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歌中 十二個人的簡介網友77fed7e 2019-09-17

《正氣歌》中十二個人的簡介如下:

1、太史:史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杼把國君殺了,齊國的太史在史冊中寫道“崔杼弒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殺了。太史的兩個弟弟繼續寫,都被殺,第三個弟弟仍這樣寫,崔杼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寫在史冊中。

2、在晉董狐筆:出自《左傳·宣公二年》載,春秋時,晉靈公被趙穿殺死,晉大夫趙盾沒有處置趙穿,太史董狐在史冊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孔子稱讚這樣寫是“良史”筆法。

3、張良椎:《史記·留侯傳》載,張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韓國的丞相,韓國被秦始皇滅掉後,他一心要替韓國報仇,找到一個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新鄉縣南)伏擊出巡的秦始皇,未擊中。後來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封留侯。

4、蘇武節:《漢書·李廣蘇建傳》載,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堅決拒絕,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邊牧羊。為了表示對祖國的忠誠,他一天到晚拿著從漢朝帶去的符節,牧羊十九年,始終賢貞不屈,後來終於回到漢朝。

5、嚴將軍:《三國志·蜀志·張飛傳》載,嚴顏在劉璋手下做將軍,鎮守巴郡,被張飛捉住,要他投降,他回答說:“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張飛見其威武不屈,把他釋放了。

6、嵇侍中:嵇紹,嵇康之子,晉惠帝時做侍中(官名)。《晉書·嵇紹傳》載,晉惠帝永興元年(304),皇室內亂,惠帝的侍衛都被打垮了,嵇紹用自己的身體遮住惠帝,被殺死,血濺到惠帝的衣服上。戰爭結束後,有人要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惠帝說:“此嵇侍中血,勿去!”

7、張睢陽:即唐朝的張巡。《舊唐書·張巡傳》載,安祿山叛亂,張巡固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每次上陣督戰,大聲呼喊,牙齒都咬碎了。城破被俘,拒不投降,敵將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

8、顏常山:即唐朝的顏杲卿,任常山太守。《新唐書·顏杲卿傳》載,安祿山叛亂時,他起兵討伐,後城破被俘,當面大罵安祿山,被鉤斷舌頭,仍不屈,被殺死。

9、遼東帽:東漢末年的管寧有高節,是在野的名士,避亂居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一再拒絕朝廷的徵召,他常戴一頂黑色帽子,安貧講學,名聞於世。

10、出師表:諸葛亮出師伐魏之前,上表給蜀漢後主劉禪,表明白己為統一事業奮鬥到底的決心。表文中有“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名言。

11、渡江楫:東晉愛國志士祖逖率兵北伐,渡長江時,敲著船槳發誓北定中原,後來終於收復黃河以南失地。

12、擊賊笏:唐德宗時,朱泚謀反,召段秀實議事,段秀實不肯同流合汙,以笏猛擊朱泚的頭,大罵:“狂賊,我恨不得把你斬成萬段,豈能跟你謀反?”

正氣歌中 十二個人的簡介

擴充套件資料:

1、《正氣歌》是南宋詩人文天祥在獄中寫的一首五言古詩。詩的開頭即點出浩然正氣存乎天地之間,至時窮之際,必然會顯示出來。隨後連用十二個典故,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凜然顯示出浩然正氣的力量。

接下來八句說明浩然正氣貫日月,立天地,為三綱之命,道義之根。最後聯絡到自己的命運,自己雖然兵敗被俘,處在極其惡劣的牢獄之中,但是由於自己一身正氣,各種邪氣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自己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命運。

全詩感情深沉、氣壯山河、直抒胸臆、毫無雕飾,充分體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文天祥於祥興元年(1278)10月因叛徒的出賣被元軍所俘。翌年10月被解至燕京。元朝統治者對他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許以高位,文天祥都誓死不屈,決心以身報國,絲毫不為所動,因而被囚三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慷慨就義。

