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人格測試顯示是J型(喜歡井然有序),弱項是Ti(內部邏輯推理)的人,面對著一部故事線如此錯雜的電影,感受實在一言難盡,更何況是寫具體的影評了——截圖截了200多張,草稿靈感寫了8000多字,就算如此,要完全理清導演的每個細節,依然困難很大。所以最終決定化繁為簡,從最簡單的故事脈絡著手,希冀做出一個合格的影評,或有謬誤之處,還請大家指教探討。

故事梗概:一個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父親,一直固執地不願接受兒的幫助,在女兒決定要移居巴黎後,父親眼中的一切開始變得錯亂和荒誕,現實和記憶不停交錯,老人不堪其擾最終陷入了無助和崩潰中。

觀看這部電影,首先要請每個人瞭解一點,就是

電影的視角,是從父親——一個患了老年痴呆(阿爾茨海默病)的83歲人物身上來展開的

,你所看到一切,都是父親眼裡或腦海裡的“現實”。這些“現實”在影片中呈現出混亂破碎的時間線和

邏輯性

,使我們目睹了故事在不同時間線上重疊、對話內容散落在各個空間、出現的人物與原來形象相悖,甚至連故事場景在最後都發生了改變……

時間、空間在這部影片中存在著巨大的撕裂和重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阿爾茨海默病

——一個在發達國家被稱為“第四大殺手”,全球患病人數已逾5000萬的老年病。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網頁上對此病的描述是:

主要表現為

記憶障礙

,首先出現的是

近事記憶減退

,常將日常所做的事和常用的一些物品遺忘。隨著病情的發展,可以出現

遠期記憶減退

,即對發生已久的事情和人物的遺忘,還會表現出人

格方面的障礙

。進一步發展以後,病人會出現

邏輯思維、綜合分析能力減退、言語重複、明顯的視空間障礙,

有些患者還可出現較明顯的

行為和精神異常

。隨著病情的進展,還可有

情感淡漠

,不能完成日常簡單的生活事項,四肢可出現癱瘓,最終因併發症而死亡

單單看描述就能預見,要拍攝一部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為敘事主角的電影,會構建出多少來自不同時間、空間上的場景,而

時空的多重敘述必然會造成觀眾視覺上的錯亂感和不適感,

這對導演的敘事功力提出了非常大的要求。可喜的是本片不僅成功創作出了一個完整深刻的故事,還榮獲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剪輯”在內的6項重磅獎項提名,不可不謂之難得!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這更讓我們想要一探究竟:

導演是用什麼手法制造出這種混亂感?他是如何合理組織情節並最終達到觀眾能夠接受和欣賞的程度?

一、製造混亂感

電影中每個片段破碎但互相關聯,從開始到最後一共有10幕情節(個人統計),為後文表述方便,簡單概述下:

① 女兒安妮因父親氣走了第三任護工去找父親理論,並告訴父親自己將搬到巴黎和一個叫保羅的男人生活

② 新的一天,父親認不出在公寓裡出現的女婿(1),也發現趕回來的女兒形象大變(2),新的安妮告訴父親她已經離婚5年,女婿消失,父親陷入不安

③ 安妮為父親尋找下一任護工,並面試了新護工勞拉(1),父親不聽安排並對女兒惡言相向,安妮內心受傷

④ 丈夫(2)安慰受傷的安妮,父親對陌生的女婿產生懷疑,導致兩人出現言語摩擦

⑤ 安妮帶父親就醫,得知父親病況,陷入是否送養的兩難

⑥ 安妮在外接到丈夫電話,回家接管失常的父親,晚飯時父親因聽到夫妻倆爭執他的送養問題生了氣,安妮安撫他入睡

⑦ 受父親病情困擾,女兒打電話求助之前的醫生

⑧ 醒來的父親發現公寓裝飾物發生變化,同時新的護工勞拉(1)和陌生女婿(1)出現,女婿(1)無情地打了父親,父親抽泣,女兒趕來安慰

⑨ 夫妻倆最終決定送養;半夜父親被小女兒露西聲音喚醒,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小女兒,醒來發現是夢。同時新的勞拉出現(2),老人陷入了恐慌

