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3月28日發表在Vitalik Buterin的個人部落格,標題為

Governance, Part 2: Plutocracy Is Still Bad

。Vitalik Buterin是以太坊Ethereum的創始人。

文章以區塊律動上週末釋出的文章《EOS超級節點投票:「千億」利潤下的幣圈國家戰爭》的內容為起點討論,Vitalik 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對以EOS為代表的DPOS投票選舉機制的問題以及他對節點選舉的看法。

V神談EOS節點投票:我們必須繞開的陰影之地

譯文由區塊律動BlockBeats提供翻譯,文末有上次EOS節點投票調查的結果(請去微信公眾號:BlockBeats看)

持幣者的投票活動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目的既是為了從技術層面為“加密貨幣”提供監管保障,也是為了決定某些具有重大意義的利益分配問題,比如選誰來執行這些“超級節點”(又名“

見證者節點

”),比如誰能獲取到豐厚的獎金回報。 但對於我來說,這樣的投票活動不是什麼好事,而我

(譯註:即作者Vitalik Buterin)

也覺得是時候再寫一篇文章解釋一下我的立場,說明一下為什麼這樣的投票,會傷害到以以太坊作為代表的底層區塊鏈平臺的長遠發展。

V神談EOS節點投票:我們必須繞開的陰影之地

在兩年前,我曾經在部落格上寫過一篇有關持幣者投票的文章,文章的重點放在了理論層面出現的問題,以及投票系統在實際運作中會遇到的問題。而如今,在 DPOS 中爆出來了最新醜聞,似乎讓事態往更加糟糕的方向發展了。因為現在在 EOS 圈裡,每一個被選出來的代表所能夠獲得的回報是如此的豐厚(EOS 每年增發額中 5% 的收益,大概是每年 4 億美金),這樣超高的利潤回報吸引著無數人蜂擁而至,參與到有關“誰來執行這些超級計算節點”的競選中去。而這樣一場異常激烈的競選活動,儼然已經成為了徐徐拉開的中美

經濟戰

的另外一個全新戰線。

這可不是我自己的解讀,我完全是引用中國的媒體“區塊律動BlockBeats”所發表的觀點(文章在這裡,注意是中文)(譯註:點選此處檢視原文EOS超級節點投票:「千億」利潤下的幣圈國家戰爭。)

“任何一個超級節點候選人,都可以在任何一個地區拉票,作為 EOS 的持有者你也可以不分國別和地區的投給任何一個超級節點候選人。

但儘管如此,從競選剛一開始,國別戰爭就開始了。”

從社群認可度這方面來看,中國節點在 EOS 社群的存在感遠遠不及美國和韓國。自從 http://EOS.IO 的官方 Twitter 上線以來,從來沒有跟中國大陸的 EOS 社群進行過互動,與 http://EOS.IO 官推進行過活動和互動的社群見下圖。

V神談EOS節點投票:我們必須繞開的陰影之地

不受開發者社群的待見,同時還面臨著來自韓國的激烈競爭,所以中國的 EOS 超級節點拿出來的新的戰略:

賄選

文章繼續深入下去,還談了更為詳細的操作辦法,比如形成某種“同盟”(同盟中的成員保證是相互投票的)。

當然,現在我們再去深究誰在這裡面穿針引線,誰在購買選票,這已經完全沒有意義,購買選票的人可以來自各個國家,也有可能完全將身份隱藏起來,又或者是來自某個監獄裡,某部偷偷帶入的手機。

我們現在需要關注的重點是區塊鏈以及加密貨幣所建立時的願景,如今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當初這些技術的出現,就是為了去規避、逾越政·治體制中的某些無法克服的缺陷。而如今,區塊鏈以及加密貨幣發展至今,人類社會體制中我們所深惡痛絕的舞弊,再次不可避免的在它們的身上重現了。

加密貨幣

本身就是整個世界的一個縮影。

EOS 紐約分部給出了迴應,它向全世界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宣告這樣的賄選與

http://EOS.IO 所提出的章程背道而馳。嗯……還有哪家比較大的機構組織提出了這樣的說法?而除了宣告之外,它們如今又做的怎麼樣呢?

