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列元代四大愛情劇之首的《西廂記》,自問世以來,便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受到了廣大觀眾、讀者的歡迎和喜愛。《西廂記》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歷久常新,是因為它表達了“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一永恆主題,反映了廣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願望。在表達這一主題時,男主人公張生給觀眾、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關鍵詞:西廂記;張生;四大愛情劇

一、概述

作者

王實甫

在《西廂記》中,精心塑造了一個溫文爾雅、執著志誠、略帶傻氣的張生。劇中張生雖是一介白衣書生,但又是文章魁首。他憑著自己的英俊瀟灑和聰明機智深深地吸引著字鶯鶯,並且熱情而執著地追求著鶯鶯。在追求自由愛情婚姻的道路上,張生甘願放棄功名,面對困難仍不屈不撓、毫不退縮。故此,在追求鶯鶯的過程中,許多地方都可見其志誠的一面。同時,由於對鶯鶯的刻骨相思,又使張生變成一個“傻角”、一個“銀樣錙槍頭”,使張生的形象更具生氣和活力,為本劇增添了多喜劇色彩,不斷給觀眾、讀者以輕鬆舒暢的感受。在王實甫精心塑造下,張生的形象更加豐滿、完整,成為一個典型的正喜劇形象。

二、“文章魁首”張生

張生英俊瀟灑、才華出眾且富有膽略,這是崔張愛情故事產生 發展 的必要條件。

首先,張生便以他的風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鶯鶯。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時,鶯鶯因張生的英俊而產生好感。’隨後,張生又在鶯鶯燒香時,於太湖石畔牆角吟詩:“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此詩即景寄情,抒發了張生內心的寂寞、孤獨的情懷,寄託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寫了眼前月色,又是試探鶯鶯。全詩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為他們之間的愛情增添了浪漫的氣氛。他的風流儒雅,給鶯鶯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讓她念念不忘他的詩和人:

鵲踏枝

]吟得句兒勻,念得字兒真,詠月新詩,煞強似織錦回文。誰肯把針兒將線引,向東鄰通個殷勤。

[寄生草]想著文章士,旖旎人:他臉兒清秀身兒俊,性兒溫克情兒順,不由人口兒裡作念心兒裡印。學得來“一天星斗煥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無人間”。(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是,張生並非繡花枕頭,在他把才學用於危難之時,更充分顯示了他過人的智謀和膽略,以他的機智和真情贏得鶯鶯的愛情。

在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的緊急關頭,眾人慌亂無計。張生待老夫人許下婚姻承諾後,自告奮勇、獻計獻策。張生先是使用緩兵之計,請法本長老穩住賊兵三日,爭取更多的時間。緊接著就修書一封,請武藝高強、見義勇為的惠明和尚送信給故人白馬將軍杜確,請杜確領兵解圍相救。張生的“筆尖兒橫掃了五千人”、“半萬賊兵,卷浮雲片時掃淨”。這一情節,既表現了

孫飛虎

之流的卑劣與可恥,又表現了張生的不畏強暴、處事鎮靜、從容不迫、膽識過人,更顯出張生的才學與本領,以及他對鶯鶯的一片真情。經過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鶯鶯對張生的認識,更令鶯鶯傾心相許。

此外,張生的才學並不僅限於此。他還多才多藝,精通音律。例如:在鶯鶯夜聽琴中,張生以琴音訴心曲。憑藉他高超的琴技,隨心而奏:

[禿廝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

張生在琴聲中傾注了心中的愁緒,傾訴著自己的情意。更以一曲《

鳳求凰

》博得知音情重。

在以後的筆墨傳情中,張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揮筆而就得到紅娘的讚揚:

[後庭花]我只道拂花箋打稿兒,原來他染霜毫不構思。先寫下幾句寒溫序,後提著五言八句詩。不移時,把花箋錦字,疊做個同心方勝兒。成聰明,成敬思,成風流,成浪子。雖然是假意兒,小可的難到此。(第三本第一折)

