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在感性與知性之間設立想象力,是否會導致“無窮後退”?DR.YAO2019-08-06 18:13:30

什麼叫”柏拉圖理念論“的無窮倒退?

意思是在一種能力之外再設立另外一種能力麼?

想象力的設立時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感性雜多無法思考,而知性需要材料,這個時候必須需要一箇中介,也就是想象力。

知性只能進行範疇連結,而這個範疇連結是完全主動的,而感性雜多是完全被動的,這個時候需要想象力在中間進行影象連結,連結後的產物再進行範疇連結。

康德在感性與知性之間設立想象力,是否會導致“無窮後退”?口袋2019-08-27 04:54:25

首先你要知道這個“先驗想象力”,就連康德自己都沒講清楚,《純粹理性批判·圖式法》開頭就強調沒有任何方式能讓我們弄清楚想象力是如何起作用的,康德對“先驗想象力”的闡述僅限於給出範疇的時空圖式,提出它們是聯結感性與知性的。

《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裡面,“先驗想象力”還在“先驗演繹”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到了第二版,直接“貶職了‘先驗想象力’”,稱它是隸屬於知性的功能。

海德格爾在《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中就認為康德在自己的發現面前退縮了,“先驗想象力”的本質就是《存在與時間》中揭示的“時間性”;而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裡面,從一開始就強調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是一個完整統一的現象,而後指出這一完整統一的現象分成三個環節,再後來才指出這三個環節對應於“時間性”的“將來”“已在”“當下”三個方面,而這三個方面是渾然一體的,如此便沒有“先分成幾個方面,再給出聯結幾個方面的環節”的情況,你問的問題在《存在與時間》那裡就不存在了。

康德在感性與知性之間設立想象力,是否會導致“無窮後退”?林先生2020-08-07 19:50:47

讓我們設想,想象力的提出是為了調和知性和感性之間的質(也就是規定性)上的區別。然後試圖用想象力作為中介。但是如果想象力自己也是有規定性,那麼想象力在作用於感性的時候,就需要一箇中介來解釋。那麼中介與感性作用的時候,又需要中介。如此一來就陷入了無限倒退的格局。

於是,這裡的麻煩便在於與此,換言之如果想象力能夠實現他的活動,就必須假定什麼?必需假定想象力自身是沒有規定性。但是如此一來就出現麻煩,一個沒有規定性的東西是什麼東西?並且感性、知性都有形式,而想象力卻沒有形式。如此就形成了如下的問題

其一、想象力是什麼東西?

其二、想象力沒有規定性,是不是比知性和感性更加深層?

其三、想象力既然沒有規定性,他又如何能夠構造有規定性的物件的?或者說無規定性的想象力,是如何能夠和有規定性的知性和感性融洽的?

其四、如果想象力沒有規定性,那麼知識就沒有確定性,或者說根本無從談起知識的建立,這對於整個純粹理性批判是致命性的

我們不妨把想象力本體化,他就是老子所說的道。老子說道,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無時無刻不在發揮作用。也可以理解為西方哲學中的“存在”(海德格爾意義上的存在,而不是有規定性的在者)、

康德在感性與知性之間設立想象力,是否會導致“無窮後退”?如歌2020-08-07 21:45:54

沒錯 如果陷在康德的認識論框架中, 把想象力仍舊當成一種“認識”,知性和感性的就沒法融合。

從康德到謝林到費希特到黑格爾,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

問題的關鍵是超出“認識”,進入行動。

想象力是實踐,是創造,是改變,是行動,是生存。

然而黑格爾侷限於西方哲學傳統,認為想象力是理性,絕對理性,這就錯了。

想象力的本質是“美了”的能力。 也就是,想象力就是美了的實踐,美了的創造,美了的改變,美了的行動,美了的生存。

只有在“美了”的能力中,感性和知性才能融合。

這就來到了中國哲學的境界。

康德在感性與知性之間設立想象力,是否會導致“無窮後退”?匿名使用者2021-09-05 12:05:37

康德沒有說清楚想象力是什麼,但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客觀演繹中指出,想象力是知性範疇的一種能力(超越論想象力),它的中介是「先驗圖型」(Schema),即先天直觀形式中的「時間」。後來海德格爾在《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中重新詮釋了超越論想象力,把它放到了存在論的地位上,感性與知性都以超越論想象力為基礎,以此揭示了此在的存在論,這也是他在《存在與時間》裡要做的工作。

關於先驗演繹的梳理,看我去年的回答:

為什麼康德要提出先驗的想象力,先驗的想象力如何能說清楚,它到底為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