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忍行亡秦偶語之禁,起東漢黨錮之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中似乎有兩個典故,求解釋,謝謝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2019-02-04

原句當作“必不忍行亡秦偶語之禁,起東漢黨錮之獄”。出自蘇軾的文章。

【原句】

必不忍行亡秦偶語之禁,起東漢黨錮之獄。

【譯文】

一定不忍心做像已經滅亡了的秦朝那樣的(不允許百姓)相聚議論(朝政)的禁令,興東漢時期那樣的嚴禁結黨議論朝政而將議論朝政的清流人士關押嚴懲的大獄。

【註釋】

1、必:副詞,一定;必定。

2、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

(1)不忍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穀梁傳·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記·項羽本紀》:“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

(2)不忍耐;不忍受。《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二:“

阮士瑀

傷於虺,不忍其痛,數嗅其瘡。”宋蘇軾《休兵久矣而國用日困策》:“不忍藥石之苦、針砭之傷,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則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藥石,而傷之不止於針砭也。”

(3)不收斂。《楚辭·離騷》:“

身被服強圉兮,縱慾而不忍。”漢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高論

之道,不忍

之性,生為世笑,死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願意。《孟子·離婁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記·亷頗藺相如列傳》:“且

相如

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三國志平話》捲上:“(妻子)到於庵門,見學究疾病,不忍見之,用手掩口鼻,斜身與學究飯吃。”

(5)捨不得。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予初閱時,不忍釋卷。”清趙翼《甌北詩話·白香山詩》:“(香山詩)古體則令人心賞意愜,得一篇輒愛一篇,幾於不忍釋手。”郭小川《木瓜樹的風波》詩:“此刻呀,他還不忍和同志們告別。”

3、行:做;實行;施行。

4、亡秦:已經滅亡了的秦朝。

5、偶語:相聚議論或竊竊私語。《史記·高祖本紀》:“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新唐書·藩鎮傳·李正己》:“政令嚴酷,在所不敢偶語,威震鄰境。”宋司馬光《言王廣淵札子》:“臣伏見新除

王廣淵

直集賢院,外廷之人無不怪惑,偶語族談,莫知其故。”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二:“

漢高祖

素恨

雍齒

,比沙中偶語,

張良

勸帝封之以厭眾心,偶語果息。”鄭振鐸《街血洗去後》:“再走下去,行人漸少,看不出什麼緊張的空氣,只有幾個人靠在店櫃上驚奇的偶語。”

6、禁:禁令。

7、起:興起;興辦。

8、東漢:朝代名。自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25)起至漢獻帝劉協延康元年(220)止,共歷十二帝。因所都洛陽,在漢舊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之東,故稱東漢,也稱後漢。

9、黨錮:也作“黨固”。黨,結黨;朋黨。錮,禁錮。指古代社會中央朝廷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黨參政的現象。東漢桓帝時宦官專權,士大夫李膺、陳蕃等聯合太學生郭泰、賈彪等,猛烈抨擊宦官集團。宦官誣告他們結為朋黨,誹謗朝廷,李膺等二百餘人遭捕,後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靈帝時,李膺等復起用,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事敗李膺等百餘人被殺,並陸續處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事見《後漢書·黨錮傳》。後泛指禁止黨人擔任官職並限制其活動。《隋書·盧愷傳》:“自周氏之降,選無清濁,及

攝吏部,與

薛道衡

陸彥師

等甄別士流,故涉黨固之譖,遂及於此。”元獨樂園主《詠史》:“西園粥爵誠可恥,黨錮忠士災何延。”清方文《宛陵哭梅郎三兼示令弟季升》詩之四:“昔曾憂黨錮,今果見誅鋤。”

附註:“偶語”和“黨錮”是兩個典故。

“未必忍行亡秦偶語之禁,起東漢黨錮之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中似乎有兩個典故,求解釋,謝謝網友5e30b88 2019-02-04

這兩個典故分別是亡秦偶語之禁和東漢黨錮之禍。

亡秦偶語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父老苦 秦 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黨錮之禍指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

“未必忍行亡秦偶語之禁,起東漢黨錮之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中似乎有兩個典故,求解釋,謝謝驢揭簇槐浪訃1 2019-02-05

亡秦偶語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父老苦 秦 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