最後,張生“一舉及第,得了頭名狀元”,更加證實了他的才學與本領。

張生正是以他的胸中才學換得“文章魁首”的稱頌,贏得了鶯鶯的青睞。

三、“志誠種”張生

張生性格中的“志誠”,是建立愛情、婚姻的關鍵。

張生對鶯鶯的追求,可謂一波三折,困難重重,然而他卻不屈不撓、毫不退縮。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不愧被稱之為“志誠種”。

張生和鶯鶯的 社會 地位懸殊,單就這一點來說,這在當時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的封建社會里,社會、家庭都不可能允許這種愛情婚姻的存在。這是立在張生面前的一道無形障礙。

張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經

河中府

,遊於普救寺,巧遇了相國千金鶯鶯,便“魂靈兒飛在半天”,被鶯鶯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開始了楔而不捨的愛情攻勢。然而,這種追求的希望卻是十分渺茫。原因是張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書劍飄零,功名未遂,遊於四方”。然而,張生卻不顧世俗觀念,堅決地追求著鴛茸。初見鶯鶯後,就當即決定“小生便不往京師去應考也罷”,將愛情置於功名之上,可見他對鶯鶯追求的願望是何等的強烈,是何等的堅決。

隨即,追求的願望便被張生付之於具體的行動當中。他首先以“早晚溫習經史”為名,提出了借住寺中的請求,以近水樓臺的姿態與鶯鶯為鄰,以便探聽鶯鶯的行蹤。張生從法本和尚和紅娘的口中得知: “老夫人治家嚴肅。”張生自知: “夫人太慮過,小生空妄想。”深知對鶯鶯的追求難以如願。雖然如此,他並沒有為此而退縮。他又借鶯鶯在花園內夜燒香之機,與她隔牆聯吟,知道了對方的心意,從此,“一天好事從今定,一首詩分明照證。”張生又以追薦先人為由,參加已故

崔相國

的法事,得以再見鶯鶯,尋機表現自己,吸引鶯鶯的注意。張生的連番行動皆出自於對鶯鶯的愛慕,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不久,孫飛虎兵圍普救寺,欲搶鶯鶯為“壓寨夫人”,老夫“壓寨夫人”,老夫人當眾許婚,這就給本來無望的愛情帶來了轉機。張生為了鶯鶯自告奮勇,寫信給杜確,請他領兵解圍。張生憑著他的“滅寇功,舉將能”,進一步贏得鶯鶯的傾心,更使他們向愛情婚姻接近了一步。解圍退賊後,正當張生歡天喜地地準備成其好事時,老夫人卻背信棄義,以鶯鶯已有婚約為由,變卦賴婚。這無疑是當頭一棒,拆散了大好姻緣。在講究“父母之命,不可違抗”的封建社會,婚姻由父母包辦。儘管張生和鶯鶯彼此鍾情,已有愛情基礎,但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許,希望只好落空。這是他們追求愛情婚姻道路上遇到的又一道極大的障礙。

張生並沒有因此而退縮,在極度的失望痛苦之餘,他沒有離開普救寺,而是跪了下來請求紅娘的幫

助:[末跪紅科]小生為小姐,晝夜忘餐廢寢,魂勞夢斷,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見,隔牆酬和,迎風待月,受無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變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窮,此事幾時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憐見小生,將此意申與小姐,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間之帶,尋個自盡。(第二本第三折)

張生把愛情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為了愛情,他可以不顧身份向一個丫環下跪;為了愛情,他可以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以至紅娘也被他的“志誠”深深感動,為他出謀獻策、傳書遞簡,張生才得以與鶯鶯約會。到了約會的時候,鶯鶯礙於紅娘在場,又變了封。張生一場歡喜一場空,面對情人的拒絕、訓斥,仍不放棄,還求紅娘: “小生再寫一簡,煩小娘子將去,以盡衷情如何?”。張生為了鶯鶯而苦苦相思,為了鶯鶯而“臥枕著床,忘餐廢寢,折倒得病似愁潘,腰如病沈”。紅娘一再牽引紅線。在紅娘的幫助下,張生得與鶯鶯私定終生,私下成就姻緣。

