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

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

佛家

王陽明的思想被後人稱之為陽明學,又稱

王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陽明發展的

儒家學說

。他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

知行合一

”,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他對“示弱”有著獨到的見解。

一、示弱,是一種智慧。

王陽明軍功卓著,尤其擅長詭道。他在《陳言邊務疏》中說: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或捐棄牛馬而偽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詐潰而埋伏,或潛軍而請和,是皆誘我以利也。”

上面四句話,又被稱為“示弱四訣”,是王陽明兵法的總綱。意思是說,如果遇到強大的對手,千萬不要硬碰硬,要麼示弱假裝逃跑,要麼隱藏實力去示弱,要麼假裝失敗而埋伏,要麼隱藏實力去假裝求和。這種戰術成本低、效率高、勝算最大,從江西、廣西剿山匪,平叛寧王,王陽明都在示弱。

王陽明說:信而從之,則墮其計矣。只要對方相信了你很弱,那他就輸了。真正強者,從不在乎面子,他們只要裡子。逃跑的姿勢再狼狽,只要最終能取得勝利,那就都值得。被人一激,就要擼袖子幹架的人,一般沒什麼出息。適當示弱,反而能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鬼谷子

說:

欲高反下,欲取反與。善於示弱,是一種極高明的智慧。

王陽明:強者示弱,弱者逞強

二、示弱,是一種格局。

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太監要佔功,慫恿皇帝,先把

寧王

放出去,再讓皇帝親自平叛。因為怕王陽明阻攔,太監們散播謠言,說王陽明和寧王勾結在一起,見事敗,才擒拿了寧王。

王陽明卻知道,一旦寧王逃出去,再抓未必這麼容易,而且再來一次平叛,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所以他求見太監

張勇

,把平叛的功勞拱手相送。自己則稱病不出,住進寺廟。張勇得了好處,拼命斡旋,最終把一場彌天大禍消於無形。很多人為王陽明鳴不平,但是王陽明卻不以為意。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捨棄個人的功名,換天下一個平安,這才是聖人的胸襟和格局。當年韓信受屠夫胯下之辱,別人都說,這是韓信的恥辱。可實際上,當時的韓信心懷天下,在屠夫胯下再鑽幾次也沒關係,只是浪費點時間罷了。

有大格局的人,他們眼裡有更廣闊的天地,不會囿於眼前的雞毛蒜皮。

王陽明:強者示弱,弱者逞強

三、示弱,是一種修養。

撒切爾夫人

當選英國首相之後回到家,她敲了敲門。

撒切爾

先生問:“誰啊?”

撒切爾大聲回答:“我是英國首相!”

結果等了很久都沒人來開門。

撒切爾夫人過了一會兒才明白過來,她柔聲細語地說:“親愛的,開門吧!我是你太太。”

話音剛落,門馬上就開了,丈夫還給了她一個擁抱。

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以“強”為法則,有時候“弱”也是一種方法。適當示弱,才能換來更好的人際關係。有人說:優秀的人,都忘我。這裡的忘我,不是說拼命工作,而是在

人際關係

中把“自我”隱去。採取不和別人發生衝突的方式,把事情完成。

王陽明說:

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人與人之間,不要爭一時的長短,弱一點,退一步,自然能和諧相處。

王陽明:強者示弱,弱者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