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陳同樂2016-02-27 17:07:53

瀉藥,目前不在家,回去再答。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Sherlock Holmes2016-02-27 17:14:10

謝邀。

《東西晉演義》

又題《繡象東西晉全志》,明楊爾曾撰,歷史演義小說。分為《西晉演義》和《東晉演義》兩部。 十二卷五十回。其中《西晉》起自晉武帝太康元年王濬王渾爭降吳之功,終於大興元年晉王司馬睿即帝位建立東晉。《東晉》起自建武元年司馬睿即位後大赦天下,終於宋武帝永初元年劉裕受晉恭帝辭讓即位,東晉滅亡。本書用文言記述東西晉的歷史發展,以編年體敘述史事為主,缺乏鮮明具體的人物性格刻畫,文學成就不高。

明武林刊本,五十回,前附圖,未見序。第一回前記年代起訖,題“武林夷白主人重修”,“泰和堂主人參訂”。正文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東西晉不分敘。比大業堂本為詳。現藏貴校圖書館。明治館原刊本,未見。清嘉慶四年敬書堂復明本。上圖下文。圖左右題句。正文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四字。現藏貴校圖書館。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

兩晉一百六十五年,中問穿插五胡十六國,南北對峙,戰爭不斷。《西晉演義》敘述司馬炎代魏稱帝,定都洛陽,死後惠帝登位。由於惠帝懦弱,大權旁落賈后,諸王不滿,引起歷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北方五胡趁機而起,懷王、愍王先後於長安、洛陽被俘。西晉歷四帝而亡,共五十二年。

《東晉演義》記述西晉亡後,南北對峙,北方先後出現二十多個政權,統稱為十六國。至前秦符堅興師百萬進攻東晉。南方則由司馬睿重建政權,多次北伐未成,石勒犯境方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解除北方的威脅。西晉前後有十一帝登基,權力後來轉移到劉裕之手,篡晉稱帝,東晉亡,歷時一○四年。

《五代史演義》

清蔡東藩撰,共有六十回,起於朱全忠建立後梁,終於趙匡胤代周建立宋朝。這個時代局勢紛亂,軍閥輕易稱帝。朱全忠建立了後梁政權,卻被另一個藩鎮軍閥李存勖擊敗,後者成立了後唐政權。兒皇帝石敬瑭依靠契丹建立後晉政權,而政權卻亡於契丹。後漢的劉知遠逐走契丹,卻也被坐大了的郭威取而代之。後周也同樣的下場,趙匡胤成為時代的終結者。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花萼橫江2017-05-03 16:40:23

我沒有看過和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有關的書,電視劇,評書,甚至亂七八糟的故事也沒有。但我很小的時候就看過電視劇版三國演義,小學時候開始看書,借了本 三國演義 一晚上翻完,看的神不守舍。我小時候第一次注意到家裡貼的門神,大人告訴我這是秦瓊和敬德,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兩員大將。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這些故事之所以流傳這麼廣,歸根到底,是因為有方便流通的

乾貨,

譬如四大名著級別的 《三國演義》,以及以此衍生的各種各樣的文化事務。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知乎使用者2017-12-23 18:13:08

寫成演義之前,三國的歷普及度、知名度本來就比較高。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劉煥的書房2021-09-17 11:20:22

為什麼中國這麼多亂世中,只有三國時期最為人所熟知?(補充下半篇)——劉煥的書房 一年半前,我寫了一篇為什麼中國這麼多亂世中,只有三國時期最為人所熟知?其中論述了,為何中國這麼多亂世,唯獨三國時代會脫穎而出,最為知名的原因。

一年過去了,透過新的閱讀和思考,有了新的見解,將那篇作為上篇,今天補充下篇。

一、為何三國時期最為人所熟知?

為何三國時代雖然是分裂時期,卻很出名呢?有人說,這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功勞,名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經過小說的演繹,三國故事自然家喻戶曉。

這可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了,不是因為《三國演義》知名而導致三國時期知名,

而是因為三國時期本來就很出名,這才有了三國志平話,才有文人演繹出《三國演義》。

三國的故事在古代就非常流行,早在唐朝就如此。因為三國故事出名,所以唐代的詩歌、宋代的話本中都不斷有三國故事,到了明代初年,順理成章地有了小說——《三國演義》。而其他時代,則沒有那麼精彩,演繹的人少了,自然缺少相關的小說。

在論述《三國演義》的時候,胡適說:

