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行深2017-04-13 07:07:35

感謝題主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為了表達我的謝意,我會聊的囉嗦一些。

畫史裡有段非常有名的對話:

趙文敏問畫道於錢選,何以稱士氣?

錢曰:‘隸體耳。畫史能辨之,即可無翼而飛,不爾便落邪道,愈工愈遠;然又有關捩,要得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

《容臺集》

更早的史料說的是“隸家”而非“隸體”,有人認為“隸”同“戾”,戾家就是外行的意思,也就是說不是職業畫師所畫的就是士夫畫。到了董其昌這裡改為“隸體”,即隸書。他在《畫禪室隨筆》裡也解釋過:

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不爾,縱儼然及格,已落畫師魔界,不復可救藥矣。

我更喜歡“隸體”的說法,但解讀上與董翁略有不同。

隸書的特點,一方面是同大小篆一樣有“古意”,另一方面它沒有鐘鼎、獵碣的生拙,小篆的嚴謹,而多了一些天真靈巧。可以說隸書的古意天真、沖淡平和,同錢趙二人“尚古”的審美以及元人“逸格”的品評標準正相契合。

所以我們看錢選和趙孟頫的畫,沒有險惡陡峭的高山、沒有濃豔妖嬈的花禽、沒有齜牙咧嘴的人物,有的就只是“古意天真,沖淡平和”而已。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這裡拿錢趙二人舉例子,無非是想說明中國傳統的審美非常注重意境的表達,而這種不可言說的意境恰恰不能用語言去表述,一旦言說便落言筌,所以要“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人生際遇的五味雜陳,怎能一語道盡呢。

舉個例子,馬遠《踏歌圖》裡的人物就非常生動傳神,我們一看就知道:哦,很歡脫很得瑟的樣子,除此之外別無他感。把畫面轉換成文字就四個字:“我很開心”。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我們換一張錢選《羲之觀鵝圖》裡的人物: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我看不出畫中人是什麼表情,但如果我是羲之,如果我在觀鵝,我會是什麼感受,這就是意,也是觀者同繪畫的一種感應。就像我們老是談到蒙娜麗莎那“神秘的微笑”一樣,如果蒙娜麗莎咧著大嘴,露出一溜兒閃亮的小白牙……我不說了,自個兒腦補吧。

有的繪畫能讓觀者內心澎湃激盪,有的則是慢慢撫慰觀者的心境。後者恰恰是中國繪畫所擅長的部分。蘇東坡有言“人間有味是清歡”,悲痛也好歡喜也罷,只是一時的情緒,如同水中的波瀾,而“無味之味”,才是悠悠人生之中足以細細品味的“至味”啊。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沙耶的果凍2017-04-14 03:01:25

其實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展開了可以講很多,而且也確實是近期近現代書畫研究的一個新視角。

這個問題觸及到了幾個關鍵的點:

1。 繪畫材料

2。 觀眾和觀看方式

3。 繪畫的目的

材料主要指墨彩和絹紙,和油畫不同,中國流行的繪畫材料不可能畫錯了一筆再去添改,結果就是在一些動作上有那麼一絲定式,這是因為你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出某種動作就不是以完美模仿實際情況,而是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符號化動作來表現。(其實在油畫出現之前歐洲很多宗教題材聖象畫也有這個問題)

觀眾和觀看方式,顧名思義就是畫是給誰看得。很多人會很直觀的把一幅手卷和同期油畫比,要考慮到卷軸畫這種形式很少是以長期“展示”為目的的,而長期以來基本都是王公貴族能接觸得到這一種形式,到了宋元明清,又是文人佔據藝術話語權的時候,賞畫的形式基本被限制在了三四人展開一卷手卷看的情景,和歐洲宮殿裡動輒幾米的大畫比,這裡很多視覺衝擊感強的表現手段(顏色,肢體的動感)就變得不太重要了。