好景不長,張生與鶯鶯的私情被老夫人發覺。老夫人又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逼張生上京趕考。張生又為了鶯鶯上京,一舉奪得了頭名狀元。得了功名後,張生並沒有富貴不認人,並沒有“停妻再娶妻”,而是一往情深,刻骨的思戀著鶯鶯,並及時地趕了回來。

張生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困難與考驗後,終以他的熱情、執著,衝破了層層禮教的束縛,越過了重重障礙,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最終,張生以他的“志誠”維護和爭取了屬於自己的愛情婚姻。

四、“傻角”和“銀樣錙槍頭”張生

張生除了擁有過人的才學與志誠的性格外,在追求鶯鶯的過程中還常常透出一股傻氣。

例如在第一本第二折中,張生在方丈室與紅娘初次見面,就自我介紹:“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正月十七日子時建生,並不曾娶妻。”顯得書呆子氣十足,而且又是如此唐突,如此冒失。難怪紅娘打斷了他:“誰問你來?”然而張生卻不管紅娘的反應,還問道:“敢問小姐常出來嗎?”似乎他“並不曾娶妻”,鶯鶯小姐就合該跟他見面似的。他的言語是這樣的怪誕、迂腐,讓人在吃驚之餘,感到又可氣又可笑。此舉當然激怒了紅娘,難怪張生被紅娘狠狠地搶白了一番,並且在小姐面前嘲笑他:“世上有這等傻角。”其迂腐的書呆子氣使張生從一開始便被人冠以“傻角”的稱號。這一幕,讓人在捧腹之餘,看到了張生的另一面。

隨著情節的不斷 發展 ,張生的“傻”更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例如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由於紅娘為張生傳書,張生便一廂情願的認為“我這封書去,必定成事”,並且信心十足的等著好訊息的到來。因此張生一見紅娘來回話,便問:“

擎天柱

,大事如何了也?”然而由於鶯鶯為瞞住紅娘,在紅娘面前使詐,紅娘帶來了不好的訊息。張生聽後,猶如晴天霹雷,不禁苦苦求紅娘,並跪哭在紅娘面前:“小生這一個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然而一聽到小姐有回書,看到 內容 ,猜出了小姐的真意,張生一下子風魔勁又出來了,又變得歡天喜地了,說:“呀,有這等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禮畢。早知小姐簡至,理合遠接,接待不及,勿令見罪!”張生這一哭一笑,情緒的高漲與失落,表現出他對愛情的無比自信,卻又不堪一擊。然而前後變化之大,變化之快,顯得十足的滑稽,透出了十足的傻氣,不禁讓人失笑。

當晚,到了鶯鶯約會的時候,張生在花園外著急地等待著。一聽到紅娘發出的暗號“赫赫赤赤,來”,也不認真看清楚來人是不是鶯鶯,就以為是小姐發出的暗號,就興奮得一把摟住了紅娘,他的舉動既莽撞又滑稽。當他真正面對著鶯鶯時,又變得那樣忠厚老實。在鶯鶯訓斥張生時,張生連一句分辯的話也不會講,一句頂撞鶯鶯的話也沒有說,糊里糊塗地被訓斥了一頓。張生原本就文思敏捷,現在卻變得笨嘴笨舌,拙於應付。張生這種表現並不是假意裝出來的,而是出於內心對鶯鶯的深愛,出於對鶯鶯的刻骨相思。

此外,張生在許多地方都表現得既忠厚又懦弱,既滑稽又可笑。愛情路上順利的時候,信心十足,處處顯出其“風魔勁”;然而,一碰到挫折時,又失魂落魄,苦苦哀求紅娘的幫助。所以紅娘除了常嘲笑他是“傻角”外,還說他“苗而不秀”,是一個“銀樣鍛槍頭”。

