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人工智障絆愛醬2018-12-01 15:44:10

出於愛好自學了一點日語的來強答一下,日語大神輕拍

千萬不要以為日語有了一堆漢字詞就是好事,這反而可能是個大坑。的確,我們記漢字詞是非常容易的,日語兩個漢字的詞大多數都是音讀,記清漢字的日語念法就很容易唸對。對於母語是漢語的人來說記住這些單詞簡直易如反掌

但這反而會造成一個後果,因為我們對漢語太熟了,漢字詞還經常與漢語寫法一樣,就導致我們雖然可以正確的讀出漢字詞,但很容易忘記這個詞日語中到底有沒有,有時候就會用漢語的思維構造出一個日語中根本就沒有的漢字詞或者是由於不能確定日語是不是有這個詞而不敢用。在閱讀過程中漢字詞是不存在這種問題的,對中國人來說還是一種便利,但一旦出現在聽力中或者需要自己表述時問題就會格外突出。個人感覺這個現象尤其以三類動詞為甚。比如“加工”,“製作”這種詞,因為可以當動詞用,有時候就突然不能確定到底可不可以說這個詞。

相比之下反而是很多人強調的那些和中文意思不同的漢字詞例如“得意”,“用意”這種就記得很牢。另外也有混合語比如“長年(naganen)”這種也記得熟,因為它們和母語漢語區別很大,記單詞的時候已經下意識地區分好了,而且潛意識裡在不斷強調這個詞不能用漢語思維,因此這類詞一旦背下來是不會弄混的

總之還是基本功的問題,這個問題透過多背是可以解決的,但零基礎的人千萬不要輕視了漢字詞,學習的時候要時刻記住並自我強調,這是日語,不是漢語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Old Joe2018-12-06 12:03:29

本科中文系研究生韓國國文系的我好像可以回答一下。

首先,我本身是很熱愛漢語和漢字的。音形義,樣樣都美(雖然語音這個東西各各國家的人見仁見智,但我們元輔音系統比較豐富這一點至少讓我們說外語不像日韓朋友口音那麼難懂)。從小就喜歡語文老師,喜歡語文,所以本科也選擇了中文系(漢語國際教育)相關專業,期間系統地學習了一些有關漢字的知識,在求學過程中很自然地對漢語言文字產生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而我的韓語是初中時買了一本《標準韓國語》自己學的。那時候只學了發音,也就是說那時的我至少可以做到解析韓語的語音了。至於其和語義的聯結,是在我多年來看韓綜韓劇韓影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長時間沉浸在真實韓語語料環境中培養出的語感還是很自然的,以至於我在準備TOPIK的時候,還覺得這題怎麼這麼簡單……這裡還是要提一句,這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方式雖然會比較自然,但是會比較耗時間,也會造成語法系統的不完整。還是建議大家語法學習和廣泛接觸真實語音材料(就是綜藝裡面韓國人侃大山)相結合。

【以下是正文】

在自學韓語的過程中,我發現韓語也是一字一音節,這就使得一個漢字可以直接用一個韓語的諺文轉寫。例如:中중 華화 人인 民민 共공 和화 國국。而相對而言,日語則需要多個音節來表示一個漢字。韓語的這一特性讓我只需更改發音模式就可以直接把漢語轉化成韓語(前提是韓語中仍使用這些漢字詞)。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即使是檢視標準韓語大辭典也可以做到看漢字知詞義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並沒有把韓語(漢字詞部分)當做一門新的語言,在背單詞的時候,我只需用韓語的發音系統轉寫我腦海中的漢語詞彙即可。因此我也得到了一個技能:看漢字轉音。即,我看到一個漢字基本上就可以直接說出它在韓語裡面的發音。這在我看韓文學術論文的時候幫助非常大。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甚至在早年的學術期刊中保留有漢字詞全部使用漢字標記的做法

反過來,看到一個新的韓語單詞,如果我預判它是漢字詞,我依舊可以透過轉寫技能,將它轉化成漢字,從而輕鬆將它記住(即使現代漢語裡並沒有這樣的詞彙)。

最後一點,就是韓語日語和粵方言閩方言類似,都有大量的存古——注意是存古——現象,因此對於類推古漢語的字音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我現在雖然在韓國留學,但接觸到的韓語漢字音的研究成果反而有助於我在漢語音韻學領域的學習和研究。這樣是不是很驚喜!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知乎使用者2018-12-06 23:12:06