三國的故事向來是很能引起許多人的想像力與興趣的。這也是很自然的。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1)春秋到戰國,(2)楚漢之爭,(3)三國,(4)南北朝,(5)隋、唐之際,(6)五代十國,(7)宋、金分立的時期。這七個時代之中,南北朝與南宋都是不同的民族分立的時期,心理上總有一點“華夷”的觀念,大家對於“北朝”的史事都不大注意,故南北朝不成演義的小說,而南宋時也只配做那偏於“攘夷”的小說(如《說岳》)。 其餘五個分立的時期都是演義小說的好題目。分立的時期,人才容易見長,勇將與軍師更容易見長,可以不用添枝添葉,而自然有熱鬧的故事。所以《東周列國志》,《七國志》,《楚漢春秋》,《三國志》,《隋唐演義》,《五代史平話》,《殘唐五代》等書的風行,遠勝於《兩漢演義》,《兩晉演義》等書。但這五個分立時期之中,春秋、戰國的時代太古了,材料太少;況且頭緒太紛煩,不容易做的滿意。楚漢與隋、唐又太短了,若不靠想像力來添材料,也不能做成熱鬧的故事。五代十國頭緒也太繁,況且人才並不高明,故關於這個時代的小說都不能做好。只有三國時代,魏、蜀、吳的人才都可算是勢均力敵的,陳壽、裴松之儲存的材料也很不少;況且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了許多雜書的材料,很有小說的趣味。因此,這個時代遂成了演義家的絕好題目了。

這裡胡適說,中國歷史上並不只有三國這一個分裂時期,還有春秋戰國、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金夏等時期,算上楚漢之爭、隋唐英雄等,至少有七八個時期。可是其他時期,要麼太長了,要麼就是太短了,要麼有華夷之辨,只有三國時代,不長也不短,剛剛好。

這是我一年前的回答。

可是,我自己還是不滿意的,還是沒有說清楚,為何三國時代會出名。

其實,所有的科學都是相通的,我們不如來論述下一個問題:

為什麼自然界三角形最為穩定。

從數學的角度來說,三角形只能說是在多邊形裡最穩定的結構。穩定的原因很簡單,三條邊的邊長都固定,三角形的形狀是唯一的。也就是說在結構上不需要在連線處做額外的固定,它就不會變形。

從這個角度來說,三角形比起正方形,要穩定,因為正方形只要一推動,就會變歪,變成平行四邊形。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三角形最為穩定。

三國鼎立的時代,三個國家只需要保留一小部分力量應對內政就可以獲得穩定,還能不斷出擊攻打敵國,所以三國時代是對峙較為輕鬆的。

而四國時代,就比較難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三國時代之所以比十六國和五代十國來得出名,完全就是因為從數學角度來看,三角形最為穩定。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再來看看十六國早期的地圖。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大家可以發現,相互之間產生關係的,至少有4-5個國家,這樣的結構就是一個四邊形,不穩定,很容易一邊倒了。

再來看看五代十國時期的地圖。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這上面,相互產生關係的國家至少有6-7個之多,更為複雜,也更加不穩定了。

當然了,這更加映證了胡適所說的為何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時期火不起來。

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兩個時代,國家太多,頭緒太繁雜,一般讀者根本記不住。此外,一個故事最好是三代人,不能多。

2、三代人最讓人熟記。

從五代十國的故事來看,偶然發現了歷史演義和寫小說的一個規律:

寫歷史演義,不能超過三代人。

什麼叫做三代人,就是祖父、父親、兒子這三代人,一般來說,敘述這三代人的故事,大家還是會記得故事情節的。

倘若故事變成了祖父、父親、兒子、孫子,甚至重孫子,一般人就記不得故事情節了。

也就是說,一般的讀者,不僅只能記住三個國家,記不住七個國家。一般的讀者,也只能記住三代人,記不住四代人。

比如為什麼胡適說楚漢和隋唐太簡單了,因為只有一代人,劉邦項羽,隋唐頂多是李氏父子,難免單調。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我們看《三國演義》,就是典型的三代人的故事,而且互相交織。

1、第一代人:

董卓、曹操、袁紹、劉備、關羽、張飛、孫堅,這是第一代人,三國演義也是主要根據這些人的故事展開的。

2、第二代人:

孫權、孫策、曹丕、劉禪、袁熙、袁譚,這是第二代人,所以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已經是曹操的下一代人了。

3、第三代人:

孫亮、曹睿。其實到了第三代人的時候,知名度已經大減,三國演義的趣味主要在於前兩代人。至於後面的曹奐和曹髦,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孫皓是第四代人,但除了知道他被滅掉之外,無存在感。

那麼,諸葛亮和司馬懿屬於第幾代人呢?他們的出生日期正好介於第一代人劉備和第二代人孫權之間,可以算作1。5代人,他們都活到了第三代人的時期,所以這也是兩個關鍵線索人物。所以也可以算作第一代人,雖然最為年輕。

就此,我們發現,《三國演義》是符合三代人的規律的,有完完整整的三代人,且互相交織,故事精彩。

而到了三國後期,變成晉朝的時候,以及三國歸晉的故事,一般來說,應該是最精彩的時候,讀者卻發覺已經看不動了,而且對於司馬家族並不是很喜歡。

如果加上司馬家族三代人,發現整段故事,還是三代人。

1、第一代人:

董卓、曹操、袁紹、孫堅、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司馬懿。

2、第二代人:

孫權、孫策、曹丕、劉禪、袁熙、袁譚、司馬昭、司馬師。

3、第三代人:

孫亮、曹睿、司馬炎。

加上司馬家族,發現還是三代人,故事還是足夠緊湊的。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我們看《大明風華》,看到朱棣三代人的故事,也是頗為完整的,等到第四代人明英宗的時候,很多人就記不清楚故事的脈絡了,更別說朱棣前面朱元璋那代人的故事。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這說明,普通的讀者,只能記住三代人的故事。

我們再看著名的演義也是如此。

薛家將也只有三代人,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再往後,讀者就不感興趣了。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家喻戶曉的楊家將演義也是如此,楊業、楊延昭、楊宗保三代人的故事。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相比較而言,說岳全傳只有岳飛和岳家小將兩代人,稍顯單調了一點。

此外,說唐演義也只有羅成和羅通兩代人,所以比起楊家將演義來說,稍顯單調。

那麼,再回到五代,為什麼說五代的故事,超過了一般讀者承受的程度呢?

其實,關於五代十國的演義並不少,甚至有羅貫中本人寫的《殘唐五代史演義》,但是質量遠不如《三國演義》,文字極其簡陋。不知道是《三國演義》經歷了後來的潤色,還是《殘唐五代史演義》只是託名。

此外,關於五代時期十三太保的故事也比較出名,晉王李克用收的13個義子,個個武功高強,這是典型的武俠素材。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五代的故事已經跨越了五代人,故事太過於複雜。

1、第一代人:

黃巢、朱溫、李克用、劉仁恭、李茂貞、王彥章,這是第一代人,三國演義也是主要根據這些人的故事展開的。不過五代演義大量模仿三國演義,朱溫類似曹操、李克用類似劉備、王彥章類似顏良、高思繼類似關羽,有的段落是整段整段地抄襲,如果這是羅貫中寫的,羅貫中也太懶了,直接抄自己另外一部。

2、第二代人:

李存勖、朱友珪、李存孝、李嗣源,這是第二代人,朱溫也說過,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存勖已經是朱溫的下一代人了。後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自然是李存勖的平輩。

3、第三代人:

石敬瑭、劉知遠、郭威、劉崇。第三代人就是我們知道的,五代中後面三個朝代的建立者,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自然是他下一輩,劉知遠和郭威當初都跟著石敬瑭,都是平輩。北漢建立者劉崇是劉知遠的弟弟,也是一輩。

4、第四代人:

柴榮、趙匡胤、劉鈞、楊業、趙光義。按照一般規律,三代人故事就結束了,偏偏石敬瑭不是個東西,向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時代只能呼喚下一代英雄,周世宗柴榮應運而生,其實趙匡胤和楊老令公都是他的同輩,此時楊業還在北漢效力。而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也是一輩人。

5、第五代人:

柴宗訓、劉繼元、楊延昭。宋太祖黃袍加身,小皇帝柴宗訓禪讓,柴氏後來在北宋被禮遇。宋太祖幾乎統一全國,卻無法消滅北漢,宋太宗最終滅了北漢,北漢末代皇帝劉繼元已經是劉崇的孫子輩了。而同輩份的楊延昭已經是楊家將抗遼的故事了。

所以,我們看出,五代十國,名字叫做五代,其實中間的後晉、後漢和後周的建立者是同一輩分的人,但是這段故事,確確實實經歷了五代人才完整。

這個三國演義,幾乎三代人能演繹的故事相比,明顯複雜多了。

大家可以去問問身邊的人,知道第一代人曹操的很多,知道第二代人曹丕的也不少,知道第三代人曹睿的就很少了,不是三國迷幾乎不知道。

三代尚且如此,何況五代?

