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杰倫的專輯往往沒有像林俊傑專輯的整體故事感?小慄on air2017-12-13 11:29:52

謝邀。

非專業人士,輕噴。

因為周杰倫,或者說,周杰倫的唱片製作人、企劃

不想、沒興趣

把它做成一張有整體故事感的專輯啊。

有時極力追求主題的一致性或故事感,反而會對音樂性產生負面影響。

拿周杰倫橫空出世那兩年來說,《杰倫》《范特西》中天馬行空的音樂元素足以讓人眼花繚亂,單是這些就已經讓聽眾招架不住了,不必刻意朝概念專輯或概念關聯單曲的方向運作。

等到周杰倫打下了江山,又面臨著另外一個難題。此時的他已經不是剛出道的那個可以橫衝直撞的愣頭青了,比打江山還難的是要坐穩江山,然而對於一個粉絲基數如此之大、出片頻率又如此之高的人來說,讓所有人都滿意最好的辦法,就是借鑑先前的成功經驗。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周杰倫中後期的專輯,曲目安排都如出一轍:要有老少咸宜的中國風,要有抒情慢板的芭樂,要有標誌性的r&b和嘻哈,再加上一些異域風情的新鮮拼搭,好,周董的新專輯出鍋了。至於概念性什麼的,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不過,想聽周杰倫有“整體故事感”的專輯也很簡單,出門左轉,《不能說的秘密 電影原聲帶》《天台 電影原聲帶》,不但質素不遜色於錄音室專輯,而且全專都很有故事感。

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另外,中前期的MV也極具故事感,不像如今,幾乎淪為了風光宣傳片。

為什麼周杰倫的專輯往往沒有像林俊傑專輯的整體故事感?Serendipity2018-02-25 21:00:13

因為他們倆是兩個有獨立人格和思想的人

為什麼周杰倫的專輯往往沒有像林俊傑專輯的整體故事感?

為什麼周杰倫的專輯往往沒有像林俊傑專輯的整體故事感?

為什麼周杰倫的專輯往往沒有像林俊傑專輯的整體故事感?知乎使用者2018-02-26 15:31:43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在16年寫許嵩那張《雅俗共賞》的樂評時就順帶提到周杰倫不喜歡做“概念性專輯。”

而與之相對的是許多創作型歌手,都會有一兩張屬於自己的概念性專輯。陶喆的《黑色柳丁》,五月天的《第二人生》,《自傳》就不說了,蘇打綠這種甚至還會花好長時間用四張專輯組成一套“韋瓦第”計劃。

和這些創作歌手相比,周杰倫至今沒有做過一張傳統意義上的概念性專輯。

我猜測一下,原因大致是這樣的:

1。周杰倫每張專輯的整體制作週期比較短,相比於花好幾年時間打磨一張唱片的歌手,比如陶喆,五月天或蘇打綠,他們每次出唱片都會因為考慮專輯的整體性來決定一首歌是放進這張專輯裡還是繼續留到後面。但周杰倫在採訪裡提過自己很少有存歌的習慣,他選歌的標準就是好不好聽,至於不好聽的就拿去給別人唱了。(後面這句是個玩笑)

2。相比起專業人士的認可,周杰倫更在意粉絲喜不喜歡。概念性專輯這種噱頭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更討好專業的樂評人和個別小眾群體,但對大眾粉絲並不友好。因為形式上一旦統一了就註定會出現眾口難調的狀況,而且有些概念性專輯,比如林憶蓮的《蓋亞》,竇唯的《黑夢》,當然是毋庸置疑的經典,但聽起來其實挺累的。這就跟看阿巴斯,庫布里克的電影一樣,逼格當然很高了,但是說實話也確實不是啥大眾的作品。

不過也沒必要苛求周杰倫一定去做什麼概念專輯,畢竟他對華語樂壇的貢獻已經夠多了。

為什麼周杰倫的專輯往往沒有像林俊傑專輯的整體故事感?lsrrr2018-02-27 17:19:16

能出專輯就不錯了 你還要完整性!

為什麼周杰倫的專輯往往沒有像林俊傑專輯的整體故事感?

為什麼周杰倫的專輯往往沒有像林俊傑專輯的整體故事感?

