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卡爾登在我看來是個無法想象的人,我無法理解······哈曼只殺男人,蘭德魯和格羅斯曼只殺害女人,而卡爾登卻殺男人、女人、孩子和動物······他濫殺任何能見到的生物。”——克里斯蒂安

[1]

二十世紀初,德國國內關於死刑存廢的問題吵得沸沸揚揚,但是

在如何處置彼得·卡爾登的問題上所有人似乎都達成了共識——必須將卡爾登處死

,於是卡爾登就像那真正的吸血鬼一樣,被人們以最古老的方式砍下了頭顱。

實際上從被逮捕到人頭落地,卡爾登自始自終沒有認罪:

“·····我的靈魂從未感到罪孽,

我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即使全社會都譴責我的所作所為。我的血和被害人的血都會出現在折磨我的人的腦中。世上一定有位高人最先在某處給生命點燃了致命的火花,那位高人也會表揚我的行為,因為我對不公正進行報復,我所遭受的懲罰已經摧毀了我作為一個人的所有情感,那就是我為什麼不同情任何被害人······”

他認為自己是在完成一些特定的使命,而給被害人及其家屬帶來的苦難則不足掛齒,他扮演著地獄使者的角色,

冷血的暴力謀殺就是他解決問題、完成使命的方式。

面對無辜死者的家人,卡爾登只是含笑而視,隨即告訴警方

“嘿夥計,我可不止殺了這麼多人”。

換句話說,包括卡爾登在內的所有的連環殺手,都

善於將個人扭曲的慾望凌駕於社會規則之上,

就像

泰德·邦迪

所說的,他在殺人的時候習慣

將自己當作所有人的父親,而明天到來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孩子死去。

“既然大魚可以吞食小魚,按照自然界的法則,我想不出為什麼我不應該抽他幾分油水。”——威廉·莎士比亞

犯罪心理成分分析(

★)

(一)·案件定性

一起以突襲式捅殺作為基本犯罪手法,以滿足內在不正常的自我證明機制及其他人格障礙為根源性動機的連環殺人案。

(二)·犯罪心理主要成分

彼得·卡爾登的犯罪心理主要成分=表演型人格障礙(HPD)+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連環殺手的畸形殺戮慾望+施虐淫癖+戀童癖

(三)·主要成分分析(含行為分析)

整體上來看,這是一種

“雙內驅”

的結構:

探案所第三十六案:彼得·卡爾登犯罪心理綜合分析報告

彼得·卡爾登模式的整體構型(From Moriarty K)

從優先順序上來說:

以HPD為主的內在不正常自我證明機制≈

ASM結構

”+

連環殺手的殺戮慾望+戀童癖

說白了,這個需求結構的組成就是:

——不正常的性需求

——不正常的自我證明機制

——不正常的其它需求(殺戮)

●綜合分析一:成分分析——「ASM結構」+戀童癖

ASM結構

就是反社會人格障礙和施虐淫癖的完美融合。

這種恐怖的

性殺需求

從卡爾登小時候的行為就萌芽了:

探案所第三十六案:彼得·卡爾登犯罪心理綜合分析報告

彼得·卡爾登14歲前的品行障礙嚴重且極端

虐待動物、欺負同學、性犯罪、殺人這些品行障礙行為,就是

ASPD的前奏。

從小虐待動物、欺負同學的卡爾登在1896年強姦了自己的親姐姐——那時候他

僅有13歲

,而在14歲他又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好朋友,如果說虐待動物、逃學屬於一般行為的話,那

這兩個行為就無疑是屬於非常極端的犯罪行為。

正常來說,

性犯罪常發的年齡區間絕不會是13歲,而往往是青春期之後

,這個時期因為

性機能發育的逐漸成熟與性道德觀念缺乏的矛盾

,帶來的心理變化是十分巨大、複雜的,因此容易

因為缺乏抑制性衝動的能力而導致性道德觀念、法制觀念落後於性機能的發育而走向性犯罪

,且不提13歲就實施了性犯罪,卡爾登實施性犯罪的物件是他的姐姐,這種毫無倫理的性犯罪本也是相當罕見的,若要追其原因,應該是

至於將兩個夥伴按於水中溺死,這可以理解為

卡爾登殺人的念頭是在夥伴落水掙扎的特定情景中被激發出來的——看到這兩個即將死亡的人,卡爾登看到了兩個人的生命彷彿為自己所掌控,就像他平時扔進池塘的小貓小狗一樣。

於是,

卡爾登人性中最為黑暗的一面被瞬間釋放,他完成了人生中的首次殺戮:

