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本人微信公眾號BFA-Rocketman,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寫給藝考生的電影史(自序)我為什麼要寫電影史?

我為什麼要寫電影史?

準確的說,我為什麼要作大死寫這個電影史?

這是我的自問。

說實話,面對這件事,我不自信了。

我不自信於,寫這玩意有人看嗎?

我不自信於,自己有能力駕馭這樣一個大命題嗎?

……

歸根結底,我不自信於,這玩意到底有存在的價值嗎?

我不否認,之前寫的一系列名校考試攻略挺受大家喜歡。但那都是具有實用性質的文章,對考試的幫助是直接的。而當一系列看上去“不那麼實用”的文章擺在大家面前時,面對考試的壓力,緊張的時間,到底誰還有興趣閱讀呢?

但是在思來想去的猶豫中,我還是動筆了。

而動筆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首先,作為“藝術”的電影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電影史功底。

有句話,原話怎麼講的已經忘了,但大致意思是說

“自然學科看最新,人文學科看過去”

。的確,很多學科的學習是沒必要了解相關歷史的,比如計算機專業,你沒必要再去學習50年的Fortran或COBOL語言,一點也不耽誤你現在學python或Java。醫學專業的同學也沒必要再去讀《本草綱目》或者中世紀的《

Fasciculus Medicinae

》,這都是過時的學問。但在人文學科,尤其

在藝術領域,知識不存在現在和過去之分,不存在對與錯之分,不存在流行與過時之分,所有的知識均承前啟後,互為前後文關係。

想了解其一,必知其一之前的其0,和之後的其二。

寫給藝考生的電影史(自序)我為什麼要寫電影史?

舉一例子。很多同學都看過美國電影學會那份著名的

“AFI百年百大電影排行榜”

。但卻完全無法理解《

公民凱恩

》這部1940年出品的黑白電影為何能超越《

教父

》,超越《

星球大戰

》,超越《

低俗小說

》,牢牢的佔據榜單的第一位。

一些同學硬著頭皮看完了《公民凱恩》,並全程抱著某種期待,期待會出現一個牛逼反轉,一下子讓自己徹底明白這片子為何配得上影史第一。但這種期待往往隨著影片的結束也沒獲得滿足。我想說,不具備一定的電影史常識,這些觀影純粹都是在做無用功。

藝術的學習與鑑賞,都需要門檻。

作為“藝術”的電影也不例外。藝考生在三觀之外,還需要藝術觀,而對於

藝術史

的學習恰恰是塑造藝術觀最佳也是唯一的途徑。

寫給藝考生的電影史(自序)我為什麼要寫電影史?

其次,我寫這個電影史系列(現在我還不敢稱其為一本書),是因為市面上還沒有出現一本類似的書籍。無論好壞,都希望可以以此拋磚引玉。

市面上的電影史書籍很多,集大成的有大衛·波德維爾的

《世界電影史》

通史,有羅伯特·C·艾倫和

道格拉斯·戈梅利

合著的專史性質的

《電影史:理論與實踐》

。國內的有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的

《中國電影史》

《外國電影史》

,這兩本本身又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材,其他的也還有很多。這些書我大都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拜讀過,內容各有千秋,每每閱讀總能受益匪淺。

但這些書的侷限也很明顯,那就是面對的受眾並非藝考生。

畢竟,藝考生是一群獨特的純在。

獨特之處在於,在其前面十幾年接受的中小學教育中,電影的教育是完全缺位的,甚至不誇張的講,整個藝術教育在中小學階段都是缺位的。

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電影史書籍,面對的受眾往往是具備一定專業基礎的大學生或研究生。由中學到大學,關於電影的學習,藝考生需要一座過渡的橋樑。

這也是我提到的“拋磚引玉”的原因。

我知道有一些電影學院的老師也關注了我的公眾號(得罪啦!),這的確令我在發文時有一些壓力。尤其這個

電影史

系列的寫作上,儘管自持在這一領域還算有些功底,但我無法保證自己不犯錯。或許會招來一些罵聲,引來一些更專業人士的批評。但提請你們注意,我是在做一件中國電影在基礎教育與普及這一塊,本早就應該去做的事情。

為廣大的中學生寫一本電影讀本——這本是你們的責任。

現在我先走一步,你們若是看到,歡迎跟進!

同時聽說明年電影學院新開設“電影教育”專業,善莫大焉!

第三,電影史學習真的沒有藝考意義上的實用價值嗎?大錯特錯!

