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者包括其他一些神,關係過於複雜。

堆一些目前能找到的相關資料,大概理一下他們的神職。

炳靈公

【山神】

最早記載炳靈公的文獻,有:

宋代《

太平廣記

》引錄 唐代《廣異記·趙州參軍妻》。(《

廣異記

》出自唐代宗大曆年間)

宋代《太平廣記》引錄 唐代《集異記·李納》。(《集異記》出自唐穆宗長慶年間)

《分門古今類事》引錄 北宋

錢希白

《小說·段弼得錢》、錢希白《小說·盧瑩無官》。

這幾種文獻裡,稱炳靈公為“泰山三郎”。另外錢希白《小說·盧瑩無官》,其中故事似乎承襲的《魏書·段承根傳》,故事裡講的也是泰山神的兒子。

這就是炳靈公最初的起源,他是山東泰山神的兒子,屬於東嶽諸神之一。

可見早期的《廣異記》、《集異記》資料出自代宗、穆宗年間,都晚於唐玄宗時期。唐玄宗被稱為“三郎”,導致“三郎”在後來也成為一些少年神祗的美稱。

因此“

泰山三郎

”不一定是說炳靈公的排序是第三子,可能只是對他身為美貌少年的一種美稱。

到宋元年間的《水滸傳》裡,石秀的外號是“拼命三郎”。一說石秀可能與炳靈公有關,稱為三郎,代表他有死神的屬性。另一說石秀的“三郎”與楊雄有關,聯絡到關三郎,這裡不多說。

【三山之神】

從起源看,炳靈公屬於泰山諸神。但《

封神演義

》又稱黃天化為“三山正神”。

《封神演義》大多是以“三山五嶽”代指所有山脈。直到金吒去遊魂關這一節,書中似乎才點出“三山”是什麼:

金吒答曰:“貧道二人乃東海蓬萊島煉氣散人孫德、徐仁是也。

關內炮聲響亮,三軍吶喊,開放關門,一對旗搖,金吒提劍而來。怎見得,正是:竇榮錯認三山客,咫尺遊魂關屬周。

金吒謊稱自己與弟弟來自蓬萊島,後文金吒就被稱為“三山客”。

那麼,《封神演義》裡的三山,可能是指蓬萊、瀛洲、方壺海上三神山。

但北京東嶽廟又認為,三山是指道教的經籙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經籙三山掌管三山符籙,是道教符籙三宗的聖地。

【冥神、司命之神】

泰山是冥府,泰山諸神也是冥神、死神。

同時道教認為泰山審案、酆都施刑。炳靈公也是掌管福運、禍事、生與死的命運之神。

在早期的《集異記·李納》、錢希白《小說·段弼得錢》、錢希白《小說·盧瑩無官》幾種文獻裡,泰山三郎是給人帶來官祿、錢財的福運之神,也是審判人的冥府之神。

而在《廣異記》裡,泰山三郎出現了另一種惡神的形象。他搶人妻子,致其死亡。二ノ 宮聡認為這跟他的死神屬性有關。

後唐至宋代,泰山三郎逐漸被加封為炳靈公。

至此之後,他的那些早期特徵逐漸消退。宋代官封后的炳靈公主要以喜愛笛子、冥界的審判者、急躁勇敢、容貌俊俏的美青年形象出現。

他被認為“贊襄陰天子專司鬼篆”,他是輔佐陰天子、掌管鬼籙的冥神。

見於宋元《清平山堂話本》,元明《水滸傳》,明代《三言兩拍·史弘肇龍虎君臣會》、《三言兩拍·鄭節使立功神臂弓》,明代《封神演義》,崑曲《一種情》等資料。

唐代封泰山神為“天齊王”,推動了泰山神信仰。考察史料,全國各郡縣大多稱本地的東嶽廟始建於隋唐。宋真宗泰山封禪後,泰山諸神的祭祀更是被推動,發展為全國性祠廟祭祀。

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的山東魚臺祠廟,是官方記載的最早

泰山神廟

。由山東發展、河南、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區,是較早建立東嶽廟的地區,在唐代即有。

南方地區的蜀地、江南、閩中,是南方建立東嶽廟較早的地區,晚唐五代即有。

從以上可見,

隨著唐宋的官方推動,泰山諸神的信仰從山東波及全國。北方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為主。南方以川蜀、江南、湖北、湖南、福建為主。