繪畫目的這一點其實和第二點相關聯,首先文人畫的出現在繪畫理論上就沒有要求畫得像和畫的有衝擊力,那麼就又回到了對意境的構建,表達趨於含蓄。還有就是被歸類為作“中國畫”的藝術形式幾乎從來沒有過以公共展示為目的,表現力是差,包括現在評價海派繪畫都會提到色彩鮮豔是順應了民間需求,另外還有藝術家在當時中國畫開始20世紀初出現在繪畫展覽上的時候,就有當時的評論家和藝術家對這一情況進行過討論。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太大,所以這個問題不細化的話沒有答案。比如我這裡說的這些就完全忽略了佛教藝術,而佛教藝術很多時候需要表現力,也有公共展示功能,它自然會變得有。這裡的表現力我也單純是抽象為了“是否非常直觀的表達了畫面企圖表達的內容”,與之對應的就是文藝復興開始的歐洲油畫對真是情景的內容表達,但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都是多種表現形式並存的,很難用一個理論就能簡單理清。還有,國畫是否等於中國畫是否等於水墨畫或者說文人畫,這些也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畢竟國畫這個概念也是民國初才形成,而當時的思考很單純基於中國和非中國的二元表達,裡頭挾裹的價值觀念也很複雜。

回答匆忙沒時間細找文獻來源,等過幾天閒下來再補吧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知乎使用者2017-04-14 06:03:54

這幅畫表現力已經很強了,這不是很明顯在掐指算數麼…你可能對掐指一算的姿勢不太熟悉?我相信當時的人看懂這幅畫應該是沒有任何困難的。

你所說的表現力,意思是“一看就知道畫的什麼”,並且把這個因素和審美聯絡了起來。其實這是一個認知的問題吧?這個貨郎圖,就算有現代人穿越過去,拍一張相片回來,也不見得能看出來他是在掐指算數的,沒有這個生活經驗,就看不太來了。就像西方的聖像畫,畫的再像,你不懂聖經,也不知道是什麼故事啊。再者,貨郎圖是一個經常出現的主題,有套路的,當然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並且你這個說法有點上綱上線了,國畫這類別也太大了,這一幅畫怎麼就能代表國畫呢。國畫從古到今那麼多風格,時代,主題,很龐雜的。且不說這幅畫表現力很強了,無論如何,從一幅畫上升到國畫這樣的大概念,還是太隨意了哈。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傾杯一笑2017-04-18 16:39:07

看了一些回答,看的我都不敢答了,評論區裡戾氣太重。人家不是學繪畫的,過來請教個知識,怎麼就沒有好好回答的那?他一定是代表了一部分普通人的看法的,知乎精英們就不能本著普及美術知識的心態,平和一點嗎?

我也很忙哈,怕說不細,下定論很簡單,找支撐不容易,一旦寫的不詳細就容易捱罵。

中國畫優秀不優秀,前提是肯定的,有沒有表現力上的缺陷,有!!要不徐悲鴻沒必要在中國將西方繪畫的寫實基本功引入國畫教育。缺陷在哪兒,很無疑的就是寫實這一塊兒,優點在哪兒?中國畫的優勢在於氣韻生動,宗白華先生講:中國畫的主題就是氣韻生動,就是生命的節奏或節奏的生命。

中國畫追求:追光攝影之筆的目的,在於寫通天盡人之懷。也就是說中國的繪畫不單純是為了繪畫,要透過繪畫參禪悟道,窮天人之理。這就要求繪畫表現形式的自主性不能過於拘泥於物件,為什麼?太似則無我,太像物件了就沒有我的思想在裡面了。於是中國畫為了表達“有我”這一主題,從人物畫的重心逐漸往山水畫過度,因為山水在畫面中表達的自由度可以更大,比人物寫生更能表現藝術精神(徐復觀語)所以,可以看出中國畫的最好的成就不是人物而是山水。而且不講求畫面寫實,這就是寫意山水的猶來。

即使是人物畫也講究表達畫面氛圍,和人物品格而重點不在像不像,如顧凱之的傳神寫照,更多的是傳神采,神情,風神的神。如古人形容高人雅士的面貌:蕭蕭如松下風,濯濯如春月柳。這種人物品藻的審美滲透到繪畫裡就是強調被畫物件的高雅形象,這就難免有概念性的套路,如魏晉時期流行秀骨清像,畫面的人都瘦,到了唐朝流行丰韻美,人物又都是大臉。就是說有拿標準審美套個體個性的嫌疑。

在這種畫面審美的追求下,中國人物畫畫人物的成就往往不如畫神鬼,因為神鬼題材更容納想象力的拓展,所以敦煌莫高窟的成就才那麼高。吳道子等畫家的大名也一部分源於畫佛像神鬼。

