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道副總裁

許維

最近接待了幾位“在行”學員諮詢職場問題,還和幾位同事進行了一些聊天,大家普遍受到“消極情緒”的困擾,這些問題大致表現為幾點:

1、看不到正在做的事情的意義,因此沒有做事的動力;

2、對自己的能力沒自信,心裡著急卻沒有實際行動;

3、感覺自己所處的環境有很多問題,自己是這些問題的受害者;

4、沒什麼原因,就是不喜歡現在的事情、現在的同事、現在的公司;

5、想到未來的時候不是憧憬,而是擔憂。

現在讓我來模擬一下被消極情緒困擾的典型狀態——

“我學校不太好,畢業的時候工作不太好找,面試了很多次,只有現在這家公司要我,所以我就加入了。現在做了差不多三年,感覺每天上班就是在重複做那些自己已經非常熟練的事情,能力上基本沒有什麼提高。最近公司換了一個領導,風格和原來的領導很不一樣,感覺他對我們這些老人似乎不太待見。我想換一個新的環境重新開始,可是我又不知道我能幹什麼,我現在擁有的這些經驗如果到別的公司可能就完全沒有用處了,一切又要重新開始。”

很典型有沒有?一個人一輩子總歸會有一段時間會被“訊息情緒”困擾,我自己是在工作第四年的時候遇到的,當時感覺糟透了,每天失眠、做惡夢,早上一睜開眼睛想到的全都是不好的事情,不想面對的領導、毫無前途的工作、上海飛漲的房價、窩窩囊囊的自己……

這算是一個心理問題嗎?表面上看起來是的。但於我而言,是哲學引導我走出了消極情緒的陰影。在用一套積極的世界觀替代了原本那套消極的世界觀之後,消極情緒就再也沒有入侵我了。

對大多數人而言,一提到哲學想到的可能就是“

唯物主義

”和“唯心主義”,它們是我們在中學思想政治課堂裡第一次接觸到的哲學概念(為什麼哲學要放在思想政治課裡面教?這本身是件很不哲學的事情)。Ok,那我們就從這兩個概念出發吧。

政治老師告訴我們,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後者認為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們認為它是這個樣子。

當年我在學習到這裡到時候,心裡出現了兩個疑問:一是唯心主義聽起來好傻逼呀,這顯然是錯的呀;二是為什麼這麼傻逼的觀點,卻有一些牛逼的思想家比如康德、

叔本華

卻會去相信呢?現在讀的書多了,才知道他們就和處女座一樣,原來也是被黑的。

我們就先不展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誰對誰錯這個千古辯題了,我其實只想引出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它們都把世界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部分,二者只是在解釋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方式上有分歧,但主觀、客觀的兩分法是一樣的。

研究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係,是哲學最根本的命題之一。

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係又大概可以分幾種呢?其實總結下來就兩種,第一種認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自然,第二種是認為人必須服從於自然。

如果不假思索的看這兩句話,我們其實又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第一句話是對的,第二句話很傻逼。這時候那個疑問又來了,如果第二句話很傻逼,那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把老子奉為比孔子還牛逼的智者?

事情肯定沒有那麼簡單啦。人確實會製造工具,我們能夠把完全由主觀意志所構想出來的圖紙,變成一架複雜的機器,這是人類利用意志改造自然的證據。但往深了想想,人類並沒有為所欲為,我們的主觀意志是在自然給我們劃的圈圈裡面發揮作用的,我們的發明創造必須服從基本的物理規律,說到底,我們還是在按照自然規律辦事,這不就變成了第二種觀點嗎?所以,老子還是挺牛逼的吧。

中國古人很早就懂得了“天人合一”的道理,這是道家和易經的核心思想,中國的中醫、農曆的24節氣,都滲透著這種思想。我們的老祖宗對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天然的懷有敬畏之心,他們不認為人是一種能為所欲為的特殊動物,老子說“順勢而為”、“上善若水”,就是告誡我們在採取行動時必須要先考慮外界環境,如果人和環境能夠和諧的統一起來,那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這是中國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老子看到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看到被我們“改造”的一塌糊塗的自然,看到我們希望用科學去控制一切,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如果人們認為“人定勝天”,錯誤的高估自身的能力,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蘇聯的

計劃經濟

可以說是一場代價不菲的實驗,它從人類歷史上最美好的理想出發,卻釀成了一場延續近一個世紀的悲劇。也許它在歷史上最大的價值就是告訴後來的政治家:不要自命不凡了,依靠人類的智力是無法控制複雜的經濟活動的,它非但不會帶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反而會徹底破壞資源的正常配置。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請閱讀哈耶克的《

致命的自負

》。

“人定勝天”的反面也不太好,那就是過分的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就體現為一種

宿命論

的觀點。比如說我們經常會聽到的一些抱怨——

我們80後這一代人命好苦,上大學趕上了要交學費,畢業時趕上了就業難,要結婚了又趕上房價暴漲;

我學校不好,所以我只能幹這個;

我們領導就是個豬頭,我的同事是一幫豬一樣的隊友,在這樣的團隊裡我根本發揮不出來自己的能量。

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做事的話,你會把自己的一切不幸都歸咎於環境因素,你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只是自己運氣不好,沒有降生於一個好時代,沒有碰上一位好領導,否則你就會很牛逼了。這種想法會讓自己很舒服,但是,它也必定讓你成為一個徹底的loser。

