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一般不做筆記,很少體會寫讀書筆記是什麼樣的體驗。

無意中看到他人做

讀書筆記

,就是把書上的句子摘抄到自己的筆記本上,讓我困惑不解。這與我對讀書筆記的理解大相徑庭。讀書筆記理應用自己的語言,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重新表述一遍。這跟做翻譯更相似,而不是複製貼上,哪怕是更辛苦的抄寫式複製貼上。

我算不上多厲害的譯者,可需要我做翻譯時,必然會強迫自己理解英文原文,然後儘可能用中文表達原意。

侯世達

的《GEB》就是好的譯本,譯者將大量案例都換成了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例子,語言表述也很地道。

如果退而求其次,那我寧願譯者翻譯得足夠生硬,以便讓人在讀中文時能猜出英文,確保理解上的正確。最糟糕的譯者則是不懂裝懂的那種,哪怕語言再流暢,也不行。

既然翻譯講究的是理解,讀書也講究理解,那麼讀書和翻譯,算是近親。你讀一本《有機化學》,雖然書上的概念都是用中文表達的,但你也不一定能讀懂。等你真的讀懂了,那你或多或少就能將其翻譯成更淺白的語句。至少,給外行人寫化學科普文章,應該是沒問題了。

如果一定要寫讀書筆記,那最好不寫摘抄式讀書筆記,而是寫翻譯式讀書筆記。要將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而且,如果你能把作者的意思轉述給某個外行人聽,他還能聽懂,那就說明你理解得很不錯了。

其實,

翻譯式讀書筆記

最大的難點,在於不知道哪本書適合自己。有的書非常好,但是難度太高。就像是一篇特別好的英文文章,但是生詞太多,你也無法翻譯。有些書難度太低,你翻譯起來沒有任何挑戰,讀起來也沒有意思。

所以,適合你的書,不會太難,也不會太簡單。它們剛好位於你的學習區,你的最近發展區,而不是恐慌區或舒適區。

以上是從學習難度的

角度

講什麼書適合寫翻譯式讀書筆記,這個角度是很主觀的。某本書對你來說太難,對別人來說可能就很容易。接下來,我們要從重要性的角度,來看一本書的價值。

翻譯式讀書筆記的確不適合碎片化的學習,它需要我們花費大塊的時間,沉下心來,仔仔細細地思考。要知道,

工商社會

,時間寶貴。時間就是金錢,花時間做翻譯式讀書筆記,就相當於少賺了一筆錢。很多人為了顯得自己不那麼財迷,嘴上不會這麼說,但心裡是這麼想的,所以很少花大塊時間讀書。

為了迎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我們就需要把資源投入到刀尖上,花時間去讀那些最重要的書。不那麼重要的書,可以略讀,或者以後再讀。而且,一旦我們認識到了某本書的重要性,那自己讀書的動力就強很多了,願意花的時間也多很多了。哪怕是寫翻譯式讀書筆記這麼辛苦的任務,也顯得不那麼辛苦了。

問題來了,究竟什麼樣的書重要,什麼樣的書不重要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因人而異。不過,一般說來,蘊含科學知識的書會很重要,僅能帶來娛樂消遣作用的書,不太重要。其實,當你看到一本書時,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它對你的重要程度。假定這種感覺就叫“重要感”,當你被“重要感”驅使著讀書時,動力就會特別強。

不過,這個重要感也有可能出錯。有些時候,我們覺得某一本書非常重要,過了些時日,才發現是當時的自己腦子不清楚,誤以為那樣的書很重要。

總之,我確實沒有固定的演算法,告訴大傢什麼資訊重要,值得你花費巨大的功夫來做翻譯式讀書筆記,什麼資訊不重要,簡單瀏覽一下即可。而且,哪怕你在理智上知道什麼資訊重要之後,身體也不一定會跟上。心動不一定會行動,因為心動很輕鬆,行動則很累,而人類是個相當懶的物種。

不過,我往後會向大家不斷推薦許多令我產生了“重要感”的書,如果我們的偏好是相似的,那這些書也可能讓你產生“重要感”。認真想的核心書單,會在今年9月更新一次,從15本增加到25本。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

批判性思維

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訊號:Reas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