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實驗跟蹤線上百科全書如何影響科研寫作。

維基百科

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但是科學家很少在論文中引用它。儘管如此,該線上百科全書似乎正影響研究人員寫論文時用的語言。一項實驗表明,

維基百科文章新近使用的詞彙和短語,在之後的科研論文中出現的頻率增加了。

你寫論文時查維基百科嗎?別不承認啦~

圖源:Pixabay

Neil Thompson是MIT的一名創新學者,他說該發現有悖於將維基百科作為不可靠資訊來源的學術文化。“

學術界在對抗維基百科

,”他說。許多大學,包括他自己所在的MIT,警告學生不要在作業中引用維基百科。但是9月20日發表在社會科學研究網(SSRN)預印本平臺上的這項研究(Tompson是合作者)表明,

維基百科上的文章就像是持續更新的開放獲取綜述文章

。“

這或是維基百科能達到的最好的使用形式

,”Thompson說。

Thompson和合作者Douglas Hanley(

匹茲堡大學

的經濟學家)讓一批PhD學生撰寫43篇化學文章,所涉主題未曾在維基百科上出現過。2015年1月,他們在網站上發表了其中一半隨機篩選的文章。另一半文章則作為

對照組

,未被上傳。

語言反照

到了2017年2月,這些化學文章總計收到超過200萬次閱讀量。研究人員分析了Elsevier出版的最具影響力的50本化學期刊的文字,調查到2016年11月,即維基百科文章發表將近兩年之時,科研論文中的語言是否有所改變。

他們利用文字挖掘技術來檢測用詞頻率,發現在研究期間,科研論文中的語言隨著新詞被引入研究領域而有所改變。Thompson告訴《自然》,這種自然轉變的幅度相當於每250個單詞中有一個新詞。除了這些隨時間推移而出現的自然語言變化,作者還發現,

科學論文平均每300個詞中還有1個受到維基百科文章的語言影響

維基百科的影響在被引較少的期刊中比在最著名的出版物中更加明顯。

作者表示,有關全新的科學主題的觀點和語言首先出現在維基百科,然後再回到後續出版的研究文獻中,發表在被引用較少的期刊上。當他們根據作者的國別分析論文時,他們發現

相比於高收入國家,該影響在低收入國家更明顯。

Hanley說某些作者若無法獲取昂貴的期刊,便可能較依賴於維基百科。如此一來,維基百科就像是“補償器”,將科學帶給資源相對匱乏的人。

鼓勵網站更新

Adam Dunn是澳大利亞

麥考

瑞大學

的資料科學家,他稱該研究的

隨機對照試驗

是個“具有獨創性的”想法。但是他質疑作者提出的維基百科在影響科學觀點的說法。他認為上述研究表明

科學家將維基百科用作寫論文時使語言標準化的一種方法

。“這項研究可能表明維基百科產生了某種影響,但是我並不完全認同他們給出的結論,”他說。

昆士蘭科技大學

研究科研翻譯及影響的Pauline Zardo表示,詞彙是思想的符號,在某種程度上,語言反映思想。“他們嘗試做的確實比較棘手。我認為他們找不到一個完美的研究方法。”她對這項研究(未經同行評議)表示讚賞,因為它表明學術界人士同樣尋求使用面向普通讀者的文獻資料。

Thompson希望該研究可以鼓勵科學家包容維基百科,並不斷改善它

。他說改善這個網站的一個方法是,期刊或資助機構要求科學家在論文發表後在維基百科上新增相應文章。

RNA生物學

》從2008年起就對其中一個版塊做出如此要求,作者必須將RNA資訊更新放在一組維基風格的頁面上,它們可自動映象在維基百科上。該期刊的總編助理Paul Gardner表示,學生、專業人員和學者似乎在獲取和使用維基百科上的這些資訊——“不過我們沒有像Thompson和Hanley那樣大力證明這一點。”

Nature|doi:10.1038/nature.2017.22656

原文釋出在2017年9月26日的《自然》新聞上,

作者:

Mark Zastrow

版權宣告:

本文由

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

© 2019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