這首詩是他死前一年在獄中所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正氣歌

正氣歌中 十二個人的簡介H曠 推薦於2017-10-17

在齊國有捨命記史的太史簡,在晉國有堅持正義的董狐筆。

在秦朝有為民除暴的張良椎,在漢朝有赤膽忠心的蘇武節。

它還表現為寧死不降的嚴將軍的頭,表現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

表現為張雎陽誓師殺敵而咬碎的齒,表現為顏常山仗義罵賊而被割的舌。

有時又表現為避亂遼東喜歡戴白帽的管寧,他那高潔的品格勝過了冰雪。

有時又表現為寫出《出師表》的諸葛亮,他那死而後已的忠心讓鬼神感泣。

有時表現為祖逖渡江北伐時的楫,激昂慷慨發誓要吞滅胡羯。

有時表現為段秀實痛擊奸人的笏,逆賊的頭顱頓時破裂。

2。《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齊崔杼弒其君莊公﹐“太史書曰:‘崔杼(zhu)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齊莊公貪戀大夫崔杼(zhu)之妻棠姜的美色,偷偷地與其私通,一來二往,就被崔杼發覺,但礙於莊公是自己的主子,崔杼一時無法動怒。然而,他無時不在尋找報復的機會。

齊鄰國莒國黎比公前來拜訪,莊公設宴招待。崔杼認為報殺莊公的時機到了,假稱生病不去赴宴,卻在家裡精心策劃一場捉姦弒君的計謀。而好色的莊公也認為這是與棠姜幽會的好機會,就早早地離開了宴席,只帶上幾個護衛人員,便急促地趕到崔杼家。他讓護衛呆在外屋,自己徑直地進入棠姜的臥房,見棠姜遲遲未出來,痴情的莊公竟吟頌起情歌來。正當棠姜翩翩而出、莊公激情澎湃時,崔杼一聲令下,眾殺手一擁而出,把莊公及其護衛斬盡殺絕。

齊國太史公如實記載了這件事,崔杼心怒,殺了太史。太史的二個弟弟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了。崔杼告訴太史第三個弟弟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你難道不怕死嗎?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莊公之死寫成得暴病而死來寫吧”,太史弟弟正色回答“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崔杼無話可說,只得放了他。太史弟弟走出來,正遇到南史公執簡而來,南史公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繼續實寫這事的。

3。趙盾登上相位後,想知道史官對這件事的評價,於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來,詢問他有關情況。董狐把大事記錄給趙盾讓他親自去看。趙盾看到上面寫著“秋七月,趙盾弒其君”,並且得知這件事在朝廷上已經做了公佈。趙盾質問董狐道:“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你們這些史官司怎麼讓我承擔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經逃亡而沒有走出國境,回來後又不懲辦兇手。這不是你的責任,又是誰的責任呢?”趙盾聽後嘆息說::“《詩經》上都說‘因為我懷戀君主,所以給自己帶來憂傷’。大概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吧!”

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董狐沒有錯,他是一位好史官,據法直書而不加隱諱;趙盾也沒有錯,他是一位賢明的大臣,為了法度而蒙受惡語,真是可惜啊!如果趙盾逃跑出了國境,就可以免除弒君之名了。

杜甫在《寫懷》一詩中提到董狐筆:“禍首燧人氏,厲階董狐筆。”

4。《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後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韓國的丞相,韓國被秦始皇滅掉後,他一心要替韓國報仇,找到一個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新鄉縣南)伏擊出巡的秦始皇,未擊中。後來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封留侯。後遂以“張良椎”指漢張良狙擊秦始皇的鐵椎。