看魯迅先生的文章,越來越覺得通順了。

「萬歳」彼らは、みな手を拍つて歓聲をあげた。

この歓聲は、いつも一枚映すたびにあがつたものだつたが、私にとつては、このときの歓聲は、特別に耳を刺した。その後、中國へ帰つてからも、犯人の銃殺をのんきに見物している人々を見たが、彼らはきまつて、酒に酔つたように喝采する──ああ、もはや言うべき言葉はない。だが、このとき、この場所において、私の考えは変つたのだ。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匿名使用者2018-12-12 01:08:44

我是廣東人,講粵語。

學過日語,懂一點點音韻學和和方言學(不會超過初二學生對物理的掌握水平)。

現在在自學越南語。

感受:有點方便。

日語的話完全是出於興趣和實用學習的(我要啃生肉),事先也對黏著語的特點有些瞭解,結合普通話+粵語+日語音變常識能反推幾乎80%以上的音讀詞發音(蝶diep>chyou這種也是能推出來的!)。當然,本人是重度拖延症+懶癌患者,所以學了3年,n2和n1都是貼地過的……我對自己的日語水平也很有自知之明的,看點低齡小影片、偶像綜藝,讀些新聞還可以,開口即死(其實我在外灘跟日本大媽大爺吹過幾個小時的水)下筆即死。不過反過來講,我懶成這樣也能學得有點用,證明這中日語相同性還是不錯。

越南語就更友好了,老實說有種錯覺:我在學習某種漢語方言和它的拼音。

語法上:分析語?修飾成分後置?我們廣東人也有這個“毛病”,雞公椰青你走先。就是要把組合詞的順序也置換一下而已。

詞語上:別說了,我就當多記一些漢字的發音。事實上打孃胎起每個漢字我都知道起碼三種以上的發音(粵語廣州話、家鄉的粵語方言、普通話、客家話),再多記幾種不是什麼難事。有人可能會說固有詞,那終歸是一門新語言,總要有些什麼要認真克服的地方吧?

音系上:入聲?廣東人分得最清楚;內爆濁音、舌面音和精組讀t?粵西一抓一大把;長短母音?廣東也有,不過少你一組,但英語也有啊;聲調?我聽過的調值比你食過的米還多!我這種人還不是最便利的,如果會海南話的話學得更快。難點大概就是兩組半高半低母音吧。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多鄰國Duolingo2019-11-14 18:13:37

四種源流各異的混合語言,

在大量書面用詞中共享一套如積木般拼搭的孤立語素

,也是蠻有意思的。

對於圈內幾個國家的語言學習者來說,漢字文化圈最大的意義,大概就是,在通用的“外國語”中幾乎沒有近親語言的情況下(緬甸語/高棉語分別算是漢語/越南語的遠親),也能在學習高階詞彙時找到一點熟悉感吧。

不是簡單的藉詞,而是系統化的語素藉用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試著把“文”字拆出來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再把“文學”兩個字前面加一個“天”,注意實際上得到的是“天文/學”而不是“天/文學”,然而有什麼關係,仍然神似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再試試把“天”拿出來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回到“文化”的“化”字上,和“文學”的“學”組合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再把“學”換掉,組個和“化學”關聯不太大的詞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對比下歐洲的“文化圈”,同樣以拉丁語的“文化/文明”cultura為例

西語/葡語/義大利語 cultura

法語/英語 culture

荷蘭語 cultuur

德語 Kultur

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 kultur

波蘭語/捷克語 kultura

俄語/烏克蘭語 культура

試試將cultura作為其它詞中語素的情況,比如拉丁語的“農業”agri

cultura

西語/葡語 agri

cultura

義大利語 agri

coltura

法語/英語 agri

culture

拉丁語素對書面語詞表核心覆蓋範圍實際上主要仍侷限在本語族的範圍內,跨語族後影響力就大打折扣(除了受法語影響極深的英語外)

注意agri-是傳承自原始印歐語的語素,對應名詞形式為ager,意為“土地/田地”。與古希臘語agros,古凱爾特語akrs,古英語æcer,梵語ajras同源。

荷蘭語 land

bouw

/akker

bouw

德語 Land

wirtschaft

/Acker

bau

丹麥語 land

brug

瑞典語 lant

bruk

/jord

bruk

/

åker

bruk

挪威語 jord

bruk

波蘭語 rolnictwo

捷克語 zem

ědělství

烏克蘭語 землеробство/

агри

культура

俄語 земледелие/

агро

культура

某種意義上,如果從語素角度來看“漢字文化圈”,確實是世間罕有的存在。

無論是否用漢字來書寫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無論這些語素在某門語言中是否能獨立使用(多種情況下並不能),它們都像遍佈世界的英文單詞裡那些希臘拉丁詞根一樣,融在語言的血脈裡了。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來自多鄰國duolingo的分享~

學習漢字文化圈內的語言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