電影史學習本身就是關於電影的文常學習,這個不必再多解釋。倒是可以負責任的講,若你能看完這個電影史系列(前提是我也能寫完,尷尬臉),未來無論是聯考還是校考,你的文常考試在電影這個板塊不會失分。

其次,曾經消失於名校考試多年之久的影評科目,在這幾年有迴歸之勢。同時,隨著各省聯考的健全與重要性提升,且聯考又多涉及影評科目,影評這一科目的分量又開始變得重要起來。

影評就是電影評論,夾雜一定的電影分析。但凡涉及到評論,你總得有一個參考座標系。譬如評論第五代導演的影片,你總得知道相對於第四代導演,第五代的進步到底在哪裡?——這是一個純正的電影史問題。所以,我的電影史系列,同時又是一系列完整的影評課和影評寫作教材。

第三,從2019年各名校的考試反饋來看,曾經追求所謂“一張白紙”式的名校招生標準也發生了動搖。

很多學校的面試現場,老師開始問及一些專業問題,有些難度還挺大。其實,我一直不認為名校老師會排斥能聊專業的考生,只要你別聊的一知半解,別聊的像機構老師教出來的就好。既然想聊專業,那麼ok,我們就往深了去準備,這是藝考大神的基本人設。這個電影史系列,在帶你入門的同時,還有把你往專業深處引的野心,我們一起出發!

解決了為什麼寫的問題?接下來一個問題是,怎麼寫?

電影史寫作,最容易寫成一本包含了人名/片名和時間的流水賬。市面上的電影史大多都是這種流水賬。若真如此,那我就沒有必要再賬上加帳,重複發明輪子了。

這個系列(還是不敢稱為書,大哭)首先應該,且應始終關注一個大問題——電影是什麼?

重點不是給出答案(我也沒有答案),而是透過一系列文章帶領大家去主動思考這個問題。大家注意我前文的措辭,我總是說

“作為藝術的電影”

“電影”是主語,“作為藝術”是限定語。

為什麼這麼說?電影作為藝術有什麼疑問嗎?當然沒疑問,但是不全面。當你越是深入瞭解電影史,瞭解電影,你就會明白電影不僅僅是藝術,她還包含了很多不亞於藝術的重要屬性。

電影不應僅僅視作一門藝術——是所以藝考生都應該建立的第一個電影觀。

唯有如此,你才不會去思考“電影到底是藝術重要?還是市場重要?”這種蠢問題。而對於“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則最終構成了你的電影觀。

然後,實用性也是本系列關注的重點,落腳地肯定是藝考。

市面上汗牛充棟的電影史書籍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過於浩大。

從純粹史料學角度來說,這本無可厚非。但當藝考生拿到這種書時,往往容易懵逼。這就如同午飯的時候,你本打算在附近尋找一家火鍋店,但別人給你的卻是一張世界地圖。沒錯,那家火鍋店肯定就在地圖上,但它太大了,所以對你價值有限。我想繪製的是一張小地圖,邊界以你未來一年的藝考學習範圍為限,上面清晰的列明瞭主要的街道/餐廳/酒店/咖啡館……,你可以毫不費勁的從中獲取關於藝考的種種有效資訊。我相信做到這一點,它必然是實用的。

電影史是人類大歷史的一小部分,而關於歷史寫作,都要求作者務必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但對於我來說,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對於電影史上的人和事,包括影片,我都有鮮明的個人喜好。這種主觀性很難不被帶入寫作中。其實我不相信有能做到完全客觀的著史者。既然都做不到,我也就不勉為其難,撒歡的寫吧。我將自己的微訊號放在了本文的最下面,若你對本系列的觀點有疑問,有看法,想討論,那麼我們微信煮酒。

沒錯,這又是一本活得電影史,你不僅可以閱讀,還可以與作者互動(老阿姨的微笑)。

廢話不多說,本電影史系列的頭幾篇文章將在五一期間與大家正式見面。這篇序言,既是預熱,也是我對自己的思路梳理。

過去的2019藝考季,很開心又幫到很多的考生,你們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到充實。關於2020年的藝考,我產生了很多的新想法,並爭取將其落地,我相信這會幫助到更多的朋友。你現在看到的電影史系列,是“北影rocketman”這個公眾號2020藝考年寫作季的開始。

新的一年,又是新的開始。

對於任何不靠譜的夢想,一切都來得及,多好!

我的微訊號是:captain-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