宋代炳靈公受封后,其信仰興盛於全國各地。在各地區、各傳說裡出現了眾多新的神職。

筆者資料匱乏,缺少各省的實地考察田野調查。僅堆砌手頭一點資料,說一下炳靈公在部分地區的當地神職與形象。

山西【節氣之神】

山西長治市的廟會,是晉東南地區最大的廟會,俗稱二十四神朝玉皇。

二十四神代表了二十四個節氣。領頭者為炎帝,其餘為:大禹王、天齊王、岱陽王、崔府君、唐王、大仙姑、二仙姑、三仙姑、河神、三嵕王、華陽君、靈仙、

炳靈王

、五龍、朱太尉、皮瘍君、東馬神、西馬神、城隍、霧隴、昭澤王以及護駕神關公和二郎神。

另外,山西運城的東顏村炳靈王廟《重修炳靈王廟碑記》(弘治十六年),稱炳靈公“勤定國事御災捍患”,將炳靈公視為消除災害之神。

江南【火神】

江浙是南方祭祀炳靈公的重點地區。明清時期,江南地區一般將炳靈公視為火神。原因可能是泰山三郎在宋代被封為“炳靈公”,炳靈二字與火有關。

清代《古今圖書整合》引錄《江南通志》:“至聖炳靈公廟,廟在常熟縣治西北,相傳為火神。”

清代《鑄鼎餘聞》:“吳俗以炳靈公為火祖,六月二十三日是其誕,或雲是七月十八日。”

《清嘉錄》:“炳靈公,東嶽三郎神也。宋祥符間改封,世傳為火神,道書以五月十二為炳靈公誕。”

【四川的一些特殊情況】

四川也是南方祭祀炳靈公的重點地區。當地有一些其他神也叫炳靈,似乎是炳靈公信仰與一些當地神的混淆。

王家佑

所說,成都紅石柱街舊有炎帝炳靈祠,有明建石坊,坊之有對聯曰:“帝德被全蜀,神妙通兩間”。其神炎帝即為縱目三眼。(王家佑:1926年-2009年,四川省博物館資深研究員)。此處可見炎帝炳靈祠應建於明代。

洪雅縣炳靈場鎮的炳靈祠,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祠廟供奉的神,與古蜀神話裡的鱉靈有關。

鹽源縣的百靈廟,據說祭祀納西族的百靈太子。當地民間傳說,一說百靈太子是元末人物,一說百靈廟是仿照內蒙古的清代 百靈廟所建。而清代《

鹽源縣誌

》則稱其為“柏林太子”。百靈是柏林的訛稱,為當地的柏樹神。

清代《四川通志》:“炳靈廟【在州南二里相傳帝堯第十七子食邑於資為土主神】。”資中縣也有炳靈廟,供的卻是帝堯的兒子,名叫“資”。

以上幾種神靈,按考察,其傳說都晚於宋代所封的炳靈公。

筆者由於資料匱乏,不知其他省市,是否還有其他叫炳靈的神。

【五通神、五顯神】

有些版本認為泰山神有五個兒子,因此炳靈公受到五通神、

五顯神

的一些影響。

中國大部分跟“五”有關的神,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五通神的影響。

【雷神】

陝西堯頭鎮的一塊碑刻:

恆曰炳靈公寶山O雷公神也,意以炳靈司火雷公

兄諱文魁,應嘉靖乙酉科鄉薦,此廟於嘉靖乙未歲

這是明代嘉靖年間的一塊殘碑,上邊的碑刻視炳靈公為雷神。

【道教護法神,雷部、火部的天將】

道教的元帥神,也就是武將神,很多都是吸收的某地的地方神。

宋元道教崇拜中心是雷火之法。只要是武將神,通常都跟雷火有關。《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稱炳靈公為“雷火都元帥統攝三山炳靈仁惠帝君”。

炳靈公也是真武五百靈官之一,東嶽丙元帥。(五百靈官之首是王靈官)

王靈官

筆者手頭收集的幾種早期記載王靈官的文獻,歡迎補充:

宋代 白玉蟾《道法九要》

元代 趙道一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薩守堅》

宋元《道法會元》

元代《新編連相搜神廣記·薩真人》、明代《新編出像增補搜神記·薩真人》、明代《三教搜神大全·薩真人》

明代《三教搜神大全·王元帥》

從這幾種文獻來看,王靈官的最早記載至少在南宋。

《道法會元》多處提到了王靈官,記載他的形象有“雙目火睛、左手火車、右手金鞭”。

從記載資料看,王靈官是一個典型的道教神形象。

他的起源很難說。因為筆者找到的幾種資料,都是道經,直接講的神仙故事。沒有找到記載某地建有王善祠廟的史料。

雖然早期幾種資料裡,王靈官都出現一種被道教薩真人燒廟的典型故事,很像道教伐山破廟吸收地方神的行為。但因為缺乏史料,無法驗證。

在元代《

搜神廣記

》提到王靈官是湘陰祠廟祭祀的神,被薩真人燒廟。但無法確認這是不是道教吸收了湘陰的地方神的緣故,也無法確認王靈官是否起源於湘陰地區的地方神信仰。

王靈官作為道教重要神仙,有很多神職,這裡就借《靈官寶誥》說一下。

【監察、司法之神】

《靈官寶誥》稱他為:“都天糾罰大靈官”。《西遊記》也稱他是糾察靈官。

王靈官的神職,類似於古代御史臺的職務,屬於司法系統裡的監察之神。

王靈官也是真武五百靈官之首,所以稱他“都天大靈官”。

【城隍】

元代《仙鑑》記載,王靈官在某地為城隍。

【山水之神】

王靈官被說成是玉樞火神,降為山靈精氣,為湘陰地區的神靈。

元代《仙鑑》、《搜神廣記》幾種資料裡,

薩真人

後來都是見到王靈官在水上出現,有可能是當地的水神。

【都社令】

社令是土地之神,王靈官主管天下所有的社令之神。記載於《三教搜神大全·王元帥》。

【降魔之神、軍神】

作為道教的重要護法神,王靈官是重要的降魔之神。《燕都遊覽志》提到,王靈官是天將第一。

在明代的官方軍隊信仰裡,五方軍旗裡的中央軍旗上,就是王靈官的畫像。

【南鬥、雷、火之神】

道教最崇拜的就是星斗、雷火之法。只要是道教的武將神,多半都與之有關。

《太上元陽上帝無始天尊說火車王靈官真經》,王靈官是南鬥、星火之首。

《靈官寶誥》稱他是“太乙雷聲應化天尊”。

《明孝宗實錄》稱他是“玉樞火府天將”。

【戲曲神】

中國的武將神大多兼職為戲曲神。王靈官是安徽懷寧縣的徽班,四川、湖南地方戲班祭祀的戲神。

【降雨開晴、驅邪治病】

作為重要道教護法神,王靈官的神職當然也越來越多,包括《靈官寶誥》提到的降雨開晴、驅邪治病等一系列神職。

關於王靈官與炳靈公的關係。

在山東壽張縣,有靈官廟,其中有王靈官鞭打蚩尤的壁畫。按《壽張縣誌》和當地傳說,靈官廟大概建於明清時期。

當地人傳說王靈官起源於山東,屬於泰山諸神。但沒有確切史料可考。

馬王爺

馬王爺

名為馬靈耀,封號華光天王。

【五顯神】

馬王爺是起源於五顯神的。

五顯神發源於唐宋年間。宋代大觀年間,安徽婺源的五顯神祖廟,被賜額“靈順”。

在宋代,五顯神成了祀典正神。五顯神或許是安徽婺源的地方神,也有認為五顯跟五行有關。五顯神在祀典裡可以指五個神靈,有時也被認為是一個神的稱呼,即為馬靈耀。

宋末《閒窗括異志》:“五顯靈觀大帝,佛書所謂華光如來,顯跡婺源久矣,歲歲朝獻不絕。”

宋末記載裡,出現名稱五顯、又稱華光的神,這或許是馬王爺的最早記載。

早期記載馬王爺的文獻,有宋元《道法會元》、元雜劇《西遊記》、明代《三教搜神大全》等。

《道法會元》裡,馬靈耀的形象是:金槍金磚、腳踏火輪、三首九目。後期《三教搜神大全》衍變為三眼靈光的形象。

馬王爺在民間信仰裡的職能也多。這裡以《馬元帥寶誥》說一下。

【馬神】

明清時期,軍馬的管理被推行,馬匹對國家的軍事、經濟有重要意義。因此國家把馬神祭祀列入祀典,各地馬神廟由當地官員去祭祀。

明代《菽園雜記》:“今北方府州縣官凡有馬政者,每歲祭馬神廟,而主祭者皆不知所祭之神。嘗在定州,適知州送馬神胙,因問所祭馬神何稱?雲稱馬明王之神。”

馬神為主管軍馬之神,究竟指誰,官員有的認為是指

馬明王

,即馬王爺。

由於國家推行,全國各地都有建馬神廟或馬王廟的,這對馬靈耀的祭祀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道法會元》:

乃即是南方火中之精

元帥本無姓氏,南方屬午,午屬馬,故借馬字為姓。

民間祭祀裡,馬靈耀是司職軍馬之神。因此在民間,他也容易與其他馬神混淆,比如鄭玄記載的天駟星馬祖、觀音化身馬頭明王等。

【風火、雷部、鬥部的武將神】

上文提到,凡是被道教收為武將神的,多半都與道教最崇拜的星斗、雷火之法有關。馬靈耀也不例外。

《馬元帥寶誥》:

鬥口魁神,

寄化沖天風火院,

掌管雲雷雨電,糾察三界邪魔。

【搭棚、陶瓷、武師、粵劇之神】

由於馬王爺的祭祀在全國推廣。他在民間的職能也越來越多。他被搭棚、陶瓷、武師、粵劇等一系列行業當成祖師神。

參考資料:

泰山學院 周郢《東嶽廟在全國的傳播與分佈》

關西大學

二ノ 宮聡《炳靈公信仰與<封神演義>》

侯會《華光變身火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