Ok,關於如何處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係,我們就討論到這裡為止吧。稍微總結一下,我個人不認可極端化的觀點,無論是自負的認為人定勝天、還是消極的接受宿命安排,都把人和世界的關係給絕對化了。我認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在世界當中生存,受它的規則支配,同時又透過自己的行動在改變世界的面貌。具體到行動上,就是要“順勢而為”,“順勢”是行動的原則,必須服從客觀規律,“而為”是積極進取的態度,不是消極的接受。至此,主觀和客觀在“天人合一”的觀念裡完成了和諧的統一。

你認為到這裡文章就要結束了嗎?別急,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哲學的根本問題沒有討論呢,那就是感性和理性的關係。

無論感性還是理性,它們都屬於人的主觀世界以內的不同範疇,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答也誕生出了不同的哲學流派,例如

柏拉圖

就讚美理性、貶低感性,而尼采則提高感性、降低理性。對此我們也不展開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去閱讀一下杜蘭特的《

哲學的故事

》,如果想學的深一些可以閱讀文德爾班的《哲學史教程》和羅素的《

西方哲學史

》。

由於感性和理性的概念是純主觀世界的範疇,因此它們基本上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不同的哲學家的定義可能都不相同。我的理解是,感性是關乎“價值”的一種思維方式,例如定義美和醜、善和惡、好和壞,它關乎人的情緒、感覺,或者說,它更加的“人性”。而理性則是關乎“事實”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力圖拜託感性的干擾,直接的去認識“客觀實在”,它尋求的是一種“確定性”,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度,

平行線

就是不會相交。

人天然是一隻感性的動物。如果我們去觀察初生的嬰兒(筆者有幸最近得一千金,因此還算是有發言權),在它們的世界裡是完全沒有理性可言的,它們完全受本能的驅使,餓了就要吃,不給吃就哭,它們可不會思考“如果我哭了,媽媽卻不給我餵奶,那我不是白費力氣了嗎?”這樣的問題。

人類的

理性思維

,是在人類語言誕生之後才誕生的,因為它必須依託於語言這套符號體系,否則就沒辦法運轉。這就好比說,

計算機程式

是依託於計算機語言而誕生的一樣,沒有語言就沒有辦法程式設計。理性思維可以近似的被理解為一個一個的程式,它們由事實(函式)和邏輯(公式)組成,經過思維的加工後,得出一個答案(結果)。

好奇的讀者可能要問了:那麼感性和理性哪個更牛逼呢?

聰明的讀者可能也猜到了,我會給出一個很搗漿糊的答案:它們是同樣牛逼的,只是各自牛逼的方式不同。

感性來自於人類的DNA,它出於生物的自保性,強行在我們的身體裡植入了這樣一套程式碼:有利於個體生存、種族延續的一切就是好的、美的、善的,反之則是不好的、醜的、惡的。比如說,我們無需進行任何論證都知道,牛排比大便更美味,冬天呆在屋子裡比在外面更舒服,胸大的女人更加性感……

而理性思維的獲取則需要艱苦卓絕的後天學習,首先我們必須要學會使用一門語言,然後我們要受各種學科的訓練,接受各式各樣的理論知識,最終我們才有可能熟練的使用理性(就像程式設計師熟練的程式設計一樣)。

但是比這更加痛苦的是,你會發現理性有時候和感性是會發生衝突的:感性告訴你牛排很好吃,理性卻告訴你好吃也不要多吃,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感性告訴你做愛很享受,理性卻告訴你過於頻繁的性生活會導致腎虛,影響身體健康。

這種衝突的根源在於,感性和理性發生作用的機制是根本不同的。感性是沒有邏輯推理過程的,它遵循“刺激-反應”模式,當你看到一個大胸美女,你絕對不會去思考“由於她的胸圍超過了85釐米,所以她應該屬於性感女人的範疇,因此我的身體此刻應該有所反應”,你就是很直接的會有反應對不對?感性就像是某種快捷方式,它把中間繁瑣的運算過程給去掉了,直接就給你結果。

而理性不同,如果沒有經過嚴謹的邏輯推理過程,它就不相信任何顯而易見的事實。如果有人對一個死理性主義者說:“四川的美女真多呀!”我想他的回答應該是:“我確實也認識一些四川的女孩長得很好看,但是我們的樣本量還是太小,也許在我們不認識的四川女孩當中,還有相當大的比例長得不是那麼漂亮呢?再說了,到底該如何定義美女的標準呢?”看過《生活大爆炸》嗎?那裡面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如果感性和理效能各司其職,那麼毫無疑問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生活當中的很多問題就來自於感性和理性的錯位,這會製造很多消極情緒出來。比如說當我們要見一位客戶,理性會告訴我們:“他有可能簽單,也有可能不簽單,無論簽單還是不簽單,都是一種正常結果。”但是感性思維卻說:“客戶不簽單是不好的,不簽單我會很難過。”

由於理性依賴於事實和邏輯推理,因此我們只有透過它才能找出事物發展變化的一些規律。這也是學習歷史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我們更多的瞭解過去,能幫助我們更多的預見未來。熟讀史書的人更容易做到不被感性所控制,遇到大事不慌亂,其實是因為他們已經預料到即將發生的事情,並且已經準備好了應對方案。

現在請允許我對這部分做一下小結:人的感性思維來自於生物本能,它透過喜歡、不喜歡這類價值判斷發揮它的作用,它能最高效率的讓人類做到趨利避害;但是在現代人類社會,越來越多的事情遵循理性思維的邏輯在執行,如果仍然任由感性思維發揮作用,那就會變得“非理性”,比如說在牛市的時候貪婪佔據了上風,而在熊市的時候恐懼又佔據了上風。我並非是說感性思維不好,但由於理性思維需要經過漫長的訓練才能習得,因此理性思維能力越強大的人就越稀缺,因此他們的不可替代性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