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的合縱連橫是怎麼回事?九殿下2014-02-14 10:25:39

說白話點就是,合縱是 六個弱國對付一個強國。連橫是一個強國和六個弱國互相結盟。

推動這種結盟的說客就是縱橫家。靠舌頭走天下。著名的縱橫家都出自鬼谷一派。

比如以合縱出名的蘇秦,最後得六國相印。以連橫出名的張儀,拆解了六國之間互相的合作關係然後各個擊破,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戰國時的合縱連橫是怎麼回事?知乎使用者2014-02-14 10:40:43

《韓非子·五蠹》說,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

合縱連橫, 是戰國時代特定的歷史形態決定的,在周天子共主地位喪失以及春秋霸主沒落以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大。各國為了生存、為了壯大,只能依靠以利益為基礎的聯合。

選擇合縱還是連橫,都是基於自己國家的戰略作出的。

合縱連橫的歷史,應該追溯到戰國初的政治形勢,它是在魏國衰落而秦國強大的背景下出現的。

戰國初,魏國最強。由於魏國地處各大國之間,乃“四戰之國”。為避免四面出擊而陷於孤立,魏文侯、武侯採取了聯合韓、趙,單面出擊的方針。

魏向東發展的目標是齊。公元前404年,三晉聯合攻齊,一直打到齊長城(在今山東汶水一帶)。公元前388年,吳起攻齊,深入至靈丘(今山東高唐南)。

當時秦國勢較弱,成為魏經常出擊的目標。從公元前431年至前384年,魏全部佔領秦河西之地(黃河與北洛水之間的地區)。

公元前400年,三晉聯軍南下打敗楚國。公元前391年,再敗楚於大梁、榆關(今河南中牟縣南),大梁從此落入魏手。公元前381年,魏又攻佔楚的魯陽(今河南魯山)。在這些戰爭中,魏佔領了黃河以南的大塊土地。

魏武侯死後,因諸公子爭立,趙、韓乘機大敗魏軍。但魏國的實力仍很雄厚。

魏惠王即位之後,為了便於統治東部地區,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於公元前361年遷都大梁。魏惠王繼續採取聯合韓、趙的政策,威望逐漸提高。魏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等國來朝,惠王繼文侯、武侯之後,再次稱雄於諸侯。

公元前354年,趙進攻魏的屬國衛,迫其從屬於趙。魏派將軍龐涓率甲士8萬圍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派將軍田忌、軍師孫臏率兵8萬救趙。田忌接受孫臏的建議,直襲大梁。

齊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生擒龐涓。是為“桂陵之戰”。

秦乘魏進圍邯鄲,在元裡(在今陝西澄城縣南)大敗魏師,並取少梁(今陝西韓城南);同時派公子壯伐韓,深入韓地,進圍焦城(今河南尉氏西北)沒有攻克,乃佔據了上枳、安陵(今河南鄢陵北)、山氏(今河南新鄭東北)三地,築城駐守,插入了韓魏兩國的交界地區。

楚宣王也派景舍救趙,取魏之睢水、濊(huì)水間地。但後來魏國扭轉戰局,仍攻破邯鄲。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呼叫韓國軍隊,在襄陵(在今河南睢縣)打敗齊、宋、衛聯軍,齊國請景舍向魏求和。次年,魏迫使趙國在漳水之上結盟,並把邯鄲歸還趙國。

公元前352年,秦又攻入魏的河東,一度攻取安邑;次年又包圍固陽,降之。秦國因此越過洛水,收復了一部分過去被魏國奪去的河西地。

魏與齊、趙先後結盟。公元前350年,魏向秦反攻,圍定陽(今陝西延安東),秦孝公在彤(今陝西華縣西南)和魏惠王相會修好。公元前348年,趙肅侯又和魏惠王在陰晉(今陝西華陰東)相會修好。魏國挽回了戰敗的局勢。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開逢澤之會(在今河南開封南),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參加會盟。“率十二諸侯,朝天子於孟津”,魏惠王稱霸。“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戰國策·齊策五》)。

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也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孫臏率兵救韓。魏派太子申率軍10萬迎戰。孫臏退兵減灶,敗魏軍於馬陵(今山東範縣西南),俘太子申,龐涓自殺。是為“馬陵之戰”。此役魏軍主力被全殲,這是魏國從來未有過的慘敗,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341年,齊、秦、趙三國攻魏國,魏出師向秦反攻,失利。次年,魏公子卬西攻秦,商鞅俘公子卬。

