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做人的率真

“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像你們這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群結合,永沒有像你們這樣的徹底地真實和純潔。”

民國藝術大師

豐子愷

愛孩子這件事,和他的漫畫、散文一樣名播遠揚。

他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不斷觀察、自省、反思,將濃濃愛意付之於“不要臉”風格的漫畫與平實文字。

與其說大師愛孩子,毋寧說愛孩子身上那些可貴品質:率真、純潔、自然、熱情、爛漫、可愛、表裡如一、精力充沛。

試問,當我們長大,在生存壓力的脅迫下,在社會文明的浸染下,一路走來,以上這些,還能保留多少?

有一次,弄堂裡來了一個挑擔商販,賣的是小雞。孩子們被吆喝聲吸引,成群向門口飛奔過去。

豐子愷本身並不喜歡養雞,怕麻煩,但因為孩子喜歡,他便考慮買幾隻。

孩子們不停地對小雞說著“好來!好來!”商販仗著這份熱情與執著,有了坐地要價的意思,堅決不願便宜一些。豐子愷認為不值那個價,最終也就沒買。

他一邊拉著沒有得到小雞而哭泣的孩子回去,一邊教導他們,下次再來買時,千萬不要說“好來!好來!”,如果那樣,商販肯定不讓價,而應當……

後面那句話——“看見好的嘴上不可說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說要”,他實在說不出口。

相信每一對父母,或者說每一個人,都曾遇到類似乖覺的處事方式。“頭腦簡單”向來是一句批評語,“聰明伶俐”才算值得推崇的品質。

爾虞我詐、口是心非、欲擒故縱、圓滑世故,是大人們的拿手好戲。

在這世道,好人固然可貴,真人更加稀有。

菜根譚

》中有言: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世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練達與曲謹,含有虛假成分;

樸魯

與疏狂,因為不在意而自然。

意識到這種差別,豐子愷藉助文字,告訴孩子: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二、關於教育的童心

“教養孩子的方法很簡便,教養孩子,只要教他永遠做孩子,即永遠不使失卻其孩子之心。”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豐子愷不但喜愛自家的孩子,也喜愛天下所有孩子。因此常常為兒童教育懸心。

1932年,豐子愷返回老家桐鄉石門灣,新建

緣緣堂

,修葺老房子。

他在院子裡安置滑梯、沙坑、蹺蹺板、

鞦韆架

、跳高架子這些供兒童玩耍、運動的設施。在那樣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這自然算稀罕。親朋好友的孩子都到家他來玩耍,把這裡當做公園。

這些,給孩童帶來無數歡樂時光,成為他們生命最溫暖、最爛漫的底色。

豐子愷:做人難在率真與閒情,教育貴在審美與童心

為了給家庭增添歡樂氣氛,身為

佛教

徒的豐子愷照樣會在聖誕節給孩子們準備禮物。等他們睡著,將禮物放到每個人枕邊,第二天早上就說,是聖誕老人派送的。

豐子愷對孩子的愛,在很大程度上是呵護他們童心不被世俗泯滅,希望他們永遠依據孩童那種純真、自然的天性看待世界和人生。這一點,可以從他漫畫和文章中可以看出。

明朝思想家李贄,專門寫過一篇關於童心可貴的文章。他在文章裡說: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

童心

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孩子之心,便是童心。

當一個人,能夠在山重水複柳暗花明之後,不管流年磨礪歷經滄桑,依然做到童心未泯,那麼,他內心映照出的世界始終柔美。就像陸游那句古詩:“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兒竹馬嬉。”

但,也是困難的。

三、關於父愛的“看見”

“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這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是在世間與我因緣最深的兒童,他們在我心中佔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豐子愷漫畫作品中很重要的描繪物件。在《

子愷漫畫全集

》中,專以孩子為素材開闢了一輯,叫《兒童相》。

豐子愷熱愛孩子,心被藝術和兒童佔據,所以他願意花費時間,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打鬧哭笑。

他以上帝那樣的視角,站在一旁,靜靜看著孩子嬉戲,欣賞他們的天真與爛漫、無知與有趣。

他畫女兒

阿寶

脫下自己的鞋子,給凳子的四隻腳穿上;畫兒子瞻瞻騎在葵扇做成的腳踏上;畫兒童之間的郎騎竹馬妾戴花;畫兩個小女孩手牽手,各自頭上頂著荷葉當涼帽。

豐子愷:做人難在率真與閒情,教育貴在審美與童心

他還畫兩孩童趴在窗臺,安靜觀看臺下鳥巢裡的雛兒嗷嗷待哺;畫孩子將竹竿穿過反扣的凳肚當作“抬轎”;畫孩童一個人專注地搭積木;畫孩子們蹺蹺板、放風箏、過家家、撲蝴蝶……

現實中,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太忙,生活太趕,眼睛無暇顧及孩子的喜怒哀樂,更別說看見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

真正的看見,是用心,而非肉眼。

關於教育,印度哲學家

克里希那穆提

說:

正確的教育,不能像製造機器似地大量生產。要研究每一個孩子,需要耐心、細心和智慧,要觀察孩子的興趣、能力、性情。瞭解他的困難,考慮到他所受的遺傳和父母的影響,而非僅僅把孩子歸於某種類別——這一切都需要機敏而富於彈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見所拘束。

孩子的創造力、生命力、表現欲,都在豐子愷的觀察之中。他看到三歲

阿韋

的音樂表現最深刻;五歲瞻瞻的詩只要旋律相伴,就流流露活躍的生命;軟軟和阿寶在散文與數學的表現上膚淺一些……

正是在這種看見式的、尊重個性的引導下,七個子女都非常出色,在詩詞、音樂、教育等文藝領域皆有成就。

四、關於孩子的“簡單”