5。《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列傳·蘇建·(子)蘇武〉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併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餘,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後,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常惠、徐聖、趙終根皆拜為中郎,賜帛各二百匹。其餘六人老歸家,賜錢人十萬,復終身。常惠後至右將軍,封列侯,自有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彊壯出,及還,鬚髮盡白。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因父親蘇建為國立功,而與兄弟們一起被任用為郎,蘇武後來逐漸升遷為栘中廄監。當時漢朝不斷討伐匈奴,雙方多次派使者暗察對方情況,匈奴先後扣留了郭吉、路充國等十多批漢使者。匈奴使者到來,漢朝也扣留以相抵償。天漢元年,且韃侯單于剛剛即位,害怕漢朝襲擊,於是說:“漢朝的皇帝是我的長輩。”把扣留的漢朝使者路充國等全部放還。漢武帝稱讚他明於大義,就派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帶著漢朝符節護送被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並贈送給單于許多財物,以報答他的好意。蘇武與副使漢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兼任使者屬吏的常惠等人招募士卒、斥候一百多人同去匈奴。到達匈奴後,陳設財物贈送給單丁。單丁更加傲慢,完全不像漢朝所期望的那樣。……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被流放到北海以後,匈奴不供給他糧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貯藏的草籽充飢。拄著漢朝節牧羊,時時刻刻把漢朝節帶在身邊,以致節上的旄都脫落了。過了五六年,單于的弟弟於軒王下海打獵,因蘇武會製做獵網和箭繳,校正弓弩,於軒王很喜歡他,送給他衣服和食物。又過了三年多,於軒王病了,就贈送蘇武牲畜、酒酪器皿和氈帳。於軒王死後,他的部眾也都走了。這年冬天,丁令人偷走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再一次陷入了困境。……蘇武在昭帝始元六年春天回到都城長安。昭帝命令他供奉牛、羊、豕到武帝陵墓,又授予他典屬國之職,官階為中二幹石,並賞賜二百萬錢,公田二頃,宅地一處。常惠、徐聖、趙終根均被授予中郎之職,每人得賞賜絹帛二百匹。其餘六人年老歸家,每人得賞賜十萬錢,免除終身徭役。常惠後來官至右將軍,封為列侯,在《漢書》中有他的傳記。蘇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時年富力強,等到返回時,已鬚髮全白了。

6。典出《三國志·蜀書·張飛傳》:“(張飛)至江州,破(劉)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嚴顏,四川人,蜀中名將。漢獻帝建安十六年,任巴郡太守。

劉備進去西川時,嚴顏在巴郡抵禦張飛的進攻,被張飛設計生擒。張飛大聲呵斥嚴顏:“大軍已至,為什麼不投降?”嚴顏回答:“你們無緣無故侵奪我江州,江州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的將軍!”這一番話令張飛大為敬佩,於是以禮相待。

但實際上,嚴顏並未如同演義所說的那樣被招降,而是被張飛軟禁,更未接受蜀所授官職,更有說法認為嚴顏在成都城破後自盡。這也是文天祥讚揚嚴顏的原因,當時並未出現《三國演義》,嚴顏也絕非言行不一。

後以“嚴將軍頭”作為堅強不屈﹑大義凜然精神之典實。

7。《晉書·忠義傳·嵇紹》:“(嵇)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值王師敗績於蕩陰,百官及侍衛莫不散潰,唯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衛,兵交御輦,飛箭雨集。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紹為嵇康之子,官至侍中。後因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血。

8。安祿山叛亂時,唐睢陽守張巡誓死守城,每戰大呼,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及城陷賊將尹子奇謂巡曰:“聞君每戰,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見《舊唐書·張巡傳》。後因以為忠義的典型。

9。顏常山: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顏常山本來是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叛亂後,顏因為力量不

夠,假裝投降,鎮守常山(今河北正定),後招募兵馬,攻佔井陘關,斷安祿山退路。安怒,派

史思明圍常山,顏杲卿被抓。安責問顏背叛他。顏說“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怎麼會跟一個牧

