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代表的是我的身體還是我的大腦?Blake Yan2019-04-30 09:51:18

這在哲學裡是一個Identity(同一性)問題,如果從個人認知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主流的思想認為我們身體的每個能夠感知的部分都是構成“我”這個主體的一部分,這被稱為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當然你會說如果我的腦被移植到另一個身體(機械的身體like機械戰警)我作為“我”是怎樣的?這在學界現在爭議有點大,就我認為,人的認知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身體的影響,你的慾望、情感等等這些要素都在影響你的綜合認知判斷,如果單純把大腦換到另一個個體身上,必然會產生和你過往不一樣的認知結果。

“我”到底代表的是我的身體還是我的大腦?湯文潔2019-04-30 20:39:39

“我”是一個複合結構。它包括幾部分:產生“我”這個身份感的存有(暫時用這個詞來形容)、“我”所代表的心靈結構、“我”所代表的物質結構。

以下詳細論述:

①產生“我”這個身份感的存有

這個存有其實大家很熟悉,就是“神”“造物主”“耶和華”“上帝”“安拉”“真主”。

神為了在自己創造的幻境中專注的多角度的體驗(相當於神的一個夢),將自己的意識劃分為無數個焦點,並以每一個意識焦點為中心將整個幻境強行劃分為“我”和“非我”兩部分。

那些被劃分的意識焦點被稱之為“靈核”。圍繞靈核的“我”和“非我”的界限(相當於結界)則被稱之為“我執”。

一旦“我執”消失,個體的意識就完全與神融合,就恢復了神的一切能力。

佛教追求的“破我執”正是基於此。

若以靈核或我執來定義“我”,那麼,我就不是我的身體,也不是我的大腦。

②“我”所代表的心靈結構

靈核超越時空,沒有大小,無形無相。要以“我”的身份在幻象世界裡(含靈界和物質界)進行體驗,就需要為“自己”創造一個形象,這個形象在靈界(不含物質界)的部分稱之為靈魂(或靈體),在物質界的部分為肉體。

組成靈魂的元素便是“我”所代表的心靈結構。靈魂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擁有意識。

因此,如果以擁有意識且包含“我”所代表的心靈結構、形象來定義“我”,那麼,我就依然不是我的身體,也不是我的大腦。

③“我”所代表的物質結構

“我”在物質世界的那部分,也就是肉體,是靈魂在物質世界活動的工具。靈魂透過靈帶(類似於嬰兒出生時的臍帶,只不過位於靈界,肉眼看不到)與肉體之間進行資訊互動,進而透過肉體來操作物質世界。

肉體離開了靈魂就如同一臺沒人操作的機器,除了短期維持自身不損壞之外,不能做任何事。而且靈核會隨著靈魂一起離開,意識主焦點也會隨之離開。

因此,離開靈魂的肉體不會有“我”的身份感,除了物理化學反應之外,無法進行任何通常認為的有意識的行為(如:思考、情緒等)。

這樣的身體是否能夠被稱之為“我”,就看你怎麼定義了。

“我”到底代表的是我的身體還是我的大腦?評論區的清流2019-05-11 05:14:05

大腦,人的一切行為由大腦發出,人的身體是生物自動反射

我的這個想法,是你的大腦,

“我”到底代表的是我的身體還是我的大腦?翼·風2020-03-23 11:45:04

你的身體與心理構成了你——注意,身體包含了大腦。

生理是心理的基礎。你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首先依賴於身體。身體各個器官維持生存必須,激素等參與反應;腦參與了生命基礎活動、視覺感覺、記憶聽覺等。只不過人類的腦多了個發達的前額葉,因此有了智慧處理能力。

人類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獨立封閉的機器,這為“我”成為一個獨立識別概念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發達的神經系統,為“我”這個概念提供了認知基礎——只有一小部分動物有這種概念。

也正因為有了這個智慧處理能力,加之更強大的語言系統加成,人類擁有了複雜的心理、邏輯能力,可以交流資訊,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由此,也對“我”這個概念進行了文化上的描述。

由此可見,“我”是生理與心理的結合產物。

如果前額葉受到摧毀,你不會有“我”的概念,照鏡子也不知道那是你——而且,人也癱了,只是一攤人類模樣的肉。其他人會知道,“你”已經死了,只剩下你的軀殼。

如果死亡,生理不復存在,也便意味著心理的湮滅,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我”。這也是每個人的結局。

所以,好好活著。

“我”到底代表的是我的身體還是我的大腦?空性回味2021-06-23 15: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