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是什麼,我一定會說是“愛”,但我也不得不承認,這美好的“愛”其實會傷人,有時候甚至比一般的情感傷得還要狠,因為你最親密的人往往也最瞭解你的軟肋和死穴,而你就算受到傷害也不捨得終結這段有愛的親密關係。

比如:

跟伴侶吵架的時候,她對你說:“你要是敢跟我分手,我就死給你看!”

父母對孩子說:“你不聽我們的話,你就是不孝!”

領導對你說:“你想要回去多陪陪家人也可以,但是這一次的升職提拔就比較困難了。”

可怕吧?只要不答應他們,你面臨的彷彿就是親密關係即將破裂的結局,遭受

情感勒索

的人總會體驗到一種極其強烈又莫名其妙的“挫敗感”和“無奈感”。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打著“愛”的旗號,利用雙方之間深厚的感情,企圖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就會變成一種非常可怕的行為,而且這種可怕的行為,離我們一點也不遠,幾乎每天都可能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在美國著名

心理治療師

兼暢銷書作家蘇珊·福沃德的書裡,把這種行為形象地稱為“情感勒索”,將情感作為威脅,勒索對方達到目的,進而控制對方。她最早提出了這個概念,並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情感勒索》。

你以為你被愛,其實你被勒索了

這本書是暢銷全球20年的心理學經典,非常犀利地剖析了這種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又非常注重實效地教給讀者一套擺脫情感勒索惡性迴圈的操作方法。

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腦子裡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很多日常生活的片段,然後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情感勒索啊!”

有時候自己是勒索者,有時候是被勒索者,這種行為常常是“自發的”,自己就像身陷濃霧之中,根本看不清根源,也不懂如何解決,有時候誤打誤撞解決了問題,但更多時候是進入到一種惡性迴圈裡。

讀完這本書後,我總算撥開了那層濃霧,搞清楚了情感勒索之所以會讓人痛苦的原因,是因為它破壞了一個人的“自我完整性”,傷害的是人的自尊,甚至引發

心理疾病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片籠罩成心理陰影的濃霧到底是什麼。

一、恐懼感

恐懼感是情感勒索者最容易利用的東西,因為一般來說,能對我們進行情感勒索的人,都是跟我們關係親密的人,比如好朋友、伴侶、父母、子女、領導等。他們太瞭解我們了,知道我們最擔心失去什麼,什麼時候會恐慌,也猜得到我們對什麼束手無策。

那些利用恐懼感進行勒索的一方特別喜歡這樣說話:“你要按照我說的去做,要不然我就會……”

你以為你被愛,其實你被勒索了

恐懼感是我們人類生而有之的一種東西,它來源於人類的嬰兒時期,因為嬰兒無法獨立生活,

原始人類

也必須群居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們天生害怕“孤獨”,害怕“失去”。所以,當你的愛人在言語或者行動上,讓你覺得他隨時都會離開你的話,你就會感到恐懼,害怕分手,害怕回到孤單一人的狀態,害怕失去擁有的一切。

就是因為人會有這樣一種恐懼感,所以一旦愛人以此要挾你控制你的時候,你往往都會服從,但服從之後,恐懼感並不會消失,而你在這段關係中會更加患得患失。

還有一種恐懼是對於憤怒的恐懼,這種恐懼來源於幼年時的記憶。比如父母經常爭吵甚至打架,或者父母某一方是個暴君,經常大吼大叫,這些經歷會形成我們心理上的一種“

條件反射

”,長大後變成對憤怒的恐懼。

比如,跟父親談話的時候,只要一看到父親突然沉默,

青筋突起

,自己就馬上認慫,什麼話都不敢再說下去。

對於憤怒的恐懼,會讓我們僅僅為了避免與親密的人發生爭端,就輕易地屈從對方的要求,但是問題沒有解決,矛盾不會消失,一次又一次的屈服只會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失衡,等到哪天爆發的時候,往往會造成關係的破裂。

二、責任感

責任感也是情感勒索

濃霧

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教育”,包括父母、學校、社會、報紙、新聞、電視等,慢慢形成自我的

價值體系

和做人原則。

比如,小李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不接受婚前性行為,也不接受離婚,這些做法就是由他的宗教信仰所培養出來的責任感。

當權利和義務平衡的時候,有責任感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的責任感太強的話,那你就會變成永遠犧牲付出的那一方,而對方就成為慾求不滿的索取者。

前兩年有一部挺火的電視劇《歡樂頌》,其中一個女主角樊勝美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她的父母重男輕女,明知兒子是個好吃懶做的混蛋,也覺得兒子比女兒好,女兒可以當作全家人的提款機和處理器,只要家裡出了困難,就找樊勝美解決。

樊勝美的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他是你哥哥呀,你怎麼能不管他?”