“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時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

豐子愷表示自己想跟孩子做朋友。

大人經過世俗浸染,心靈蒙塵,而兒童的心是純淨的,眼是澄明的。

孩子往往“頭腦簡單”,不會像大人那樣在因果關係網的籠罩下思前顧後,或者講究邏輯思維,最終將原本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豐子愷:做人難在率真與閒情,教育貴在審美與童心

抗戰期間,豐子愷帶領大大小小一大家子四處逃難,歷經艱苦。

有一次,豐子愷想逗一逗四歲的兒子瞻瞻,問他喜歡什麼。當孩子回答“喜歡逃難,因為逃難是和爸爸媽媽姐姐妹妹們坐汽車、看輪船”時,感到既驚又喜。

當我讀到這一段,同樣有新奇和感動。

大人雖然經歷豐富、甚至知識淵博,同時也被文化矇蔽心眼。萬事萬物的本質,用心靈才能看見,肉眼只能看到表象。

“無知”的兒童卻能直視本質,天然有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靈氣。

張愛玲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小孩子不像大人這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子女和青年的特點,時時健忘,才使我們流過了兒童時代,便把兒童時代的心理忘得乾乾淨淨。”

事實何嘗不是如此呢?大人最大的特點便是自以為是,看不到、更不會承認孩子優於自己的地方。

有人說,當你陷於迷糊,無從選擇,可以問問孩子的意見。

五、關於生活的趣味

“趣味,在我是生活上一種重要的養料,其重要近乎於麵包。”

趣味,有時候表現出來是玩樂,自得其樂,也是藝術和審美,從中獲取愉悅。

緣緣堂就像豐子愷在現世中打造出來的一方世外桃源,秀美,寧靜。

關於緣緣堂的外形設計和傢俱配置,他始終以美觀作為標準,在建造過程中,哪怕稍有偏差,也會要求拆除重造。

豐子愷喜歡楊柳與燕子,曾將寓所命名為“小楊柳屋”,畫許多以楊柳、燕子為元素的作品。除此之外,他還摘取楊柳枝條,在紙上裱成風情各異的眉黛,然後根據想象,畫出五官。

豐子愷特別喜歡詞人蔣捷的“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拋。”鑑於這份喜愛,他特地在緣緣堂前院花壇裡栽種這兩種植物。

豐子愷:做人難在率真與閒情,教育貴在審美與童心

有一次,櫻桃樹枯萎而死,豐子愷從外面買了櫻桃回來,掛到樹上。等孩子們放學歸來,又將這些櫻桃“採摘”下來,請他們品嚐。

有一次,我路過一戶人家,那時正值盛夏,枝頭的香櫞還是墨綠色,不遠處,樹上的茶花開得卻是繁富飽滿。從時令上來說不合邏輯,待我走近細看,心裡恍然——樹是真樹,花卻是假花,足以以假亂真。

現在回想起來,也算是一份情趣。將茶花一朵朵妥帖安縛上去的那個人,如若讀到豐子愷的“假櫻桃”,或許也要會心一笑了。

穆罕穆德

有一句名言:誰有兩個麵包,賣掉一個吧,用來買

水仙花

,因為麵包是身體的糧食,水仙是精神的糧食。

無疑,豐子愷就屬於用麵包換水仙的人。

在講求實用主義的當下,有多少人願意放棄一部分物質,去追求內心的審美?

六、關於審美的閒情

“閒居,在生活上都說是不幸的,但是在情趣上我覺得是最快適的了。”

有趣的人,有時候會顯得無聊。

這裡的“無聊”,當然是從文明和競爭角度而言,如果從生命本質上看的話,那便是純粹的美好與自由。

豐子愷說,如果可以,他寧願閒居而受禁錮。

禁錮的是肉體,追求自由的是心靈。唯有內心自由,才會擁有閒情。只有擁有閒情,也才能在尋常的日子裡發現、創造各種美。

豐子愷:做人難在率真與閒情,教育貴在審美與童心

豐子愷喜歡把房間看做一幅畫,如此一來,佈置房間,也就相當於繪畫當中的置陳。大到整體佈局,小到每一個器具的擺放,都可以精心謀劃著,悠閒想象著,然後付之於行動。

也因此,書房雖然簡陋貧乏,但他仍然喜歡自取其樂,一個月要把其中傢俱搬來搬去好幾回。

這種小小的改動,又因為佈置之後妥帖,給他帶來愉悅和適宜。

除了房間佈置,豐子愷還在小物件上做文章。

他會把自鳴鐘從牆上取下來,先用油畫顏料將鐘面塗成天藍色,然後在上面畫上數根楊柳枝,接下來,用黑色的硬紙板剪出兩隻燕子,粘合於針尖上。

這還沒完,從審美角度出發,他觀察到,三點二十分、八點三十分這兩個時間段,畫面的構圖因為平衡而顯得最為妥帖……

放在今天來看,這些舉動是不是閒得慌?是不是挺無聊,也有趣?

藝術,是豐子愷看待萬物的角度;審美,是豐子愷生活的方式。

不管藝術還是審美,都需要一份閒情。

蘇軾說:江風水月本無常主,閒者乃是主人。

撰寫《蘇東坡傳》的

林語堂

也說:最適合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個熱誠的、悠閒的、無恐懼的人。

所謂閒情,應是心外無物。

我們總是在說,偷得浮生半日閒。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呢?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領略春之百花秋之月、夏之涼風冬之雪的美?

說到底,真、善、美,是豐子愷處世做人的道德準則,也是他教育子女的情感依託。

因為如此,才能做到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不寵無驚過一生。

本文作者十點讀書籤約作者

江徐

更多好文好書,歡迎關注

十點讀書-知乎

微信 微博

深夜十點,陪你讀書。倡導美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