⑩ 父親被女兒送進了養老院,父親思緒不清,發現多個人物與印象中不符,終於崩潰痛哭

1.打碎人物形象和特質

①影片人物形象多變,除了父親以外,都變換了至少2次

女兒安妮—養老院護士

凱瑟琳

;大女兒安妮—小女兒露西;女婿詹姆斯—養老院醫生比爾;護工勞拉—養老院護士凱瑟琳;小女兒露西—護工勞拉、保羅—詹姆斯,其中女兒安妮—護士凱瑟琳—護工勞拉形成了個閉環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② 人物身份的前後矛盾

在第三幕和第八幕中,父親分別對勞拉說自己曾是舞者和馬戲團員工,但女兒安妮說他其實是工程師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③ 人物特徵的前後矛盾

在第二幕和第八幕中,父親都表現出喝茶的愛好,但在第十幕凱瑟琳的描述中,父親的嗜好變成了咖啡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人物的變化是最能夠給到觀眾視覺衝擊的,多變的屬性不僅作用於製造混亂,在劇情銜接上也佔據重要作用,我們能夠透過這些琢磨出導演的用意,從而在交替的時間線上把握真相的線索。

2.打碎時間線

① 打破線性敘事結構,利用倒敘、插敘的手法增加懸疑感

第一幕中女兒告知父親自己離婚多年,現在遇上了心上人,要移居巴黎,而第二幕夫妻倆生活在一起,明明還未離婚;第五幕看醫生時,安妮否認自己要去巴黎,但明明第一幕就交代了她要移居的情況;同樣的,從後文安妮描述中可知,第五幕就醫應該在第二幕發病和第四幕吃晚飯之前,順序出現錯亂。

導演將完整的故事打碎,散落在不同時間線上呈現。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② 同一幕中採取多線敘事方式

第一幕中,先是女兒安妮趕到公寓質問父親為什麼要趕走第三任護工,緊接著就在書房裡和父親說自己要移居巴黎的事,但這兩段劇情根本不可能出現在同一時間!——父親趕走第三任護工是在搬進女兒女婿家之前,而女兒移居巴黎卻是在女兒離婚多年後;

相似的還有第八幕,剛在和女兒對話的父親,轉過身發現女兒不見了,勞拉端著茶出現,並告訴他安妮早就出去,緊接著女婿又來責問父親還要在這討人嫌多久,但由第九幕和第四幕可知,和女兒對話那天是在面試勞拉第二天,而女婿斥責父親那天,勞拉也還未來上班,

兩者不可能出現在同一時間點上!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導演很狡猾地將明明不同時間發生的故事拼裝,併為它們披上相同的外衣,迷惑大眾;其對不同劇情間過渡鏡頭的高水平把控,更加大了我們的理解難度。

3.打碎空間

①同一空間,構建不同故事元素:

悄悄改變空間中的構成元素,通常是懸疑片導演最為拿手的點,也是沉迷於找不同的影迷樂趣所在。

第一幕公寓門口的落地鍾,到了後面卻變成了黑色櫥櫃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原來掛在客廳露西的畫,在第八幕突然消失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和公寓相同的外部佈局,開啟門卻是醫院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公寓裡普通的雜貨櫃,在夢裡卻通往醫院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醫院防火門內,竟是重症室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同樣內部佈局,公寓成了養老院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②同一元素散落不同空間

在醫院的椅子出現在了公寓裡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安妮寄給父親明信片上的畫,出現在第九幕廚房牆上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父親臥室內的佈局和養老院一致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相同的對話在不同場景重複出現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你準備在這裡討人嫌多久?”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一切都好嗎?”

4.打碎邏輯鏈

①製造看似前後矛盾的事實

在第三幕裡安妮通話時說父親在前幾天不認識她,同時自己只和勞拉透過電話,還未見面;但回看二、四、六、八幕,會發現面試勞拉和父親不認得趕回家的女兒,是同一天發生的,事實相互矛盾。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②結合莫比烏斯環敘事結構

在第六幕中,導演利用分鏡和不同敘事角度製造出“莫比烏斯環”的敘事怪圈:(父親視角)父親在走廊聽到爭執—女兒叫他吃飯—吃飯中途離開取雞肉—(夫妻視角)夫妻陷入爭執—看到站在走廊的父親—叫他吃飯。莫比烏斯環敘事結構在近幾年影視劇中屢試不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打破了常規邏輯,豐富了人物形象,繼而引發更深入的思考。

(真實世界的我們當然知道不可能存在無限迴圈的事情,導演當然也明白:對比父親2次進門鏡頭裡餐桌的變化,第一次餐桌上的三個盤子空空如也,只有一個酒杯盛了酒,而第二次餐桌上,盤子上有吃剩的食物,有2個酒杯盛了酒。說明事實只發生一次,沒有迴圈)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一團亂麻的鬧劇是無法讓觀眾堅持看下去的,就像沒有線索的

密室遊戲

毫無存在意義一般,

片中看似雜亂的佈局,其實隱藏著迷局的鑰匙和線索,能夠幫助我們一步步理清事實真相。

二、混亂出口——怎樣讓觀眾看得明白?