接下來,我作為一個紙上談兵者,想做一次一廂情願的嘗試,希望能夠藉著此文來說服你們這些讀者:賄選,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當然,有很多人是不同意我這個看法的。他們會說:“如果這些節點勝出了的話,它們有可能成為最便宜的,往自己的口袋裡放最少的錢,將其餘的錢全部回饋給社群,這難道不好嗎?”對這樣的反問,我的回答只能是:“沒錯,這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其他事實:這樣的做法是在“中心化”,而且會方便某些大的壟斷組織進來進行“尋租交易”,更何況,它也明顯的違背了一直以來絕大多數 DPOS 倡導者所做出的承諾。

讓我們來假設某種

經濟模型

說明上面的問題吧。

現在有一群人,他們每個人都在競選代表。選上的人會在當選期內獲得 100 美金的酬勞。然後呢,其中一個參選者承諾,將酬勞中的一部分拿出來分給所有投票選他的選民,金額平分。(這當然就是賄選啦。)最後選出來 N 個代表(讓我們假設 N 是 35),每個代表所獲得的選票最多。在每一個競選期開始的時候,有一個標準就會出現,如果你獲得的選票高於這個標準,那麼你當選;如果低於,那麼你就下來。35 個代表,每個人所獲得的選票都是要在這條線之上的。

我們現在假設,選民們看誰給出的賄賂多,就選誰為代表。假設所有參選者一開始都承諾要將

報酬

的 1% 拿出來平分給選民。也就是說,如果現在有 K 個選民支援他,每個選民所獲得的賄賂就是 1/K。

現在,如果這個參選者要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那麼首先它所獲得的選票是進入到前 35 名的,但同時呢,它在當選的前提下,獲得的支持者數量應該是最少的。在利益驅動之下,我們有理由假設,最後 35 名選出來的代表,它們各自所獲得的選票數趨近於相同。

現在好了,其中有一些參選者不安分了,他想要確保自己的地位,方法無非是將自己的收入分出去更多,比如說分出去 2% 吧,也很有可能獲得的選票數是之前的兩倍。其實這樣做是很划算的,雖然你的收入多劃出去了 1%,但是現在你的地位絕對獲得了保證。我們完全可以假設所有的代表都將自己的賄賂上限提升了,一個比一個的高,最後就近乎於收入的 100%。所以從結果上來看,似乎代表們所獲得的收益,完全去向了選民的口袋,也似乎讓這個賄賂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了,對吧?

其實它會帶來更加糟糕的局面。在這樣的心理博弈下,代表們會出現這樣的動機,為什麼我們不結成同盟呢?這樣同盟裡咱們倆的票可以相互勻一下。一旦同盟形成,它就在跟選民的博弈中佔據了優勢,它提出的賄賂分成比例會完全下來。

假設如果同盟提出分成 80%,另外一個新參選者說我給你們 90%,現在選民會怎麼想?選民會不會為了那多出來的 10%,選擇新人呢?它無非就是兩個選擇:要麼選這個新人,但很有可能因為它拿不到足夠多的選票,它給我的承諾也就泡湯了;要麼我選這個巨無霸同盟,雖然少賺了,但肯定它能當選。但與此同時,賄賂也因為選民眾多而被過度稀釋掉了……

V神談EOS節點投票:我們必須繞開的陰影之地

進一步的,就算沒有這個大型壟斷組織的出現,它還會出現進一步的問題。哪個參選者承諾賄賂最多,就把選票投給它,這樣的博弈最後出現的結果違背了 DPOS 先驅們當年所做出的清楚無誤的承諾:

從《假設我 5 歲,你給我解釋解釋什麼是 DPOS?》一文中引用:

如果現在關鍵節點( 見證者節點)開始表現地像個混蛋,或者不再高質量的維護這個網路,那麼這個社群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投票撤回,本質上來說就是把這個人給開掉了。選舉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之中!

從《EOS:指南》一文中引用:

習慣上來說,我們建議,出於公共利益,大部分的價值是回饋到整個社群當中的,比如軟體方面的提升,爭議的解決機制等等。本著“吃我們自家狗糧”的精神(注:一句英語俚語,常用於描述公司(尤指軟體公司)使用自己生產的產品這一情況),社群的投票是要基於“

社群利益協議

”(Community Benefit Contracts)來進行,這個機制強調了 DPOS 的重要性,使得社群作為一個整體對各種活動進行實時動態的監管。

當然,現在問題的癥結就出在:雖然願景聽上去那麼高大上,但是選民作為單個的個體,它所能施加的影響真的是微乎其微,更加現實的做法通常只能是乖乖收起看得見、摸得著的賄賂,而將什麼美好的願景和承諾丟至腦後。攻擊這樣的網路平臺也是非常容易的,作為攻擊者,你只需要將自己的賄賂比例提升到比 100% 多那麼一點點就成,你就能獲得絕大多數代表席位,然後開始攻擊。一旦社群發現後將你移除,你還是可以換一套另外的身份再次故技重施。