五代的故事橫跨了五代人:朱溫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柴榮趙匡胤-柴宗訓劉繼元,等於說,這段故事要想說清楚,還非得講述五代的故事不可,誰有這耐力聽完?

因此,只能擷取,為何有那麼多關於十三太保單獨的故事?就是擷取的前半段。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我覺得朱溫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這三代人可以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李存勖為主角,或者以十三太保為主角。比如香港老電影《十三太保》。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可問題是,這個故事沒有結尾啊,石敬瑭劉知遠這代人,並沒統一中國,沒看到統一的曙光,人們不高興看這樣的故事。

又或者擷取後半部分,石敬瑭劉知遠-柴榮趙匡胤-柴宗訓劉繼元,主角就是柴榮。

問題是,柴榮也只是曇花一現,最終開創三百年大宋的是趙匡胤。

所以還不如以趙匡胤作為主角,那就是歷史演義《飛龍全傳》。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所以說,五代故事並不好講述,除非拆分為前後兩段,前段就是十三太保,後段就是趙匡胤傳奇,非這樣不可。

而三國時代能夠獲得大家的喜愛,在於符合了最基本的邏輯。

所以說,三國時代能夠獲得大家的喜愛,在於符合了最基本的數學邏輯。

二、還有哪段明珠蒙塵的時期堪比三國時期的精彩?

那麼歷史上還有哪段明珠蒙塵的時期堪比三國時期的精彩?前文提到的其他分裂時期,比如春秋戰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金夏這五個時期,哪個能夠堪比三國時期的精彩?

在當時,我認為歷史上南北朝後期的後三國時代最像三國時期,畢竟也有三個國家。

三國時代精彩,還在於這一時期有這兩個特徵:

1、天下三足鼎立,有三個勢力,這三個勢力基本勢均力敵,至少不是相差懸殊。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比如我在為什麼中國秦漢之後的國號就是沒有一個叫韓的,為什麼沒有韓?中寫到,天下可以分為九宮格,當時製作了一個九宮格的地域圖: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如果把三國時期按照九宮格來標註,並且按照各個王朝建國初期所謂“五德終始說”的德行,那麼三國各自的版圖如下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可以看出,天下九宮格中,土德黃色的曹魏佔據著五塊,藍色的東吳佔據著兩塊,火德紅色的蜀漢佔據著兩塊,雖然可以看出實力並不對等,但是至少蜀漢和東吳都佔據著兩塊版圖,足夠抵抗曹魏,從這點來看,基本上還是勢均力敵的。

2、三足鼎立的三個國家要互相發生關係。

這是被人忽視的一段,光有三個國家並不夠,三個國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相互發生關係。

所以,三國故事比兩雄故事好看,因為三個勢力,總有一方是大家喜歡的,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三國故事比楚漢故事精彩,就在於此。

可是,這麼一看的話,就發現不對勁了。

不管是宋金夏還是陳齊周,其實都和曾經的三國時代不太一樣。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因為,三國時代,既然是一個數學邏輯上的三角形,那麼,A、B、C三個國家,應該是A與B有關係、B與C有關係、C與A有關係才行。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因此,用word畫一張表格,就是這樣的。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之間都發生了主要的故事。

魏蜀之間有漢中之戰,有諸葛司馬鬥智鬥勇,諸葛亮北伐,五丈原殞命,是最為精彩的部分。

魏吳之間有合肥之戰,張遼威震逍遙津,也比較精彩。

蜀吳之間有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

所以三國間要互相發生故事。

三國時代確實是這樣的,所以這張三角形的圖,是完全正確的。

可是,歷史上的陳齊周時代,北齊和北周有相互關係不錯,它們互相和南陳的互動並不算多。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這就不能算是一個三角形!

如果用word畫一個表格是這樣的。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大家看,那個時代,北周和北齊發生關係不假,一直相互攻伐。

北齊和南陳發生關係不假,南陳多次北伐。

可是,北周和南陳,幾乎是平行存在的,沒有發生什麼關係。

況且那個時代,江陵還有南梁的留存西梁。

其實,那個時代,叫做《四國演義》更加貼切。

所以有人寫那段歷史,都說是南北雙雄會,寫的是高歡和宇文泰的故事。

從來沒人把高歡、宇文泰和陳霸先寫成三雄會的故事吧。

這和《三國演義》寫曹劉孫三個人的故事完全不同。

因此,今天我覺得,南北朝後期所謂的後三國時代,可能是近期的一種提法,其實並非是史學界沿用已久的,這段時期也和三國時代並不相同。

那麼,宋金夏時期呢?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我們發現,宋金夏也並非我們認為的三國鼎立!

