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柴靜的《看見》爭議很大?gqoql2021-04-12

因為柴靜在《看見》中寫的一些關於採訪的觀點,引發了業內一些爭論,例如閭丘露薇就在部落格中針對柴靜的一些特點加以評論,以暗諷方式將柴靜的採訪表情總結為“蹲、抱、皺眉”,稱“電視記者表情應中性”;

對柴靜“採訪是一場抵達”的理念評論“一個人再有名,沒新聞點就不該採”,對柴靜“關心新聞中的人”的採訪態度評論為“關注人安全討巧”。

對此先是寧財神挺身而出替柴靜說話,後來音樂人周雲蓬也忍不住微博宣稱“大聲支援柴靜”,“嘲諷她是林徽因者,不知林是個美好的女子。盼望閭丘露薇來大陸電視臺工作,實現她公正客觀中性的新聞理想。”

為什麼柴靜的《看見》爭議很大?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看見》的寫作動機,很自然也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兩個“離開”。第一個是2008年引柴靜入央視的“導師”、《東方時空》創辦人之一陳虻去世,第二個是2009年突然調離《新聞調查》。兩件事,都是柴靜無法預期的,讓柴靜感覺到生死萬物的無常。

談到寫書的過程,柴靜說非常困難,從決定動筆至完成,用了4年多時間,中間停斷過多次,有時一停就是半年一年。當她覺得不能誠實對待自己的時候,就不動筆。等待心結慢慢解開,等待記憶慢慢清晰,等待時間慢慢消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