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情緒的二維模型,情緒可以由效價和喚醒度兩個維度來刻畫,即這種情緒是正性的情緒還是負性情緒以及你在當前的這種情緒狀態的程度有多深,是淡淡的開心還是炒雞開心。不同情緒都用這兩種指標來刻畫,然後所有情緒的效價和喚醒度在二維空間形成一個平面,每一個座標都有一個值來指代一種狀態的情緒。

同時研究者也尋找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圖片、聲音、電影等外界刺激,然後透過評分,對每張圖片進行一個評價。同時這種評價,也會拿來作為一種誘發情緒的指標,透過某種感知覺通道,來誘發個體的某種情緒。

很多情緒感知和情緒調節的任務都採取同樣的正規化,研究人類大腦對於不同效價、不同喚醒度的響應模式以及情緒環路。結合動物模型,確實也得到了一些人類樣本上在情緒加工中的機制。

但是在設計實驗和做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負性效價的情緒相對有著較為集中的喚醒度和效價評分,但是正性效價的情緒卻有著很大的偏差。於此同時,在負性效價的情緒材料中,我們也發現不同情緒材料的個體差異。這不禁讓我對於情緒的二維分類產生了一些思考。

我的一個猜想是,人類的正性情緒多來自於社會經驗而負性情緒多來源於趨利避害的本能。笑話、相聲、小品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群體差異,文化差異,原因是因為有些正性情緒的載體是由後天學習獲得的。然而對於一些天災人禍,對於一些不幸的事件,為什麼大家都有統一而又一致的情緒體驗,因為負性情緒的載體大多數是一些血與暴()力的場景,這些場景往往關聯著人類的生死存亡。透過共情,人類感受到情緒載體對自身的威脅,所以對於這類刺激的反應比較一致。

同樣針對負性情緒材料中的個體差異,我個人認為同樣也來源於文化或經驗差異。比如一張常見的蟒蛇的照片。這是一張被標記為負性效價中強喚醒度的圖片。然而這張圖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時會被標記為正性。原因是被試表述“我喜歡蛇”。此外對於一些有車禍經歷的人,比如我,對於災難,尤其是車禍和空難場景,我在喚醒度上的評價可能會更傾向於極端。

雖然我們在每一張圖片的效價和喚醒度上容忍一定的個體差異,透過評分的平均數和標準差來將每種具體的情緒進行分離。但事實上,所有情緒效價和喚醒度之間是否是完全分離的,這個也是不盡然,甚至正負情緒在個體上是否是一致的,也不一定。我們只能說在某特定文化背景下,某特定刺激會使得被試有特定的響應模式。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研究者提出生態效度的問題,即你真實情景中的情緒和實驗室誘發的情緒,是不一樣的。有很多研究者採用影片,或者有聲音的影片來誘發情緒反應,其結果與圖片誘發在腦成像結果上差異是明顯的。即越靠近真實場景,許多情緒反應的響應模式會改變。從而導致對於一個場景,個體的情緒不再是一個點,而是隨空間、時間變化的一系列點。從而二維的空間去表徵三維、甚至四維的情緒體驗,顯然有些捉襟見肘。

我個人思考後覺得,情緒是有層級的。姑且認為是“筆者的情緒層級理論”。我認為對應某個情緒來說,情緒刺激是分不同維度的。最底層的維度是人類迴應最一致的維度。比如電擊疼痛,瘙癢,這些最基本的正負性刺激。上一層維度是單通道單一維度,比如巨大的聲音,例如驚嚇的尖叫,有規律的節奏,刺眼的顏色刺激和柔和的顏色刺激。再上升一個維度,比如圖片刺激,音樂或打亂的音階,再上升一個維度,比如影片,帶有聲音的影片,最終到達真實場景。

前人研究中採用影片刺激作為材料,發現誘發的情緒響應與圖片不同,有更多的腦區參與了加工。我認為不同維度的資訊在底層表徵是非常一致的,但是隨著維度上升,組合方式增多以及個體差異顯現,個體在情緒的神經表徵更加趨向於複雜和不可預測。同時在情緒調節上也更加困難。與之而來的是精神問題的嚴重程度也逐步加深。我認為未來不僅需要在VR與磁共振結合領域做出進步,同時也要思考情緒加工的個體差異來源是什麼,以及如何將情緒的成分重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