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勃朗特姐妹

【考點】

一: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基本特徵及其影響

一、主題、特徵、影響

在她的小說中,最突出的主題就是女性要求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這一主題可以說在她所有的小說中都頑強地表現出來,而將女性的呼聲作為小說主題,這在她之前的英國文學史上是不曾有過的———她是表現這一主題的第一人。

夏洛蒂

寫《簡·愛》時,正是英國婦女處境悲慘的時候,連轟轟烈烈的

憲章運動

也沒有提出婦女地位問題。夏洛蒂在這時透過一個孤女的故事提出婦女要求擺脫歧視,要求平等。可以說是一個創舉,難怪它一出版立刻引起強烈反響。

此外,她的小說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自傳性。人物和情節都與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題加上抒情筆調,這是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對後世英美作家的影響所在。後世作家在處理女性主題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響,尤其是關心女性自身命運問題的女作家,更是尊她為先驅,並把她的作品視為“現代女性小說”的楷模。

二、叛逆和迴歸之間:以《簡愛》的結尾為例

《簡愛》之所以成為英國文學史上一部有顯著地位的小說,成為聞名世界的名著。主要是因為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敢於反抗,敢於爭取自由和平等的婦女形象。在叛逆,新女性等評價之外。應該看到迴歸傳統的另一面。在讀《簡·愛》時,除了為簡·愛的光彩動人喝彩之外,還應看到這部書的不足,那就是作者有意識安排的結尾。作者用心地為簡·愛的命運佈置了一個突然的轉變,並用這個轉變實現了簡·愛追求的幸福。當然我們都希望簡·愛有一個美滿的結局,希望她和

羅切斯特

結婚。

但作者為了這個美滿的結局,先讓她叔叔死去,給她留下一筆飛來橫財。讓她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孤女,成為一個有財產的小財主。於是她揚揚自得地回到

桑菲爾德

,這樣就和羅切斯特平等了。而這時羅切斯特呢?雙目失明,莊園毀了,變的又窮又殘。簡·愛反過來成了羅切斯特物質上的恩人,精神上的依靠,而實際上兩個人又不平等了。雖然最後兩個人苦盡甘來,有情人終成眷屬,但簡·愛的性格卻被削弱了。她實際上進入了她本來敵視的上流社會的秩序中,並向這個社會秩序妥協了。所以這個結尾應當說是有些失敗的。

二:《簡愛》

1.簡愛形象

這部小說之所以成為英國文學史上一部有顯著地位的小說,成為聞名世界的名著。主要是因為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敢於反抗,敢於爭取自由和平等的婦女形象。裡德舅舅家;勞渥德學校 ;桑菲爾德莊園 ;聖·約翰家。簡愛的經歷的四個階段都充滿了反抗和叛逆。特別是在桑菲爾德莊園,當羅切斯特用

英格拉姆

的婚事來試探她時,她怒氣衝衝地說:“你以為我是一架自動的機器嗎?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嗎?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一樣。我現在跟你說話,不是透過習俗,甚至不是透過凡人的肉體———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就像兩個人都經過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這段話把一個追求自由、平等、努力維護人格尊嚴的形象塑造的光彩奪目,這是簡·愛的人格宣言。追求平等的地位(貧富,男女),獨立的人格,做人的尊嚴,是她最大的特點。我們若要求簡·愛是一個為婦女解放奮鬥的英雄的話,這個人物就成了概念化的人物了。

2.簡愛形象的“新”

首先,簡·愛是個平民女子形象,是一個出身貧苦的孤兒和一個家庭女教師,不再是傳統小說中那種無病呻吟的上流社會的小姐,以這樣一個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這在當時確屬新型。 其次,這一形象代表著19世紀正處於萌芽狀態的歐美女性運動,表達了來自女性、尤其是出身貧寒的平民女性內心的強烈願望,即:要求和男子平等;捍衛自己獨立的人格與尊嚴,以及自由表現自己的愛憎。

再次,由於簡·愛忠於理想,這勢必與傳統社會發生衝突,因此她又是一個反抗者的形象。這不僅表現在戀愛和婚姻方面她敢於衝破階級鴻溝和蔑視社會習俗,而且還表現在其他各個方面。她大膽反抗當時的家庭教育和所謂的“學校教育”,在宗教信仰方面,她也是個大膽的反抗者。

