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做對了這4件事

育兒,是每個家庭都很關心的話題。

尤其這幾年《爸爸去哪兒》、《

媽媽是超人

》這些親子節目的熱播,更是讓這個話題越來越被關注。

在育兒問題上,一百個父母裡面,至少有九十九個父母都有育兒困惑和焦慮。

比如困惑: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去上學?

為什麼孩子上初中之後會突然變得沉默寡言?

為什麼孩子在家裡很強勢,在外面不夠自信,羞於表現自己,跟在家裡截然不同?

比如焦慮:

親子之間衝突不斷,該怎麼辦?

現在的孩子要面對的不良誘惑是不是太多了?

孩子已經滿10 歲了,卻還不願意一個人睡,怎麼辦?

那麼,面對這樣那樣的育兒困惑和焦慮,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的“不良”行為,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不良行為呢?作為家長的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讀一讀心理學家阿德勒的《

兒童教育心理學

》吧,她會告訴你該怎麼做。

你的99%育兒困惑,都被她一語道破。

10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做對了這4件事

01

所有兒童都有與生俱來的自卑感

“如果一個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保持樂觀的態度,恰恰表明了他內心潛藏的不自信。或者說他實際上是個悲觀主義者,相信命運對自己的安排,所以表現出樂觀主義精神去適應現實生活。”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問題兒童的“不良”行為各式各樣,層出不窮。

但是不管是怎樣的不良行為,這些都只是問題的表面現象,我們需要找到表象後面的動因。

阿德勒認為,

人格結構形成於兒童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歲看到老”。

依據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的理論:個體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人的

自卑感

為前提的。

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們嘗試透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緩和或者消除自己的

心理自卑感

同時,

兒童天生的自卑感也會帶來消極因素。

有的兒童從小受到嚴厲的管教,父母經常對其言語羞辱或奚落,甚至咒罵他們沒有前途,這種愚蠢的斷言,使得孩子更加自卑怯懦。

他們會總是害怕別人批評,害怕得不到重視,害怕收到羞辱,因而總是受別人意見的支配,生活在敵意之中,慢慢就形成了懷疑、嫉妒、自私的性格特徵。

過度的自卑,兒童會期望在某方面取得更好成績,來讓自己更好受些(這是

心理補償機制

)。

但是由於現實往往難隨人願,

自卑所導致的膨脹的野心會毒害他們的心靈,使他們對許多事情變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動怒或實施傷害行為,並最終走向過度的自卑。

對於自卑情結嚴重的孩子,我們必須先鼓勵他們,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心。要以友善同情的態度對待他們,與這些孩子建立友好的關係,而不是一味用嚴厲的態度去恐嚇他們。

我們還應採取不同的方法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身體感到自信,使他們相信,只要有毅力和勇氣,他們就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

02

兒童都有對卓越和成功的追求

人性的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對

卓越感

和成功的追求。

在每個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並存的。因為自卑,我們才會去追求卓越感,我們企圖透過努力追逐來獲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這也是一種

心理補償

)。

兒童自出生起,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優越的發展圖景,這種圖景是無意識形成的,卻無時不在。

這種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我們一生的具體行為,甚至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因為我們的思想絕不是客觀的,而是和我們所形成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一致的。

在嬰幼兒時期,獲得父母和別人的關注,是兒童追求卓越感的主要方式。

比如,孩子不睡覺、挑食,甚至尿床等製造的各種各樣麻煩,都是為了試圖贏得某個人的關注。

再大些的時候,兒童喜歡哭鬧、裝病

逃學

等等,也都是希望獲得大人的關照,達到自己的目的。

10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做對了這4件事

此外,兒童為了追求卓越感,還可能會採取更為嚴重的錯誤方式,比如懶惰行為。

懶惰的背後通常隱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小心思”:

孩子之所以採取懶惰態度,是因為可以緩解目前的困境。

他們以此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和缺乏成就找到藉口。這樣他們就可以把目前的無能和無所成就歸咎於懶惰。

人們很少指責他們能力不夠;相反,孩子的家人通常會說:“

如果他不懶惰,他什麼都能幹

!”孩子對這樣的說法沾沾自喜,因為它對缺乏自信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安慰。

此外,這種說法還成了一種

成就補償

,這對孩子和成人都同樣如此。這個具有欺騙性的“

如果句式

”,使得他的毫無成就感變得尚可忍受。

簡言之,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種屏障,但同時也阻礙了孩子著手去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