羊羯奴叛亂。”安大怒,命令割掉顏的舌頭,顏仍大罵不止,直至氣絕。顏忍斷舌之痛,堅貞不屈,

誓不降賊,慷慨赴義,節同堂弟真卿,堪比日月。

10。漢末天下大亂以後,管寧聽說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遼東。公孫度空出館舍等候他們。管寧拜見公孫度,只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之後,管寧隨即就居住在山谷中。當時渡海避難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寧卻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沒有遷徙的意思,後來的人漸漸都來跟從他,一月之間就形成了村落,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於是頗受人們愛戴。曹操任司空後徵召管寧,公孫度的兒子遼東太守公孫康截斷詔命,不對管寧宣佈。中原地區稍稍安定後,逃到遼東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寧安閒自在,就像要在遼東終老一樣。當時公孫康對外以朝廷的將軍太守為號,但在內確有稱王之心,想要謙遜的以禮授予管寧官職,讓他輔佐幫助自己,但最後還是不敢對他說,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管寧(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臨朐東南)人。與華歆、邴原並稱為“一龍”。漢末天下大亂時,與邴原及王烈等人至遼東避亂。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並引來大量同是逃避戰亂的人,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他的教導。直到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遼東太守公孫恭親自送別。此後曹魏幾代帝王數次徵召管寧,他都沒有應命。正始二年(241年),管寧逝世,享年八十四歲。著有《氏姓論》。

11。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12。。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漢族,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名將。西晉末年,率親朋黨友避亂於江淮。313年,以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身份進行北伐。祖逖所部紀律嚴明,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後因勢力強盛,受到朝廷的忌憚,並派戴淵相牽制。321年,祖逖因朝廷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死後,北伐功敗垂成。

13。。段秀實(719年-783年),字成公。隴州汧陽(今陝西千陽)人 。唐代中葉名將。幼讀經史,稍長習武,言辭謙恭,樸實穩重。歷任安西府別將、隴州大堆府果毅、綏德府折衝都尉。

安史之亂後,授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鎮北庭行軍涇原鄭潁節度使,封張掖郡王,總攬西北軍政,任內吐蕃不敢犯境,使百姓安居樂業。後加封檢校禮部尚書,不久因楊炎進讒貶司農卿,調回長安。

涇原兵變時,當庭勃然而起,以笏板擊朱泚,旋即被殺。被讚歎道:“自古歿身以衛社稷者,無有如秀實之賢”。

正氣歌中 十二個人的簡介春秋化雨 2014-11-22

1 在齊太史簡。詮曰:此節第一例也。春秋魯襄公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齊崔杼弒君光,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杼殺之;其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其次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太史兄弟以書崔杼弒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書,崔杼知正義之終不可磨滅,乃止不殺。齊國史氏有別居於南境曰南史氏者,聞太史迭為崔杼所殺,恐正義不伸,乃執簡(古代史編之單頁,削竹為之,大者曰策,小者曰簡,亦或渾言之)入齊都,欲繼言之,至都,則崔杼已止不殺,其弒君之罪,已得書矣,乃還南境。太史兄弟,以生死爭正義,固萬世史官之模範,而南史氏特犯危難,欲與同殉,亦開野史稗官之典型矣

2 在晉董狐筆。詮曰:此第二例也。春秋魯宣公之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晉靈公欲殺趙盾,盾奔齊,其從子趙穿乃攻靈公於桃園弒之,趙盾猶未出境,聞之而返,亦不討趙穿弒君之罪,太史董狐言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趙盾曰“非我也,穿也”董狐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非子弒君而何?”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董狐之直言,敢犯危難與齊太史無異;惟趙盾能任咎,不似崔杼之怙惡殘賊正義耳。

3 在秦張良椎。詮曰:此第三例也。秦始皇之十七年滅韓,後九年,六國皆滅,遂兼天下。又三年,而有韓遺臣張良與壯士以鐵椎行刺始皇於博浪沙中事,誤中副車,良與壯士皆遁,始皇大怒,大索十日不得。又八年,而始皇死,又一年,而豪傑並起,復立六國,又三年,而項羽滅秦,殺韓王成。良乃佐漢高以滅項羽,為漢開國勳臣,封留侯,蓋再為韓復仇矣。其以一弱書生,行刺威加一世之秦始皇,事為千古豔稱,乃匹夫報國仇之佳話,故特著之。

4 在漢蘇武節。詮曰:此第四例也。漢武帝時,遣蘇武使匈奴,匈奴欲武降,辱之,苦之,終不可得,乃使牧羊北海——今貝加爾湖——上。武持漢使者之節,凡十九年,節毛盡脫,至昭帝時始歸。初,衛律、李陵皆以臣降匈奴,匈奴使勸武降,武不為動,陵乃嘆曰:“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矣。”此事為使臣守節不逾之典型,故著之。