三:哥特式小說

據歷史文獻記載,“哥特式”(Gothic)這個詞來自“哥特”(Goths),而“哥特”是生活在羅馬帝國東 北邊界的一個日耳曼部落。長期以來,“哥特”與羅馬帝國邊界糾紛不斷。並於410年攻克羅馬,在城內大肆掠奪,無惡不作。從那以後,“哥特”便有了“掠奪、野蠻”的含義,而“哥特式”也成為指代中世紀歐洲文化的一個術語。後來又被用來指稱一種中世紀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多用於教堂和古堡,其特點是擁有高聳的尖頂、厚重的石壁、幽暗的內部和陰森的地道等。而那些崇尚古希臘文明的思想家們,由於對此類建築的反感,將“哥特”一詞演變為野蠻、恐怖、神秘和黑暗的代名詞。

哥特小說

,屬於英語文學派別,是西方通俗文學中驚險神秘小說的一種。起源於18世紀後期的英國,開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爾。他的《奧特蘭託城堡》創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說的模式。一種以恐怖和神秘為基調、多發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說樣式,被人們賦予了“哥特式”小說的名稱。這類小說常以古堡、荒原、廢墟等環境為背景,氣氛陰森、神秘、充滿懸念,常常充斥著暴力、復仇和死亡的情節。

哥特小說可以說是恐怖電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今天習慣地將哥特式與黑暗、恐怖聯絡在

一起。顯著的哥特小說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運,死亡,頹廢,住著幽靈的老房子,癲狂,家族

詛咒等。

四:《呼嘯山莊》

一、《呼嘯山莊》的主題

1847年,《呼嘯山莊》問世,但小說並不為當時讀者所理解,遇到了普遍的冷淡和幾篇評論的嚴厲貶抑。小說中桀驁不馴的人物性格,異乎尋常的強烈的愛、恨與復仇意識,完全有悖於

維多利亞時代

小說的正統規範。作品被指責為陰森可怖、病態心理、不道德和異教思想。 作品首先揭露了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冷酷的金錢關係和門第觀念對善良人性的摧殘和扭曲,以及造成的各種悲劇,表現了渴求愛情、友誼和知識的人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孤獨和道德毀滅。

在自然和文明夾縫中迷失的凱瑟琳。凱瑟琳本來是個活潑、倔強而具有野性的姑娘,但現實中凱瑟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世俗門第觀念的汙染,成為自己階級和教養的囚徒。她背叛了自已的愛情和自然地本性。被傷害的失去了生活目標的希刺克厲夫從此拋卻了溫情,喪失了人性,以魔鬼的姿態為他被踐踏的人格、自尊與愛情進行了狂暴的復仇。

希刺克厲夫的復仇和迴歸。復仇的悲劇意義在於:他原是一個被私有制社會所摒棄的受壓迫者,卻仍舊用私有制社會的鬥爭手段來進行反抗。他用壓迫者的標準向壓迫他的人復仇時,他也背叛了自己的人性,割斷了他和死去的凱瑟琳的聯絡。他用來複仇的武器,同時也成了他終生的詛咒。希刺克厲夫在復仇的路上迷失了自己。當希刺克厲夫發現

哈里頓

和小凱瑟琳的眼睛完全和凱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樣時,便無力再報復下去。

同時,女作家還暴露了英國外省莊園虛偽的田園生活。

艾米莉

並沒有吟唱遠離塵囂的田園牧歌。女作家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準確地傳達了工業革命前北方的

約克郡

荒原地帶的生活氣息。儘管人們還過著一種閉塞、落後而粗糙的生活,迷信,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然而,資本主義的經濟形式,等級制度和價值觀念已悄悄地滲透到了

豪渥斯

,並逐漸支配了人們的生活。小說表現了暗無天日的酗酒,強者對弱者的欺凌,宗教的偽善,對金錢的貪慾,暗中策劃的陰謀。呼嘯山莊成了一個介於開化與未開化之間的近代社會的縮影,成了一個拆散有情人,並最終摧毀人性的邪惡社會力量的象徵。

二、《呼嘯山莊》主要的藝術特色:

首先,作品體現出女作家豐富的藝術想象力。

其次,作品具有複雜而獨創的情節結構。小說運用了一種不尋常的敘事手法。本來小說虛構的是一個時間相對停滯、空間相對封閉的世界。由於一個外來客

洛克烏德

先生的闖入,這一封閉世界的神秘性才被打破。這以後,回到田莊的洛克烏德和女管家

丁耐莉

提起呼嘯山莊的往事,透過回憶,以倒敘的方式揭開了恩蕭家族和林家族三代人的故事。丁耐莉是小說中一個身份特殊而又相當重要的角色。艾米莉在這裡精心設計了她的身份,她既是呼嘯山莊的女傭,後又成了畫眉田莊的管家,熟諳兩處產業主人們的感情糾葛與盛衰浮沉,這就使她成為歷史的介入者和見證人,在小說中充當了具有權威的全知敘述人,成了歷史與現實、小說中的男男女女和讀者之間的中介。

再次,作品中,自然與人物個性形成了驚人的和諧。悲劇就從這種和諧的被破壞開始,並在這一和諧重新恢復後結束。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具有高度的詩意和象徵意義,成為渲染氣氛、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第四,小說還體現出濃郁的英國北方的鄉土氣息。

最後,小說還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就是人物語言的多樣性與個性化特徵。艾米莉善於運用豐富多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情緒與個性特徵,使語言成為小說中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主題的有力手段。如小說中為了表現希刺克厲夫對生活的絕望和強抑的激情,艾米莉設計了其專橫、粗暴而又不連貫的語言風格;為了表現凱瑟琳臨終前的精神崩潰,艾米莉又設計了大段混亂而無系統的囈語,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女主人公所受到的心理煎熬。

三、《呼嘯山莊》的獨特和創新

1.打破了流行的“奮鬥—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復仇—毀滅”的情節。

2.打破了流行的“紳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羈的新人物。

3.打破了流行的從容體面的風格,代之以狂熱恐怖的歌特式風格。

四、哥特式風格

哥特小說多以中世紀的城堡和廢墟為背景,故稱“哥特式”。英國哥特小說講述的大多是中世紀發生於地中海沿岸的故事,涉及宗教迫害、篡奪和復仇等題材。主題大多是透過家族仇恨、繼承權的爭奪揭示人性的邪惡和陰暗面,情節上大肆渲染暴力與恐怖。其主要特徵為“恐怖”、“怪誕”和“超自然”。極力渲染、凸顯痛苦、受難和死亡過程,是生成英國哥特小說恐怖感又一表現特徵。

1.《呼嘯山莊》的哥特風格:

艾米莉·勃朗特

在主題、人物形象、環境刻畫、意象及情節構造等方面都借鑑了哥特傳統。《呼嘯山莊》典型地反映了哥特式小說的主要特徵:恐怖、神秘、超自然。

其主題就涉及到了仇恨、陰謀和繼承權的爭奪。

《呼嘯山莊》主人公的塑造屬於“哥特模式”。讓人既愛又恨的

希斯克利夫

就源自哥特傳統中的“惡棍英雄”形象。伊莎貝拉屬於被囚禁的“哥特式”女性形象。

除此之外,《呼嘯山莊》還在環境刻畫以及意象、情節構造方面採用了典型的哥特手法。

但艾米莉·勃朗特並不是亦步亦趨地模仿哥特傳統,而是巧妙地借用這種形式來表演自己時代的感情故事。在作家筆下,哥特故事的背景從遙遠的過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現實中的工業城市,哥特情節也是被置於現實生活之中。因此,在維多利亞時代,哥特小說的一個重要發展就是社會化和現實化。

2.敘事視角多元化: 1.作品中敘述者的視角:在《呼嘯山莊》中,作者有意安排了兩個主要敘述者—洛克伍德和耐莉,他們都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故事。 2.作品中人物的視角:小說中有其他一些參加敘述的人,如凱瑟琳、伊莎貝拉、小凱瑟琳等。他們從各自的視角,用口述或文字共同向讀者敘述了故事的全過程,使得故事層次分明,絲絲入扣,互為補充,互相印證,於是各種視角之間呈現出某種對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