公元前338年,秦又進攻魏的岸門(今山西河津南),俘魏將魏錯。

魏接連慘敗,國勢大傷,喪失首強地位,而齊則上升為東方強國。

魏惠王相國惠施實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戰略。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親自率韓昭侯等到齊國的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與齊威王約和,雙方互尊為王,這就是所謂“會徐州相王”。

魏的目的是與齊妥協,減輕東方的壓力,以便集中力量對付秦的進攻。同時激怒楚國,使楚攻齊。

齊、魏兩大國在“徐州相王”,果然為楚、趙等國不能忍。

公元前333年,趙肅侯圍攻魏黃城(今河南內黃西),並在漳水、滏水之間築長城,以防齊、魏進攻;楚威王親率大軍進圍徐州,敗齊將申縛。

秦變法以後,國力大振,開始更強勢地介入諸侯事務。

公元前330年,秦軍在雕陰(今陝西鄜fū縣北)斬魏軍首8萬,俘魏將龍賈,這是三晉抗秦戰爭中首次大失敗。這一役使得魏防守上郡、河西郡的主力被秦一舉殲滅,魏河西地盡失。

同時秦將樗(chū)裡疾從函谷關沿黃河南岸向東出擊,先後攻取曲沃和焦(都在今河南三門峽以西)。公元前329年,秦又從河西渡過黃河,又奪得魏河東地區,震動山東諸國。

公元前324年四月初四,秦惠文君舉行稱“王”的儀式,依齊、魏“會徐州相王”先例,邀請魏、韓之君入秦朝見,推尊秦君為王,同時秦王也承認魏、韓二君的王號。

秦惠文君即秦惠王。

為了抗秦,公元前324年,魏相公孫衍組織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

公元前322年,秦取魏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宣告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策略失敗,魏惠王不得不採用秦相張儀“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策略,用張儀為魏相,“張儀欲並相秦、魏”,從而推行他的連橫策略,“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史記·張儀列傳》)。

公元前320年,秦假道韓、魏攻齊,齊威王使匡章為將應戰,齊兵大勝,張儀“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計劃受挫。

魏惠王以公孫衍為魏相,重新行合縱,並重新啟用惠施。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聯趙、韓、燕、楚合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但實際出兵的只魏、趙、韓三國,攻到函谷關,秦出兵反擊,大敗縱軍。

公元前317年,秦樗裡疾乘勝追擊,一直攻至韓邑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斬首八萬二千,韓慘敗。秦軍再次深入至韓、魏交界。

然而,應公孫衍之請,義渠之戎乘機起兵襲秦,大敗秦軍於李帛之下。

總體上來說,張儀的連橫策略獲得了成功。以後,秦國不斷分化東方六國,最終獲得軍事和政治的優勢,統一了中國

戰國時的合縱連橫是怎麼回事?知乎使用者2014-10-10 14:43:38

合縱就是六打一,連橫其實就是遠交近攻

戰國時的合縱連橫是怎麼回事?只想摸魚的社畜2018-10-24 21:30:11

戰國時期,七國裡秦國最強。

為了不被吞併,於是他們制訂了“合縱”的軍事戰略。

所謂合縱,就是剩下的其它六個國家楚燕齊,韓魏趙聯合起來共同抗拒強大的秦國。

因為這六個國家,都在秦國的東面。

合眾弱以攻一強。

縱貫南北,謂之曰“縱”。

因而人們把這種行為稱之為“合縱”也。

跟合縱敵對的,唱著反調的是“連橫”。

六國並非是鐵板一塊的,裡面的人,個個都心懷鬼胎,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畢竟沒有永遠的朋友,他們得早做些打算。

他們認為,秦國太強大了,在危機時刻,只有和秦國合作結盟的話,才能應對其它國家的背後偷襲或突然襲擊。

於是他們朝三暮四,於是他們相互提防。

在與秦國合作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新的戰略模式,叫做“連橫”。

合一強以攻眾弱。

所謂連橫,從東到西謂之“橫”。

之後人們就根據這兩種相互矛盾的戰略模式組合成了一個新的四字成語,叫做:“合縱連橫”。

戰國時的合縱連橫是怎麼回事?張老師講歷史2021-09-12 19: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