其實,DOPS 的這種“鏈上監管”(on-chain governance)還是贏得了很多人的欣賞,最近有很多專案都在誇它的這種好處。鏈上的持幣者進行投票,不僅僅可以在“協議功能”上進行投票表決,同樣也能對獎金池進行控制。引用自去年的部落格文章:

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程式碼更新的方式,在監管結構上面作為調整改變。當“鏈上投票”發生時,如果投票透過,那麼更新就會出現在測試網路上。再經過一段時間,一次具有確認性質的投票活動開始,一旦透過,那麼這個變化就會發生在主網路上。他們稱這個概念是”自我修訂的賬簿“。

之所以說這樣的系統是很有意思的,是因為它讓權利實現了遷移,它不再侷限在處於核心小圈子的程式設計師和礦工的手裡,而是更加傾向於使用者。從程式設計師的角度出發,任何人都能提交某種更新,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這麼做的背後都是存在著利益驅動的。你一旦做出了貢獻,社群是可以透過增發的融資,新發行的代幣獎勵給你的。現在的比特幣以及以太坊生態,新的程式設計師沒有什麼動力去更新協議,權力往往集中化在老資格的程式設計師手中;而現在權力逐漸向每一個參與者過渡傾斜。

當然,不僅僅底層會決定上層,其實上層也會決定底層的行為,因為底層的每一個個體都太渺小了。這也是我們之前所描述的普遍賄選的情形。在最好的情形之下,這些獎金會完全返還給選舉者,讓每一個持幣者都獲得了利息的補償,從而抵消掉了增發

代幣

所引發的通脹;而在最壞的情形之下,增發所帶來的收益會被某個大的壟斷集體給霸佔獨吞掉。

注意,上面所說的這一切,並不是對所有“鏈上投票”的否定批評,它並沒有排除掉諸如 futarchy 這種管理模式

(譯註:一種要求選民對未來狀況進行預測的管理模式,並且根據預測準確性進行獎勵或懲罰)

存在的可能。但是,futarchy 還沒有經過測試,但持幣投票是經過了實踐,從目前來看,它似乎帶我們走向了曾經我們熟悉的某種

政治體制

的失敗,對於一個致力於打造去中心化應用和工具的底層平臺來說,這似乎顯得風險太高了一些。

那麼還有什麼路徑呢?答案一直是我們喋喋不休提及的主題:“加密經濟”(Cryptoeconimics)。所謂“加密經濟”,就是將“利益驅動”,和“設計與開發不同應用及系統”的做法結合起來。目標也是清楚簡單的:能夠以美金的方式來衡量一個系統的安全性。(侵入一個系統的成本,或者說使得內部成員去違反某些承諾的誘惑)。

一般來說,系統的安全是建立在社會化的信任共識上的。就比如說,現在有 Alice、Bob、和 Charlie 三個人,這三個人中至少有兩個人是誠實的,那麼這個系統就能運轉起來。我們之所以信任 Bob 和 Charlie ,是因為我們跟 Alice 很熟,她是個不錯的女孩兒,而她又跟其他二人是朋友。Bob 在金融犯罪執法網路(FINCEN)有清白的記錄,並且還有錢款轉賬執照;而 Charlie 呢,成功的執行一家公司三年的時間,並且還穿了一身的西服。

有關信任的社會化共識,在很多具體的場景內是有用的。但是它無法達到普適性。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家公司裡所適用的共識,在另外的地方也許就得不到認可。而且它們也很難量化。它們看起來似乎是安全的,似乎都有“人”在為另外的人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實際上人還是會出於

經濟利益

,被其他人擺佈操控的。

而“加密經濟”就擺脫掉了對人的依賴,讓我們建立了一個系統,引入很明確的經濟獎懲機制,好的行為獲得獎勵;壞的行為獲得懲罰,充分發揮

數學模型

的威力,以保證:“如果要違反 X,那麼至少這些人要在這些途徑上走偏,而一旦走偏,它們必定會至少承擔 Y 的損失。”Casper(

譯註:

以太坊

的POS機制)

就是完全為了這個目標而設計出來的。當然,從這個角度出發,你不可能想著透過設定擁有 20 個超級計算驗證節點的網路,就能達成這樣的信任共識。你必須從頭去思考另外的一種設計,能夠很聰明的繞過目前的種種限制,既能夠實現規模化的增長,還能保證它依然是去中心化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得到了一個更為可靠,更受信賴的網路,它既不會暴露在某些攻擊風險之中,也不會因為逐利的動機,成為面目模糊的

政治勢力

操縱下的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