——雖然不見得多血腥,但是在他看來,比虐待那些小動物刺激多了。

說完了這兩個事情,我們再來梳理一下

卡爾登的整體犯罪行為鏈條

探案所第三十六案:彼得·卡爾登犯罪心理綜合分析報告

彼得·卡爾登整體犯罪型別鏈條歸納(From Moriarty K)

有幾個結論:

1·犯罪已經成癮(佐證ASPD的存在)

2·性質惡劣的犯罪週期性發生,盜竊、搶劫類犯罪為習慣性日常行為

3·在開始連環殺人之前,卡爾登有將近20年的時間是因為大大小小的犯罪在獄中度過的

這些牢獄生活在思考卡爾登的犯罪心理演變過程這個問題上是不容小視的,據卡爾登本人表述:

他年輕的時候對於監獄生活有著強烈的厭惡情緒,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這種厭惡竟然轉化為對於禁錮的習慣:

——他喜歡在牢房裡做那些虐待狂的白日夢

——他故意挑釁獄警,這樣獄警就會罰自己禁閉,他獨享一間小小的禁閉室,便於獨自沉浸在性幻想之中

總之,他覺得

封閉的監獄是他在大腦中進行大肆屠殺來緩解自己各種性殺幻想的絕佳之地,而這些深層次的、感官無限接近於真實的血腥幻想也為即將到來的連環殺人案進行著充分的預熱和演練。

下面我們來說一說

卡爾登的性慾倒錯障礙——(施虐淫癖+戀童癖)

先分段理一理卡爾登連環殺人案的基本脈絡:

PS:本案中很多案件是殘缺的、遺漏的,原因是警方也不知道卡爾登究竟殺了多少人,因此我們只能以已確定、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來洞察整體。

探案所第三十六案:彼得·卡爾登犯罪心理綜合分析報告

卡爾登連環殺人案可以從整體上分為三大階段(From Moriarty K)

1.第一階段——最佳殺戮模式的尋找階段

2·第二階段——最佳殺戮模式的實施

3·第三階段——枯竭

無論是對44歲的魯道夫·希爾還是中年的

卡恩夫人

,卡爾登都採用了“

尾隨突襲——瘋狂捅刺

”的犯罪手法,這是他常年來早已想做的事情。

而對於

8歲女孩

羅莎·奧莉卡則多實施了兩個行為:

——強姦

——焚屍

那天早晨,我往羅莎身上傾倒了汽油,接著點燃火苗,眼看著火苗上躥,從中我獲得了極度的快感。——卡爾登

在整個案子中,卡爾登對於年幼女孩的作案方式一直有點獨特:

探案所第三十六案:彼得·卡爾登犯罪心理綜合分析報告

受害人是年幼小女孩的時候,可以達到卡爾登性殺機制的巔峰

可以認為——

在第一階段中,卡爾登尚不知道什麼行為可以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快感,伴隨著對屍體的瘋狂破壞,他隨後進行焚燒的目的也不是毀屍滅跡,而是一種單純的對美好事物的毀滅。

而在第二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卡爾登第一次出現撕咬受害人肩、手腕、脖頸的行為是出現在那個長相漂亮、年輕的艾瑪·格勞斯身上的,這意味著出

現了第二類可以啟用卡爾登最大性殺機制的人群:

——那些年輕的漂亮女子

探案所第三十六案:彼得·卡爾登犯罪心理綜合分析報告

當卡爾登選擇那些年輕、漂亮的女子作為其狩獵物件時,其性殺機制也可以達到最大快感

無論是瘋狂的捅刺還是對受害人身體的撕咬,都是卡爾登施虐淫癖的表現

,說白了,卡爾登其實真正感興趣的只有兩類人:

——年幼的小女孩和年輕漂亮的女子

當然,

對於這些受害人他的犯罪行為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的,這背後隱藏和包含的是他極端的戀童癖。

可以說

卡爾登在連環殺人的第二階段感受到了極致的滿足,這也導致了他內在幻想的枯竭,於是催生出了第三階段,一個單純的“為了殺人而殺人”的階段。

思考題:

——為何卡爾登會放過最後一個受害者瑪麗亞·佈德列克?