1.梳理正常時間線

①透過父親以外角色的對話和描述

(懸疑片亙古不變的定理——真相都潛藏在配角的臺詞當中)

第四幕中,勞拉問會不會來太早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說明勞拉麵試的時間是在上午

第四幕中,勞拉和丈夫提到一天的行程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可知當天面試完勞拉後,緊接著去看了醫生(第五幕)

第二幕中,父親不認識新出現的安妮之前,安妮在外面買雞肉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第四幕中,安妮和丈夫對話提到買雞肉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第六幕中,安妮在超市購物,接到丈夫電話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第六幕中,晚餐吃雞肉對話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可知合理順序是:傍晚父親發病—女婿電話超市買雞肉的安妮—安妮回來,父親不識—晚餐一起吃雞肉

第四幕中,女兒和勞拉的對話,提到父親曾自己住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第二幕和第六幕中,父親和女婿的聊天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對應影片第一幕女兒問父親為什麼氣走

安吉拉

,可知父親後來搬進了女兒家

第二幕中,父親和女婿的對話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說明父親搬進女兒家時,女兒女婿已經結婚10年

第十幕中,安妮對父親說要去巴黎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這裡首尾呼應,對應了第一幕中女兒和父親的聊天內容,很精妙,也說明了父親搬到女兒家後不久,女兒就將他送到了養老院

第二幕中,新的安妮說自己5年前就離婚了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對應前文安妮說遇到一個男人要和他移居巴黎,說明移居巴黎至少是在離婚5年後的時間點

②利用標誌物暗示

鐘錶

劇中父親非常重視時間,每次神志不清時都要去找手錶,手錶是他的安全感來源,當手腕的手錶不停地消失,亦說明父親記憶不斷衰退。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同時劇中“不經意”出現的“報時”也是我們解開謎團的線索之一

第一幕安妮到公寓後,大門落地鍾時間顯示是6點45分,而進入房間和父親聊天時,父親亮著手錶告訴女兒現在是5點鐘,暗示這裡發生的2段故事應該在不同時間點上——父親還沒搬到女兒家和女兒離婚多年後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第九幕中,父親吃早餐,注意牆上的時鐘,剛過9點鐘,之後勞拉出現,結合第四幕勞拉來的時候問會不會來得太早,說明昨天面試時勞拉到的也差不多是9點鐘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第六幕中,安妮在外購物,接到丈夫電話連忙趕回,注意超市牆壁上的時鐘:下午5點30分——說明了第二幕裡父親發病的時間點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第四幕中父親懷疑新的女婿偷了自己手錶,女婿在對話中透露現在快8點了——說明了晚餐的發生時間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雨傘和包

第三幕中,先是女兒邊打電話邊回到公寓,電話裡透露還沒見過勞拉,然後鏡頭切到躺在床上的父親聽到門鈴聲,緊接著女兒就去開門迎接勞拉,這個轉場用的很妙,讓人以為先前女兒打電話和迎接勞拉是前後腳,但透過公寓物件的細節對比(如下圖),就知道這2個場景發生在不同時間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父親著裝

父親平時都穿著睡衣或者毛衣,只有在出門時才會穿上西裝。第二幕中父親在廚房泡茶時穿著西裝,說明之前出過門,接著發生父親不認識女婿,女婿打電話叫安妮回來的劇情,而結合第五幕可以知道,父親當天外出去醫院時正是穿著西裝,側面說明了父親發病是在看完醫生後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綜合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總結出正常時間線上的劇情:

在女兒安妮結婚10年左右,父親安東尼得了老年痴呆,脾氣變得古怪,在接連趕走3任護工後,安妮將他接到了自己和丈夫的公寓裡照顧,並開始尋找新的護工,但父親病情日益嚴重,連親人都無法認得,固執的性格也對女兒家庭造成了傷害,在和丈夫商量後安妮終於還是將父親送到了養老院;時光流逝,女兒離婚5年後,遇到了一個男人,她準備搬去巴黎和他一起生活,父女離別,而父親終因加重的病情,困於記憶與現實的錯亂之中,無力脫身。

其中最為核心的劇情都發生在同一天,包含②—⑨多幕,說的是:(在父親搬入女兒家不久,安妮聯絡到了新的護工勞拉,並約好見面時間)

當天上午9點鐘護工勞拉就到了,經歷了不太愉快的見面後,安妮陪父親到醫院就醫,下午5點半左右,父親在煮茶時病情發作,認不出房子裡的女婿,甚至連線到電話趕回來的女兒也不認得,之後頭腦不清的父親懷疑陌生的女婿拿了他的手錶,女婿忍無可忍回擊了父親,8點晚飯時女兒準備了雞肉,在飯桌上夫妻因父親送養問題發生了爭執,父親表現失常,病情愈發嚴重。

2.梳理空間

第一二幕出現了落地鍾,之後同樣的位置被替換成了黑色櫥櫃,暗示著空間發生變化——開始女兒找父親理論時,發生在父親公寓(有落地鍾),而後面劇情發生在安妮家(有黑色櫥櫃)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第五幕中,父親去醫院看病,醫院外部和和公寓完全相同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第十幕中,養老院內部佈局、父親臥室內部構造(穿衣鏡、衣櫃、床和沙發位置)都與公寓一致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暗示著疾病使父親認知功能減退,視空間能力受損嚴重。

3.梳理人物線

小女兒露西

露西的畫多次出現,一是為了解釋背景,為後面露西去世做鋪墊,二是表述父親和大女兒安妮的關係:父親一直強調自己最喜歡小女兒,她是畫家,耀眼、喜歡黏著他、叫他little daddy,而在父親眼中不聰明、一心想霸佔父親財產的安妮,卻在安慰他時溫柔的叫著同樣的稱謂——

父親最愛的人其實一直陪在他身邊。

第八幕中安妮告訴父親只有在他原來的公寓裡掛著露西的畫,也印證了父親對兩個女兒的記憶出現偏差。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醫生比爾和護士凱瑟琳

影片在最後揭示了先前出現的新女婿和新女兒,在現實當中是養老院的醫生比爾和護士凱瑟琳。

我們終於發現,父親記憶中出現的人和物都與自身當下處境相關:過去的公寓—養老院、女兒安妮—護士凱瑟琳、女婿詹姆斯—醫生比爾、以前的護工勞拉—床前相片上的小女兒。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三、正確理解混亂的意義

正如一開始提到的老年痴呆症病情描述,我們發現導演遵循了病情的發展脈絡,

整部片中父親的病況呈現出輕度-中度-重度的階梯型變化:

輕度痴呆:近事記憶減退,常將日常事物遺忘(

父親常找不到手錶

),隨著病情發展,出現遠期記憶減退(

父親忘記女兒女婿護工長相,忘記露西去世

中度痴呆:明顯的視空間障礙(

父親將醫院認作公寓

)、明顯的行為和精神異常,性格內向的患者變得易激惹、興奮欣快、言語增多(

父親跳踢踏舞,嚴詞指責女兒、和女婿衝突

重度痴呆:情感淡漠、哭笑無常、言語能力喪失、以致無法完成如穿衣、進食的簡單生活事項(

女兒幫父親穿衣服、讓媽媽來接他、父親的二度哭泣

(出自:百度健康醫典—阿爾茨海默病)

由此可見,導演之所以展現種種經過人物、時空、邏輯打碎重組後的混亂景象,都只是為了一個目的——充分展現出一個老年痴呆患者腦中的世界:它不同於正常世界,裡面的元素可以任意組裝,時間可以倒置,人物沒有確定臉譜,發生過的事情還會再現......一切都只是為了讓觀眾感同身受!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毫無疑問,導演的目的達到了,很多人看完這部劇的第一感受都是迷迷糊糊、似懂非懂,再看時大喊燒腦,驚呼過癮,此時其他的好電影在燒腦面前,都顯得不值一提!