這句話就是利用了樊勝美內心認為自己應該回報家庭的責任感,而她的責任感越強大,所遭遇的情感勒索就越是沒完沒了。

利用責任感進行勒索的人最喜歡強調自己的付出和犧牲,用各種道德、傳統甚至宗教來綁架他人。他們經常這樣說:

經常這樣說:

你以為你被愛,其實你被勒索了

他們會消解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告訴你不管你願不願意、喜不喜歡,反正這就是你的責任,理所當然要做的,不做就是錯的。

但有意思的是,那些經常因為責任感被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又常常反過來變成新的情感勒索者。

比如,夫妻吵架,男的說:“每次都是我讓你,我從來沒說過半句埋怨,這麼多年了,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還不滿足?你這樣算什麼好妻子?”

這就是典型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但不管

主動權

怎麼轉換,只要權利和義務不平衡,就都是情感勒索,都是一方想要控制另一方,這樣的話,兩人的關係只會越來越差。

三、罪惡感

情感勒索濃霧的第三個組成部分是罪惡感。

罪惡感是十分普遍的存在,只要是個有良知的人,都一定感受過自己的罪惡感。只要我們違反了自我觀念中的“道德規則”,罪惡感就會冒出來,透過身體、情感、心理等各種部位的不舒服來懲罰我們。

比如,對於那些自我嚴格的人而言,撒個謊、逃個課、遲個到什麼的,都會產生罪惡感,會臉紅心跳,心生懊惱等。

正因為罪惡感會讓人不舒服,所以我們都在避免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從而避免罪惡感對自我的懲罰。但是有時候,人的罪惡感會太過於敏感,就很容易成為他人情感勒索我們的武器。

如果你是一個“罪惡感”機制特別敏感的人,你很容易會遇到以下情況:

你以為你被愛,其實你被勒索了

比如,你前幾天答應閨蜜今晚一起吃飯,但是今天忙了一天,你覺得有點累想回家休息,於是取消了一起吃飯的計劃。然後閨蜜因此很不高興,讓你覺得是因為自己放鴿子,才讓她那麼痛苦,最後你只好決定還是陪閨蜜一起吃飯,看到她心情好點了,你才沒那麼自責。

這就是典型的利用罪惡感進行的情感勒索。朋友利用你這種心理,表現出痛苦的樣子,讓你認為是你造成了他的痛苦,而不管這種痛苦到底是不是你造成的,你都願意對他負責,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感覺好受一點,不用被自己罪惡感折磨。

對方越是你在乎和看重的人,你就越容易攬鍋上身。這樣一來,情感勒索者會更懶得跟你解釋真正的原因,久而久之,你默默承受得越來越多,雙方的信任感就會越來越低,雙方關係也會慢慢變成名存實亡。

以上就是三種情感勒索的武器。當然了,在真正的情感勒索中,很少人會只單獨利用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中的一種,而常常都是兩種或三種共同使用的。

其中,罪惡感和責任感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因為罪惡感的滋生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盡到責任。比如小麗因為丈夫出軌想要離婚,可一想到孩子還那麼小就要失去爸爸,就覺得自己太自私了,責任感讓她感覺自己沒有履行照顧孩子的責任,而沒有履行照顧孩子的責任又讓她產生了自己“非常自私”的罪惡感。兩種感覺交織在一起,就很可能讓她繼續容忍丈夫的出軌行為。

情感勒索者只要一旦抓住你的把柄,就極少會主動停下來,他們會利用你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甚至拉攏官方權威和長輩親友的影響力,或者拿你去跟與他人進行比較,不斷進行情感勒索,從而達到控制你的目的。

想想那些你特別看重的人,是否做過以下幾種行為?其實這些都是情感勒索的表現。

你以為你被愛,其實你被勒索了

在你滿足他們的要求後,他們會消停一段時間,你們會度過一段“和平”與“甜蜜”時期,但不用多久,這種情感勒索又會捲土重來。

如果你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翻舊賬,讓你不得不再次屈服。只要你不懂得打破情感勒索的死迴圈,情感勒索就會成為你們的溝通方式,在不斷的退讓和屈服裡,一方控制了另一方,親密關係越來越不平衡,最後的下場只能是分崩離析。

所以,看清真相的意義就在於看清之後才懂得如何處理。瞭解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是怎麼一回事了,你才能避免落入情感勒索的圈套。

瞭解之後,不要害怕改變,去找到恐懼的根源,解除恐懼鍵,或者透過扮演情感勒索者的方式,讓對方瞭解你的感受;對自我的束縛不要太緊,解除責任鍵,定下一個付出的底線;分清楚觀點和事實,解除罪惡鍵,增強自我認知的自信心。

用這些方法,在親密關係中換一種方式,認真維繫你與對方的關係,不管是愛人之間的關係,還是親人、朋友或是工作關係,都是撥開情感勒索這層濃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