甚至南宋和西夏,壓根就不接壤。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宋金夏也很像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宋金是相互發生關係的,從南宋初年中興四將和金國的大戰,到末期孟拱等與金國的戰爭。

西夏和金國是相互發生關係的,也多次大戰過。

但是南宋和西夏,不接壤,幾乎沒有戰爭,沒發生關係。

所以,這段歷史不能和三國完全類比。

有人說,你說三國時期是三角形,還畫了這麼多小學生圖示,有什麼意義?

我要說的是,既然三國時代如此精彩,是由處於三角形的三個勢力共同發生的。

那麼,我們不妨找找看,歷史上還有哪些時代,當時主要的三個勢力正好處於三角形的三個角,相互發生著關係,那麼這段歷史應該是有著像三國故事一樣精彩的潛質。

我們搜尋到這樣幾個時期,看地圖。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首先是五胡十六國中期的這段歷史,前秦、前燕和東晉。在這裡,我們忽視漠北的代國(北魏前身)和河西走廊的前涼以及東北的高句麗。

有人說,這不就是和陳齊周差不多嗎?

不一樣的是,前秦和前燕相互爆發著戰爭,最終前秦吞併了前燕,這兩個國家又相互和東晉發生著戰爭。比如著名的枋頭之戰,東晉北伐將軍桓溫帶領五萬大軍前來攻打前燕都城,最終糧草斷絕,又遭到了前燕名將慕容垂的伏擊,東晉北伐軍全軍覆沒。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本次戰爭中,王猛率領的前秦軍隊也前來相助,達到了助燕擊晉的目的,最終收集到了前燕國內的各種情報,為滅燕提供了幫助。

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三國鼎立時期,三個勢力相互發生著關係。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事實上,這段歷史一直被小說家看中,比如黃易的小說《邊荒傳說》就是以這一時期作為背景的。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還有一段歷史,也很像三國時期的三角形結構。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就是北魏崩潰之後,一分東西,南梁也在崩潰前夜的時期。

有人說,你不是才說的,陳齊周不算後三國嗎?

確實,北周和南陳沒發生什麼關係。

但是西魏、東魏和南梁,卻真的是相互發生著關係。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西魏和東魏,發生了五次大戰。

西魏和南梁,西魏奪取了南梁的荊州。

東魏和南梁,東魏奪取了南梁的江淮之地,而且侯景南下,在南梁釀成了侯景之亂。

再早一步,在北魏還沒有一分東西的時候,北魏內亂,南梁還有陳慶之“白袍軍”北伐的故事,這也算南梁難得的和北方的一次聯絡。

所以這段歷史也很精彩,甚至被日本小說家田中芳樹看中,寫了《奔流》。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還有第三段三國鼎立的時代。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就是這一時期。

有人看懵了,這不是統一王朝宋朝嗎?哪裡鼎立?

事實上,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正統,這是不假。

可是,我們不能有大漢族主義,元朝的時候已經修了《遼史》。遼國也是中國,難道能否定嗎? 北宋、遼國和西夏,也是一段三國鼎立。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這裡要委屈宋朝一下,作為正統王朝,只是區域性統一,所以暫時屈尊。

有人說,你才說的啊,宋金夏不算三國鼎立,怎麼宋遼夏算呢?

這是因為,南宋和西夏已經不接壤了,但是北宋和他們都接壤,也相互發生著故事。

北宋和遼國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楊家將。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北宋和西夏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狄青。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西夏和遼國也多次爆發戰爭,最終李元昊妥協了,與兩國交好。

所以說,北宋,分別是遼國與西夏有過戰爭,但並不是同一時期,與遼國的戰爭多是早期,隨著澶淵之盟的簽訂而和平,到了宋徽宗時期,又有過戰爭,幫助金國滅遼。

與西夏的戰爭則是中後期為主。

所以,這也是一次三國鼎立。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一時期,同樣被小說家青睞,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就是選擇的這一時期。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之前我也曾經寫過文章,金庸為什麼沒有以唐朝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呢?是否另有隱情?得出結論,因為唐傳奇太精彩了,珠玉在前。

