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

一部剛過及格線水平的

少年宮動畫

怎麼就被捧成了拯救暑假檔的救世主?

暑假檔難道已經潰敗至此,

以至於我們的底線已經可以更為寬容嗎?

別把「哪吒」誇成神

「哪吒之魔童降世」

導演: 餃子

編劇: 餃子 / 易巧 /

魏芸芸

主演: 呂豔婷 /

囧森瑟夫

/ 瀚墨 / 陳浩 / 綠綺

型別: 喜劇 / 動畫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19-07-26(中國大陸)

片長: 110分鐘

01

影片本週末將大規模上映,

但自上週起,已開展大範圍的點映活動。

我相信,

不止我一人,絕大多數去看的觀眾,一定是

“慕名而去”

否則,

一部動畫片,或者說一部造型詭譎的動畫片,不會是普通觀眾的觀影首選。

觀影前,

我對網評的“

年度最佳電影

”“

劇情與特效最頂級的國漫

”“

對標

皮克斯

”等言論持謹慎觀望的態度。

「年度最佳」,可不是隨便就能喊出來的。

至於「對標皮克斯」,

我根本沒考慮過有這個選項。

不是對國產電影沒信心,

而是皮克斯這個巨人,是經歷3個十年的歷練才鍛造成的行業最高標。

我們想要一步登天,幾乎不可能。

別把「哪吒」誇成神

退回國漫的領域,想成為內地影史最佳,

壓在它前頭有兩座大山,

一座是

「大聖歸來」

,另一座是知名度相對較低的

「大護法」

兩者都是畫風與立意皆突出的國產動畫。

而「哪吒」,真的夠格橫掃前輩了嗎?

不可否認,

「哪吒」,有它可圈可點的地方,

主題上,

參考了皮克斯或者應該說是迪士尼“做自己”的慣用主題,

劇本上,也比絕大多數國漫更紮實。

但這些“可圈可點”,卻也成了它一葉障目之本。

不是口上喊一句“做自己”就足以對標皮克斯,

要比喊雞湯,鄧超比你喊得更大聲。

要“做自己”,首先第一點,

影片從裡到表都得扣著這個主題。

「哪吒」一邊在喊不戴有色眼鏡看人,一邊卻在加深丑角的刻板形象。

別把「哪吒」誇成神

隨便舉一例,那位大鬍子娘娘腔以惡搞形象出現。

第一遍出現可以,很有趣,

第五遍出現,那就尷尬了。

主題上大喊

妖魔英雄

不分家,

內容上卻三番五次帶著濾鏡看人。

反覆強調

大胡

子娘娘腔的刻板印象,

不管你是戲謔,還是發自內心的嘲笑,

使用了五遍以上,且每次都以嘲諷形象出現,後面也沒有“強行洗白”,

這會讓人懷疑主創的動機是否真的乾淨正確。

一邊大喊解放思想,又一邊大行白色恐怖,這不是在打自己的臉嗎?

別把「哪吒」誇成神

再有,

“做自己”之前,得先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箇中的真善美,得不停地從自我身上挖掘。

小哪吒

為什麼被定義為惡魔,是因為村民世俗的眼光。

他最大的矛盾點是與世俗的抗爭,

和他爸他CP沒有直接關係。

真正要挖的,是他和村民的關係。

而哪吒的覺醒與蛻變,是用親人的犧牲梗作為

催化劑

把親人的犧牲與跟世俗的和解強扭在一起,

這靶心都沒有瞄準,就光顧著放催淚的煙霧彈。

不是你玩個犧牲就可以成為皮克斯,

你得對著靶心打。

小哪吒想要成為自己,

第一突破口肯定是如何化解世俗的眼光。

影片裡則顛倒過來,

先是以父親的感化讓他找到了自己,

然後才透過拯救全村的行為來“感動中國”。

這箭是真的射偏了。

別把「哪吒」誇成神

02

說「哪吒」特效國漫頂級,這我也不同意。

3D動畫特效,一直是國漫的軟肋。

「大護法」直接回避,不玩3D,

而是日式動畫的那種平面2D,但融合了中國風元素,有自己的風格。

「大聖歸來」,它是3D,紋理精細,你也同樣能看到它別緻的中國畫風。

而「哪吒」,

一來,畫風沒有風格化的表現,

二來,紋理效果也並非最佳。

一開場的小BOSS就讓我汗顏,

他是一個塊狀拼貼的角色,稜角分明,而並非流線型設計,與2D效果沒有什麼差異。

開場五分鐘就露了怯。

別把「哪吒」誇成神

這並非是特例,

片中諸多設計並沒有突出3D優勢。

人物的頭髮,尤其是配角的頭髮,經常出現一撮一撮的情況(比如

伏魔小隊

),而並非一根一根。

你現在回頭去看「大聖歸來」,裡面人物毛髮的精細程度更為出色。

再有,水妖化成水那果凍一般的特效,

還有,圖層分界明顯的火焰效果,

以及最後塊狀設計的“

天冰

”,

綜合全片來看,

可能真的是“金錢限制了想象力”。

缺錢可以同情,

畢竟不是誰都有大量資本投拍電影,有的電影品相差但核心好也行。

但「哪吒」的內容,除了上面說的主題南轅北轍,“垂直度不高”之外,

裡面的笑點以及配音都有“過分”之嫌。

別把「哪吒」誇成神

笑點都是老梗了,沒有自己的一套獨門絕招。

指紋解鎖等現代元素的融合,力求

古今差異的齣戲感

來博取觀眾一笑。

但往往真的會一不小心就真齣戲。

包括「你妹」這類“兒童不宜”的名詞,

我不認為它可以合理正當地出現在所有兒童都有可能觀看的動畫片裡。

配音,

我發現一處很有意思的地方。

兒童哪吒

和少年哪吒是兩個不同的配音演員,

而兒童哪吒的配音者甚至是一位女性。

這似乎佐證了一個疑點,

為何兒童哪吒的配音似乎總是一個壓著菸酒嗓的聲音。

因為那可能不是配音演員的本聲,而是為了拗成男性的聲音而刻意為之。

齣戲感是有的。

同樣,老媽略微浮誇的配音,

能直接對標「

十萬個冷笑話

」的段子手之聲。

不自然。

為什麼

太乙真人

使用四川話配音卻不會出戲?

因為自然。

讓人齣戲與否,不取決你的口音,而是你說話的自然程度。

別把「哪吒」誇成神

為什麼我不太贊成把「哪吒」貢成佛,

因為“放衛星”的行為是很危險的。

“大躍進”時期我們錯過一次,

國產電影最脆弱的時刻我不希望重踏覆轍。

不過,也許貢成財神爺是可以的,

據稱這片要過10億,

真是佔了一個好天時。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別把「哪吒」誇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