為什麼周杰倫的專輯往往沒有像林俊傑專輯的整體故事感?音樂暴君2018-02-28 10:34:09

【周杰倫專輯曲目編排的藝術】。

關於專輯曲目的編排,周杰倫做的,是華語流行樂亙古未有之大變動,大創造。以其代表專輯范特西為例,我第一次聽完范特西的時候,就被其“快慢結合”的樂曲編排藝術震動。聽完【忍者】,下一首是【開不了口】。而聽完【雙節棍】,下一首是?【安靜】!這個安排是何等天才?聽【雙節棍】的時候,它如此暴躁,我的耳膜都要被震破,語速又如此快速,我眼睛快跟不上歌詞本,我要歇一歇!喧囂過後,是短暫的寂靜,接著響起鋼琴,一首【安靜】,真的讓全世界都安靜了。。。無獨有偶,周董一直習慣於這樣的編排,刺激聽眾耳膜:同一張專輯裡,前面提到的【忍者】後接上【開不了口】,也是類似安排。所以說,這種快與慢的結合,暴躁與寧靜的反差,這種專輯編排是華語音樂從未有過的天才創造!那是2001年。。當然,在周杰倫之前的華人音樂,也根本談不上有多快,所以這種創造的殊榮被周董獨享。。

周杰倫在專輯曲目編排上,就是如此與眾不同。還是以范特西為例。范特西,fantasy,徹底奠定周杰倫樂壇地位的專輯,被譽為天馬行空。其編排的特點,除了暴躁與寧靜,快慢反差的藝術表現,還在於,歌曲之間的聯絡完全割裂,徹底碎片化,所以它天馬行空,它fantasy,其精髓恰恰是“沒有整體的故事感”,包括印象派(威廉古堡,其中人物並非正史,而是勾勒出來源於想象的輪廓),民族與文化(雙節棍),歷史元素(愛在西元前),民國情調(上海1943,臺灣人的民國情懷),異域風情(忍者,臺灣人的日本情懷)。可以看到,專輯沒有整體故事感,恰恰是周杰倫專輯的特點,是他的風格特色:天馬行空。而整體故事感反而會束縛他的靈感。

儘管周杰倫在整體編排上追求天馬行空,但單個曲目的選擇卻十分考究。我之前的一篇回帖。

雙節棍這首歌,出自周杰倫經典專輯范特西,這張專輯裡共有三首“快歌”:忍者,雙節棍,爸我回來了(華晨宇翻唱了其中兩首)。周杰倫選那三首作為快歌的用意,我們一一來看。第一快,忍者,范特西裡節奏最快的歌。在影視作品中,忍者往往意味著來無影去無蹤,歷史上也的確如此,他們要經歷專門的靈敏性訓練。

忍者的靈敏訓練:訓練從幼年開始,多進行靈敏素質專項訓練,如跳過插滿刀片的繩子,訓練後期做危險障礙跑,跑步途中佈滿許多危險的障礙物,身法稍有不靈或反映略有不敏,即受障礙物致傷。因此,忍術的靈敏要求十分嚴格。

周董選擇忍者作為最快的歌,不難理解,就是表現一種極速的忍者風格,整首歌就是(想象)了忍者的生活。

雙節棍,范特西第二快的歌,拿著雙節棍一觸即發的大戰,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首歌寫這麼快也是自然的。

第三快,爸我回來了,這首硬核說唱,非常硬,非常怒,快的意思是,一種對家暴的控訴,所以周董把他作為專輯裡第三快的歌。

周董只在恰當的時候唱快,該快時快,若無藝術上的必要,他反而唱的很慢。

周董的快歌出現之後,效仿者無數。某位歌手,在某年頒獎典禮,用一段很快的rap作獲獎感言,那其實非常尷尬,尷尬的不在於他唱的有多差,而是他快的毫無必要,他只是在表現:我能唱的很快,我能唱快速rap,以此為榮。

為快而快是很尷尬的。。。而周董壓根不需要證明自己有多快,只在需要時快。如果快算一種技巧,那麼周董會隱藏技巧,這就是大師。

那麼,作為一張流行專輯,有沒有必要在曲目編排上做到有整體故事感?我的看法是,多數時候,這樣做是本末倒置的。為了追求特定的整體感,而被迫寫一些特定主題,這更像命題作文,像應試,而非藝術。這種特定命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樂人的靈感。

所以說,為何周杰倫不追求整體故事感?因為他開的起蝙蝠戰車,自然不會對朗逸或捷達感興趣。

為什麼周杰倫的專輯往往沒有像林俊傑專輯的整體故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