知道了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實際都在追求卓越感,我們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

當今世界,人們更為關注可見的成就,而不看重全面和徹底的教育。因此,相比將孩子培養得野心勃勃,我們更應該培養孩子的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質,要讓他們學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我們能以溫柔、關心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令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力與才智。

03

錯誤的卓越目標是不良行為的指引

個體的生活目標,是具有決定性的。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並反映在這個人的行動上。

當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或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要注意這種行為開始出現的時間,還要注意它產生的原因。

兒童通常在2歲或3歲就為自己確定了一個追求卓越的目標。這個目標總是在眼前指引著他,激勵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這個目標。

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是基於錯誤的判斷。不過,目標一旦確定就不易改變,它會程度不同地約束和控制兒童。

兒童會尋求以自己的行動落實自己的目標,他也會調整他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追求和實現這個目標。

比如兒童上學問題。

如果兒童進入學校時遭遇失敗,

與其說是學習的失敗,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失敗。

這些兒童大部分開始對自己喪失信心,迴避有意義的行動和任務,尋求自由自在之道和便捷的成功。

他們不走社會所確定和認可的大道,而是選擇能獲取某種優越來補償其自卑感的私人小道。

對於他們來說,選擇最為迅捷的成功之道,最具吸引力。

甩開社會的和道德的責任會給他們一種毫不費力的征服感,實現其追求卓越的目標。

這比起走

社會

所確定的大道要容易得多。

當然,選擇捷徑顯示了他們內在的怯懦和虛弱,儘管他們外在行為卻表現出相當勇敢無畏。

有些兒童之所以不想上學,是因為他追求卓越的心理與學校的要求不一致。於是,他表現出一系列行為症狀,不斷地搗蛋戲謔,引人發笑,他還會激怒和招惹同學,曠課逃學,或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

他們的這些行為只不過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去做其他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們相信,這些事情比較容易獲得成功。

10年後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做對了這4件事

04

以兒童的視角去理解他們

我們通常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

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成人完全不同

我們也會忽視,孩子是根據自己獨特的興趣來理解事物的。

兒童的發展既不是天賦決定的,也不是客觀環境決定的。兒童自己對外在現實以及他與外在現實的關係的看法才決定了兒童的發展。

我們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以他的錯誤判斷來理解他們

如果兒童遭遇了一系列不幸事件,並由此對自己的能力產生錯誤理解的話,任何一個挫敗,都會促使他認為自己無能。這是因為他對困難特別敏感,並把任何障礙都視為他缺乏力量和毅力的證明。

比如:

如果一個兒童不斷地和人爭吵和爭鬥,總是擔心,如果自己不主動進攻的話,就會受到他人率先攻擊,那麼,我們就可以推斷他對環境充滿敵意。

這種兒童缺乏順從,並把順從視為卑下的標誌。按照他的理解,對別人問候予以禮貌的迴應也是屈辱的行為,因此要傲慢無禮地迴應;他從不抱怨,因為他把人前抱怨視為一種低聲下氣的表現。

他從不哭泣,甚至在本該哭泣的時候大笑,給人一種缺乏情感的冷酷的英雄形象,實際上,這恰恰是一種害怕表現出虛弱的標誌。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批評他的同學,並試圖貶損他們,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種貶損他人的傾向。就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

這種兒童盛氣凌人,吹毛求疵,總以為比別人知道得更多。他們實際上是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虛弱。

如果一個孩子自願與人隔絕,這就表明他對自己與別人競爭沒有足夠的信心,表明他對優越感的追求過於強烈,以至於擔心他在交往群體中只起到次要的作用。

04

說在最後

古語“三歲看到老”。孩子的責任感、合作能力、自信心都要從兒童期培育。幫助兒童形成正確、健康的人格是育兒的首要任務。

孩子的成長總有一些主觀和獨特的東西。我們必須對他們獨特的個性有所瞭解,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則去教育孩子。

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學會分析,透過這些不良行為表現,找到背後的心理

動因

,儘可能地引導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並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們都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

雖然孩子們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突發狀況,但是作為父母或教師,應該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不僅在自己的角度,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公號:精讀(ID:jingdu999)。更多書單、導讀、微課,終身成長者共同學習,100天持續行動,請關注

微信公號:精讀

微信小程式:終身成長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