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一直是缺愛者的典型代表人物。

自我中心、任性、缺乏現實感,是很明顯的,她體現了缺愛者在

婚戀關係

中的一些特點,其中最明顯的是:

他人主體性的喪失。

一、

這種【他人主體性的喪失】,讓缺愛者只有“我-它”關係意識(關係中,我是主體,你是物體);缺乏“我-你”關係意識(關係中,我是主體,你也是主體)。

有個影片是鄭爽與張恆在車裡鬧矛盾的對話,對話中鄭爽強調:

你是幫我實現夢想的,不應該強調你怎麼想,而應該尊重我怎麼想,否則我就變成你的附庸品了。

當時張恆的表情是“一臉懵逼”。

張恆幫鄭爽完成夢想,就只能做沒有思想的工具人,為什麼?因為

缺愛群體

中有不少人是無法理解他人主體性的,形象來說就是“他人在她眼裡不是人”,只是工具。

如果說戀愛關係裡,這還勉強可以叫任性,那麼在鄭爽對孩子的態度上,更是暴露無遺。在錄音裡,鄭爽只強調自己的感受,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可以說是單方面為孩子命運做決定。而鄭爽父母也幾乎沒有考慮張恆和他父母的感受,可以說是單方面為自己孩子(鄭爽)做決定。

二、

“他人不是人”,讓自己滿意就開心,稍不滿意就不高興,翻臉比翻書快,什麼情感、什麼規則都不重要,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鄭爽之前在直播中的表現也是如此。以往都可以叫任性,面對孩子的事情上,再只說是“任性”就不行了。

有知友提到自己的戀人是這種型別的人,讓自己有生不如死的感覺,顛覆三觀之餘,只能罵自己為什麼要被人家吸引,因為想用關愛去改變對方的願望,只是不斷把自己往更深的火坑裡送。

看看錄音中鄭爽這句話的邏輯:

我們解決當下的問題吧,就是孩子怎麼辦的問題,是我當時真的就特別著急,想說我們要對……

(聽到這,你以為她要說:我們要對孩子負責,是吧?結果呢……)

自己的生活負責任

在這件事之前,大家還可以把她當不懂事的小孩,這件事之後,大家可能就會用另一種態度來看待她了,因為儘管她還渴望當小孩,但她事實上已經是一個母親了。

三、

而缺愛者為什麼會【喪失他人

主體性

】呢?

因為缺愛者內心本質上還是個孩子,而且是個脆弱、受傷的孩子。有學員說,她能理解鄭爽,因為她也容易在公開場合也容易表達瘋癲狀態,不在乎公眾社交禮儀,不在意自己公眾形象。明明知道這樣很不好,但是忍不住這樣。

常人看這種表現是“有毛病”,但是這位學員稱這種表現是“不愛惜自己”,為什麼呢?學員說:這是在表達自己的無力,祈求外界對自己多關心,是在祈求外界多關注自己、多愛自己一點。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在臺上公開強調“我不要按你們說的來,我要自己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說明什麼?說明這個人平時沒有機會“自己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完全被控制了,無法掙脫,所以在臺上用這種方式呼救:我希望有一點空間,是我可以自主的。

回到鄭爽的例子上看,錄音中鄭爽父母說的多果斷啊,不少評論都說“有這樣的父母(鄭爽爸媽),怪不得有這樣的孩子(鄭爽)”。

從這個角度來看,鄭爽在年齡上是個大人,身份上是個明星,也是個母親,但是內心上是個沒有自主權的、從小缺愛的、自己的主體性得不到父母尊重的孩子,由於她自己的主體性一直得不到最親近的人——父母的尊重,所以她也學不會尊重他人的主體性——包括自己的戀人和自己的孩子。她可以輕易拋棄自己的親身骨肉,因為她的靈魂在自己的

情感關係

裡也早被父母拋棄。

最後想說,在鄭爽與張恆的合影裡,經常能看到張恆的眼神是“不開心”,而鄭爽的眼神是“不在當下”,這也是缺愛者的一個特點——注意力不在現實裡,要麼在幻想世界裡,要麼把現實先扭曲處理了再在“處理後”的現實裡,所以經常說些莫名其妙的話。

歡迎關注我@光之泉,可無償評估缺愛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研修,二級心理諮詢師

04年開始學習心理學,療愈來訪者1000+,海外來訪者約20%

歡迎關注公眾號:

依戀心理

,有不少知乎未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