第一個原因:這個時期的卡爾登已經進入了枯竭階段,面臨的是動機的逐漸淡化。

第二個原因(卡爾登表露):因為瑪麗亞沒有反抗。

附·相關知識點連結:

1·Moriarty K:犯罪心理講堂:「心理癌」——反社會人格障礙

2·Moriarty K:犯罪心理講堂:異物插入、人皮炒辣椒、割乳行為——解析性施虐癖的機制

3·Moriarty K:犯罪心理講堂:「癮結理論」運用於連環殺手成癮式殺戮的解釋

4·Moriarty K:[有的性,絕不能亂來]—戀童癖的犯罪心理研究及化學閹割

5·Moriarty K:一份詳盡的連環/系列殺人案綜合分析報告(上)

●綜合分析二:成分分析——「內在不正常的自我證明機制」

除了像瘋子一樣揮動剪刀製造著無數傷口之外,卡爾登最喜歡的事情還有給警方寄那些充滿貶低意味的信,以一種離奇的方式延續自己的快感。

毫無疑問,他有著扭曲的自我證明機制,

每次作案後他都會若無其事的來到原來作案的地方,親眼看著警方找出被他殺害的受害人,而人群中的咒罵和恐慌會帶給他無與倫比的快感和滿足,他接受了大眾給予的吸血鬼這個角色,並將杜塞爾多夫作為自己的表演舞臺,將每個案發現場作為自己的表演舞臺,享受著這種由恐慌帶來的變態歡愉感。

探案所第三十六案:彼得·卡爾登犯罪心理綜合分析報告

你很難想象一個六歲的孩子面對母親日常被父親毆打、欺辱,而自己卻站在一旁無能為力的感受——

那是一種極度的無助和孤獨

,母親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心理紐帶,她被酗酒成性的父親摧殘而自己因為太過弱小而無能為力,只能默默的在一旁看著,這種情況帶給卡爾登的內在壓力是極大的,這種壓力是他選擇以欺負同學、虐待小動物來釋放壓力的一大原因,而童年經歷可以說也是卡爾登這種以

表演型人格障礙(HPD)為主的不正常自我證明機制形成的一大原因。

因為這樣的童年經歷,

卡爾登本能化的將欺負母親、欺負姐姐的父親作為了無法戰勝的父親樹立成了強者形象,他恨他,但他無能為力,於是卡爾登習得了父親的那些暴力——那些可以喚起卡爾登內在性殺機制最大化的小女孩形象,不就對應著小時候被父親酒後強暴傷害的姐姐形象嗎?

是的,在他看來他變成了那個父親一樣的暴君,而全杜塞爾多夫市民、警察都像當年弱小的自己一樣,看著他為所欲為,卻無能為力,這就是卡爾登補償童年經歷的另類邏輯。

相關知識點連結:

Moriarty K:犯罪心理講堂:自戀型人格障礙與表演型人格障礙那些事

●綜合分析三:成分綜合分析圖

探案所第三十六案:彼得·卡爾登犯罪心理綜合分析報告

本案綜合成分分析圖(From Moriarty K)

上期回顧:Moriarty K:探案所第三十六案:萊茵河畔的杜塞爾多夫吸血鬼(紀實篇)

全文結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萬惡之地

附·動機相關性的案例連結

1。Moriarty K:探案所第十九案:【嗜血雙子星】——山腰扼殺者

2·Moriarty K:探案所第三十五案:“捆、虐、殺”——BTK殺手丹尼斯·雷德的血腥往事(紀實篇)

Moriarty K:“BTK殺手”丹尼斯·雷德——犯罪心理綜合分析報告

參考

^

克里斯蒂安是卡爾登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