導演透過巧妙的故事剪輯、豐富的暗線佈置、恰到好處的轉場、以及對現實病症的深刻理解,讓人領略到一幕幕身臨其境般的荒誕

,也許正因為其改編自同名舞臺劇,才顯示出戲劇般的另類與深刻,這也是我偏愛使用幕數來解析的原因所在。

當然,優秀的影視劇也離不開表演精湛的演員們,片中父親的扮演者

安東尼·霍普金斯

對痴呆症患者的演繹惟妙惟肖,

他出色地展現了人物在病症不同時期的行為特徵,或倔強固執、無情冷漠,或侷促不安、可憐無助

,特別是兩個哭泣的片段,讓人不得不為之惻隱,值得一個最佳男主角的

小金人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當聚光燈都聚焦於導演和主角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忽視本片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女兒安妮,其扮演者

奧利維亞·科爾曼

同樣透過卓越的演技,

表現出了在面對現實中人類普遍遭遇——個體生活與親屬關係間抉擇時的個人掙扎

,面對病情反覆發作的父親,她投入全部精力,甚至於犧牲了個人家庭,

那種身為重病家屬漸漸墮入絕望的境遇,在她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讓人忍不住心疼和感動。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也正是透過對女兒安妮的描寫,折射出老年痴呆這一重病對於病人家屬的傷害和打擊,他們同樣經受著折磨,承擔著生活的艱難和不易,我們在與父親這一形象感同身受時,也要對同樣堅強、默默嚥下苦楚的家人們心生敬意。

最後

回到影片,父親在最後說,“

我感覺好像我的葉子全部掉光了......我已經搞不清楚發生的一切......我再也沒有棲身之地了

……”無助的父親依靠在護士肩膀上啜泣,就像個懵懂的孩子。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如果說前面都是導演對痴呆症病人腦中記憶的捕捉和描寫,最後一段父親的自述就是對痴呆症最終歸途的揭示了:

疾病會毫不留情地摧毀一個人,從他的身體到他的意志、理智、自尊、親情......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而身為一個普通觀眾能從中領悟的,

大概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保持健康的身心,照顧好自己,同時珍惜身邊最愛的親友,如果尚有餘力,請對那些遭受苦難的家庭和個人,多一份體諒和支援,那就是大善了!

不燒腦的電影,還配叫好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影評

後記:

1。關於影片的幾個爭議點:

影片中到底是誰打了父親?

這裡有三個推斷,一個是像影片裡展現的是女婿打了父親,結合鏡頭裡2人站立的位置合理推匯出,第二個是養老院的醫生虐待父親,因為在第八幕裡打父親的女婿形象是養老院醫生比爾,和後面不同,而且鏡頭切換後女婿有明顯的攤手不理解的姿勢,下午時他還安慰擁抱失落的Anne,在後續的晚餐中,女婿還心平氣和的和父親聊天,這裡的女婿不像打父親時那麼冷血和不尊重人,根據之前人物經常錯位的經驗,推匯出有可能是醫生虐待父親,父親在記憶裡出現了人物錯位。

第三個是我認同的觀點,即沒有人打過父親,這都是痴

呆症父親的幻想,因為

阿爾茨海默

病人會出現一定的精神異常和

思維障礙

,對於自尊心高的父親而言,誰奪走了他的公寓誰就是惡人,而正是女婿告訴父親這個公寓不屬於他,因此在父親心中女婿一直是個威脅。

正常的時間線是否真的存在?

我傾向於真實存在,導演設定的暗線和豐富的細節,都表明了導演背後的企圖。混淆時間線,讓觀眾透過種種細節自己探究,也是懸疑片愛好者的一大樂趣所在。問題在於自己理解的時間線是否合理,因為自己在寫影評時沒有看他人評述的習慣,一切推理都只是自己閉門造車,如果大家有更加合理的推斷,歡迎補充。

2。

每年的9月21日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3。參考資料:《人民日報:中國老年痴呆症患者超6百萬人》;

http://

neuro。dxy。cn/article/74

119

2020年阿爾茨海默病事實和資料報告

》;

https://www。

sohu。com/a/379618105_12

0051896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2019;

https://www。

adc。org。cn/index。php/ar

ticle/482。html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

》PDF

以上。

創作不易,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不要忘記點贊收藏哦。

也歡迎喜歡電影的朋友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常涵】或者我的專欄;

感謝支援!

圖片取自電影截圖

原創內容,文章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