

製作方和電視臺除了傳統的廣告收入分成、向影片網站徵收的版權費之外,還把目光投向了整個音樂產業鏈。製作方把選手簽約這一環以及簽約後的商業演出等專案也收歸自己所有。加上一系列為選手定製的商業演出、活動(國內大型連鎖酒吧的定期室內演唱會,國內、國際商業演出,音樂劇以及中國移動付費彩鈴下載),不僅延長了選秀選手的生命力,也建立了《中國好聲音》的持續贏利能力。

【諮詢學習】

【1】陳博推出《商業模式創新設計服務》,給客戶量身設計一套商業模式。

【2】新增carrerworker,由《商業模式梳理工具》圖書作者陳博親自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