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的CT和核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陳明宏 20級 2009-11-06 回答

計算機斷層掃描(CT)就是用電腦分析加強的斷層X線掃描,它的基本原理是X線,

CT

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每次掃描過程中由探測器接收穿過人體後的衰減X線資訊,再由快速模/數(A/D)轉換器將模擬量轉換成數字量,然後輸入電子計算機,經電子計算機高速計算,得出該層面各點的X線吸收係數值,用這些資料組成影象的矩陣。再經影象顯示器將不同的資料用不同的灰度等級顯示出來,對骨頭看得更清楚。CT分析的物件主要是組織密度不同產生的影象,例如骨頭和軟組織、空氣等,是觀察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的一種較理想的檢查方式。由於不同的軟組織具有相似的密度,所以在CT掃描下沒有太大的區別。

磁共振成像(MRI)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訊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影象,強力外加磁場引起人體中的氫原子產生共振,共振後氫原子產生的磁場經過掃描分析後成像,對軟組織看得更清楚。在水和脂肪組織中的氫原子與其他原子的狀態有很大區別,所以磁共振主要用來區分軟組織,例如水和油。

磁共振與CT相比,沒有離子輻射和碘過敏的顧慮,可以在不改變病人體位的情況下,形成多平面、多方向的影象,使病灶的定位更準確。相比之下,MRI檢查的解剖解析度更高,它可使血管直接顯像並提供一定的病理和生化資訊,使定性診斷更準確。MRI對腦部的白質病變、退行性病變及脊髓病變的診斷比CT優越得多。另外,CT檢查不容易發現顱底、後顱窩的病變,MRI則相對不受這個限制。MRI檢查的缺點是對骨骼病變、鈣化病變顯像不好,對於骨與軟組織病變定性診斷無特異性,成像速度慢,檢查耗時較長,費用也較高。在檢查過程中,病人自主或不自主地活動可引起運動偽影,影響診斷。生命體徵不穩定、精神異常、煩躁不合作、體內有金屬異物(如起搏器、金屬夾等)的病人,則不宜作MRI檢查。

X線攝片、CT、磁共振成像可稱為當前影像學檢查的三駕馬車,缺一不可。總的來說,CT和磁共振成像各有利弊,二者有機地結合,使當前影像學檢查既擴大了檢查範圍,又提高了診斷水平。CT用來掃描大體的體內結構,例如,腦(中風時腦出血、中風後腦壞死在CT下顯示都很清楚)、胸、腹部、盆腔、四肢(看骨頭和軟組織)、頸部等。而核磁共振則用來分析軟組織,例如,某些特定疾病的腦組織、脊柱(脊髓)、四肢關節(主要看關節軟組織)、體內臟器的腫瘤等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