五、市民喜劇中的張生

張生以志誠感人且帶有戲劇性的形象贏得了廣大市民的喜愛。但他的形象並非一開始便是這樣。張生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唐代元稹的傳記小說《

鶯鶯傳

》(又名《會真記》)中。當時在元稹筆下的男主人公張生是一個所謂“善補過”的封建無行文人。然而經過後世民間的不斷流傳與改造,張生才由一個負心薄倖之人,逐漸變為一個忠於愛情的正面形象,並且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最終得以定型為一個市民喜劇的形象。

張生形象的轉變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反映了什麼 問題 呢?我們可以從 歷史 的轉變角度來看:在唐代,國力強盛、 政治 穩定、 經濟 繁榮,文人學士養尊處優,倍受禮遇,具有相當的 社會 地位。因此在《鶯鶯傳》中張生的社會地位比鶯鶯的高,其自私負心的行為不免反映出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後來到了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

重武輕文

,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處處受制。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也有所反映,連丫環紅娘也稱張生為“饞窮酸來”,可見其地位的低下,故此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張生對鶯鶯的追求會遇到眾多外來的干擾,受到重重的波折與磨難。同時,由於市民階層的空前壯大,作者身處其中, 自然 而然地融合了民間百姓的審美趣味。在《西廂記》中塑造了一個語言明白曉暢,輕鬆詼諧的市民喜劇形象——張生。

張生形象的轉變並非一個跳躍,他是經過不斷地錘鍊,更主要的還是受到市民大眾的人生觀念和審美情趣的 影響 。這首先表現在作者重視生活上:張生本來要上京趕考,在巧遇鶯鶯後,他一反傳統學子對仕途前程的追求,而將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義無反顧地追求鶯鶯。與擁有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張生是如此的熱愛生活。他對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標的追求,恰恰與潛藏在市民大眾內心的人生觀念一致,併產生共鳴,故而為市民大眾所津津樂道。此外,作者還非常重視喜劇的娛樂作用:劇中張生並不是一個嚴肅正經的書生,而是一個生動而帶有傻氣的喜劇形象。作者利用故事情節的突變,充分向觀眾展現了張生的自身矛盾,在其前後行為抑揚交錯的對比中,生動活潑地顯露了他的“風魔勁”,嘲

笑了他的痴、傻,從中表現張生身上志誠專一的美好品質。作者把張生塑造得生動有趣、詼諧滑稽,非常符合市民大眾的審美情趣。由此營造的輕鬆惹笑的氛圍,吸引了觀眾的笑聲,使觀眾從中得到極大的娛樂與滿足。於是一個生氣勃勃、幽默詼諧的正面市民喜劇形象便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傳誦千古。

六、結論

王實甫筆下的張生是文魁、志誠、傻角的統一體。張生的英俊瀟灑、富有才學和膽略,為他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婚姻提供保障。他的志誠是他克服外界各種阻力,衝破重重障礙取得愛情的關鍵。他的傻氣既源於他對鶯鶯的深情,又使他更加生動可愛。在戲劇衝突的不斷形成與演變中,充分地體現了張生性格的複雜性與立體性,給人留下鮮明生動的深刻印象。張生的一切言行皆是真心的流露,他的形象擁有著人性的光輝。

張生這一人物的典型性,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後世許多愛情題材的文學創作。如在同一時期的《

牆頭馬上

》的

裴少俊

,或稍後的《倩女離魂》的

王文舉

等許多作品中主人公的創作都深受其影響。 《西廂記》中張生的叛逆精神更令後世許多名篇鉅著如:《

牡丹亭

》中的柳夢梅、《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等所繼承和發揚。在他們的共同鼓舞下,激勵著後世許多青年積極追求愛情婚姻自由,勇於反抗封建禮教。並且共同聚整合一股力量,共同諷刺與衝擊著封建禮教與封建制度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