總得來說中國畫也有寫實的分支,兵馬俑其實就很寫實,曾鯨的寫實肖像也很棒,但都不是中國繪畫發展的主流,所以在寫實表現力上我們確實不如西畫。

因為中國畫求空,畫面空靈生動,能承載更多道的哲思

而西洋畫求實,畫面寫真詳盡,是因為理性精神的信仰。

西方繪畫之長是東方繪畫之短,東方繪畫之長正是西洋繪畫之短,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合東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林鳳眠),先賢畫者的訓導你們都忘了嗎?一味自高自大,唯我獨尊,老子最完美,就是中國百年落後的緣故啊。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Mamungkukumpura2018-10-19 19:58:22

u看一個圖例,比如有人這樣畫了一水池。這TM誰畫的啊,這玩意也太可笑了,怎麼能這樣呢,不懂透視,簡直兒童畫啊!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不要蔑視,坐端正了,這很嚴肅!貢布里希在他的《藝術故事》也談到過這個埃及壁畫,儘管他的論述我不盡贊同,但他能夠嘗試變換繪畫的審視角度來看待,是令人讚許和欽佩的。這裡涉及對“真實”的理解和繪畫意圖的問題!

比如某寫實風景畫中,出現了一條伸向遠方的路或者鐵路,所謂科學的透視表現出的是一頭大,一頭小,直至遠處地平線上消失,但實際的鐵路是什麼樣?難道不是千里萬里寬窄如一嗎?那請問到底誰對?其實都沒錯,一個是靜態視窗的結果,一個是動態體驗的結果!感知真實的切入點不同而已,當然從接近本質的程度來說,後者似乎更靠近。上圖的水池就是不受視覺角度制約,物象形狀的較為恆定真實狀態!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其實,所有繪畫都是變形的!所謂科學的透視實際也是變形,比如像上述中用鐵路的例子抬槓。

繪畫的畫幅是平面的,但人所觀察和感知的世界,單就物質層面來說也不是平面的,更不是靜態的,更何況還有無形無體的精神。你怎麼能在平面的畫幅裡表現這些?這就必然得對繪畫所借用的基本語素(形、色)進行組織改造,使形色的組合方式如一系列路標的組合一樣,導示出一個觀感線索,通向表達目的。這個關係就是傳統中的“言”和“意”的關係。所以繪畫的真實不是繪畫本身,任何繪畫都是變形的,任何繪畫都是假象,而真相卻在畫外!畫就是“以手指月”的“手”,真實則在那“月”。而對“真實”的切入角度不同,則會影響目標的設定,決定形色語素的組織方式。畫家就是“玩障眼法的造假高手”,對道具媒介(形、色、物像)選擇性的“顯隱”“組合”,可以把你誘導到“溝裡翻車”而不自知!

嗨!這敲字也太累了,算了,還是看個圖吧,草草收尾了事!

以下《千里江山圖》區域性,剛從百度偷的,畫素差的遠,湊活看吧,畢竟沒花錢!但建議最好看一下原寸高仿,或幾塊錢買個2GB的高畫質圖,細細地看,看跪了不負責!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如果上全圖,大概是這樣,除了覺得長,也看不出什麼特別,那是因為看不到細節。整體全貌和精妙細節的渾然氣象只能看原作,可是原作不是誰都能看到。其實看原寸高畫質高仿圖也可也意,再不濟就只能象目前這樣,看一細節模糊的全圖,大概領略一下總體氣象,然後找清晰區域性,想象一下精妙與宏闊的結合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國畫在表現力上是否有所缺陷?

好了,圖也看了,該收尾了。如果你覺得《千里江山圖》是平面裝飾而不立體,沒有透視缺乏空間,沒法像類似如照片的寫實一樣和你眼睛直接對應。那我建議你先回想一下自己旅遊山川風景的過程,然後把圖裡溪橋路徑的來龍去脈稍稍關注一下,把山的疊壓脈絡略略留意一下,再把裡面沒畫的或大或小的空白也微微上心一下。然後我再提示你幾個詞,比如:重巒疊嶂、山重水複、空谷幽澗,煙波浩渺,疆野廣闊,思飛天地,神遊六合,……,然後你看它有沒有空間,看它空間深不深,大不大,真實不真實?再想想風景畫和照片能否充分出現我所列舉的提示詞的空間和感覺。

題主問題中說的中國畫這些缺陷,主要是並未嘗試瞭解一下他的審美與造型的切入點與意圖,並且以自己知識和認知經驗來衡量的。

這個道理,專門拿畫來說,尤其是人物畫比較費勁有時還不免晦澀,舉個其他例子可能會更通俗易懂,比如,你什麼時候見過有人非得拿尺子測量一下李白“危樓高百尺”、“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資料嚴謹不嚴謹,並且以此來論證李白不懂測量,不懂科學,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