5 為嚴將軍頭。詮曰:此第五例也。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備兵入蜀,欲取劉璋而代之,璋將嚴顏曰:“蜀中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然顏卒為降將;其行與言,實不相應,惟此言可採。

6 為嵇侍中血。詮曰:此節六例也。晉惠帝時,八王稱兵爭攻,成都王穎之兵犯惠帝乘輿,殺侍中嵇紹於帝前,血濺帝衣,侍臣請滌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此為護主之危,以身殉職之例,故著之。

7 為張睢陽齒。詮曰:此第七例也。唐玄宗天寶年,安祿山、史思明,相繼反於河北,僭稱燕帝,陷兩京,唐室不絕如縷。其時,集平賊收京之勳者,有郭子儀、李光弼將帥,功未能成,以身殉國者,則以張巡、顏杲卿為最顯。此例舉張巡,下例舉顏杲卿,皆安史之亂中之討逆死節者也。

8 為顏常山舌。詮曰:此第八例也。安祿山反於燕薊,河北諸城望風而靡,常山太守顏杲卿與平原太守真卿起兵討賊,杲卿初為祿山所薦,至是伸大義討之,兵敗被執,不屈,賊割其舌,猶罵而死,此為忠於國家,不顧個人之例,故著之。真卿後亦為僭號楚帝之李希烈所殺,年八十矣。

9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詮曰:此第九例也。東漢末年,海內大亂,管寧避地遼東,以清操自勵,人皆化之,其衣冠為世則效,赤猶郭泰巾,見重於時也。寧少與華歆為友,後察歆急於榮利,遂割席分座,至是華歆果事曹操,助曹氏篡漢而寧始終高節,千古稱為完人,此貞潔不染汙世之例,國家元氣所寄也,故特著之。

。10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詮曰:此第十例也。漢室失馭,曹操據中原,挾漢帝,其子丕遂篡漢而號魏,孫策據江東,弟權繼之,遂建吳國。惟劉備以漢宗室保有蜀益,乃漢室之緒餘也。諸葛亮生當是時,知曹孫二氏皆不利於漢,故高蹈不仕,其兄瑾事權,而亮未嘗通名焉。及劉備躬往求賢,三顧而後出,知備為漢胄,事之無害於道義也。故諸葛亮出處之正,千古稱之。曹丕既篡漢,備乃即帝位,以續漢統,是為昭烈皇帝。昭烈將崩,託嗣君禪於亮,亮盡心輔弼,先平南蠻,使蜀無內憂;又東結好於吳,使蜀有與國;然後大舉伐魏,申“討賊”之義,其出師之《表》,十二段,忠讜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載下讀者,想見其為人,真謀國進諫之典型文字也

11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詮曰:此十一例也。晉有賈后八王之亂,淮漢以北,淪為匈奴、羯、鮮卑、氐、羌割據角逐之場,史家稱為“五胡之亂”。晉元帝偏安江左,竟不能恢復中原,而當時志士仁人,苦心戮力者:此則有劉琨崎嶇並陽之間,終以身殉;南則有祖逖進規河洛,亦齊志以沒,逖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事雖不成,而激昂慷慨之氣,流芳萬世,足以長華夏之聲威,殄寇賊之兇焰,此亦為振士氣,正人心之顯例,故著之。

12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詮曰:此第十二例也。唐自安史之亂後,降將悉為藩鎮,甚竊帝號者,李希烈與朱泚也。朱泚將稱帝,招段秀實計議其事,秀實方罷黜家居,泚意其必有憾於朝廷,從其僭亂也。而秀實忠貞無二,取笏擊泚,泚頭破血出,遂害秀實。此為惟正義是知,惟國自愛,不以顯晦異志之例,故著之。如此,忠貞高亮之風,奮乎在世,則從亂賣國者之醜跡,可以掃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