這只是一方面,後來我看到了金庸在新修版全集寫的序言中寫道:

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看。宋遼之際、元明之際、明清之際,漢族和契丹、蒙古、滿族等民族有激烈鬥爭;蒙古、滿人利用宗教作為政治工具。小說所想描述的,是當時人的觀念和心態,不能用後世或現代人的觀念去衡量。我寫小說,旨在刻畫個性,抒寫人性中的喜愁悲歡。小說並不影射什麼,如果有所斥責,那是人性中卑汙陰暗的品質。政治觀點、社會上的流行理念時時變遷,人性卻變動極少。

這段話,金庸自述了為何幾乎所有小說歷史背景都在宋代及以後,因為他說:宋遼之際、元明之際、明清之際,鬥爭較為激烈,是小說很好的選題時期。事實上,他幾乎所有小說都發生在這三個鬥爭時期。

這裡說到宋遼之際,文中便是小說《天龍八部》為何選擇這一時期的原因了。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同時,《射鵰英雄傳》故事發生時的蒙古、金和宋三方也是互相攻伐,也看一看做是一次三國鼎立時期,可惜為期較短。

至於,《倚天屠龍記》故事發生在元明之際、《碧血劍》發生在明清之際,都是如此。

可見,金庸比較青睞這些時代。

因此,如果金庸當初沒有封筆,還願意繼續寫小說的話,可能會選擇更加接近的時代,十六國中期或許是一個選擇,也就是黃易《邊荒傳說》的歷史背景時代,

所以,在我看來,黃易填補了金庸未涉及的歷史時期,填補了我們的遺憾。

此後,元明之際、明清之際和清末,再也沒有出現過勢均力敵的三國鼎立時期了。

三、為何三國的故事格外精彩?

其實,文章到這裡應該結束了,但是還要再說一個問題。

有人說,國家不是越多,故事越精彩嗎?按照道理,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的故事應該比三國精彩才對啊。

其實未必,國家一多,讀者記不住,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

其實,三個國家就足夠了,演繹出足夠多的故事。

這裡用到一個物理學的概念,那就是三原色,這是牛頓力學透過分別自然界的光,最後得出自然界的三種基本色彩。

色光三原色是紅、綠、藍,顏色越混合卻會越亮,直至白色。這和美術三原色紅黃藍並不同。

今天的電腦圖片格式RGB,就是從中而來,red、green、blue的首字母。

早在17世紀,23歲的牛頓就發現經過三稜鏡的折射,一束陽光被分解為一道連續的彩色光譜。而這便是著名的色散現象。

從那時候起,人類就開始尋找色光中的原色了。而所謂原色,正是指不能透過其他顏色混合調配而得出的“基本色”。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基本色透過不斷的混合,可以形成各種色彩,比如黃色就是紅色+綠色混合而成的,所有的顏色混合,就是白色。

大家看這圖片,是不是很像以前的電視臺圖示,就這個意思。今天的TVB還是RGB的三色圖示。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也就是說,不需要十幾個國家,三個國家足夠演繹出足夠豐富多彩的故事。

這裡還是用三國來舉例。

大家知道,三國故事精彩的大多是漢末時期。

所以,這裡只從赤壁之戰開始,也就是奠定三國鼎立基礎之後,我們分析下三國演義的回目,看看裡面出現三國哪個的勢力,然後就給它塗上相應的顏色,如果是共同的,那就是混合色。

曹魏用藍色表示,蜀漢用紅色表示,東吳用綠色表示。 如果是魏漢雙方發生的,就是藍色+紅色的紫色。如果是漢吳雙方省的,就是紅色+綠色的黃色。如果是魏吳雙方發生的,就是藍色+綠色的天藍色,我們來標註下。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為什麼十六國演義,五代演義遠沒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流傳廣?

大家可以看出,至少出現了7種顏色。

所以說,三國的故事好看,雖然只有三個國家,但是演變出了七種變化。

而哪怕《殘唐五代史演義》,有五代五種勢力,加上殘唐,也不過才6種色彩,如果不算十國的話,五代的精彩和複雜程度甚至不如三國,可見一斑。

因此,給我們的啟發就是,歷史上哪怕一個時期有很多國家,只需要選擇其中的三個國家來寫就可以了,金庸的《天龍八部》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雖然加入了大理國,但一點也不亂,應該就是學習了《三國演義》的寫法,畢竟金庸不止一次表示過對於羅貫中文筆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