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出生到結婚以前的稱謂

古文常識——關於年齡的稱謂

1、度:指小兒初生之時。

2、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3、赤子、襁褓:泛指不滿週歲的初生嬰兒。《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

周晬

:指嬰兒週歲。

5、孩提:本指孩兒尚處襁褓發笑時。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老子》:“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提孩”。後泛指孩兒兩至三歲。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6、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開始學話的小孩。清袁枚《

祭妹文

》:“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7、垂髫、髫年、始齔、童齔、總角:泛指幼童時期。古代兒童尚未束髮時,短髮是自然下垂的,故稱之,也稱作“垂髮”。晉•陶淵明《

桃花源記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女孩7歲換牙稱“髫年”,男孩8歲換牙稱“齠年”,故有七八歲又有“始齔”“童齔”之稱。有時束髮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童年時期又稱“總角”。《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8、黃口:指十歲以下兒童。本指雛鳥發黃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籍制度常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兒童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9、幼學:十歲兒童。《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10、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11、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12、豆蔻年華:指十三歲的少女。唐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13、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4、碧玉年華、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歲。《通俗編》:“功成當在破瓜年”。《通俗編•婦女》:“破瓜年紀小腰身。”鄉俗常把女子破身認為是“破瓜”,這處認識其實是不正確的。古文人把“瓜”字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15、弱冠、初冠:古代指男子二十歲。古人男子二十歲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這時體猶未壯,故稱“弱”。後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16、

桃李年華

:指女子二十歲。可能出自陸游的詩:“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佔年華。”

17、花信年華:指女子二十四歲。“花信”,開花時期。代指女子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年輕美貌之時。宋•

範大成

《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18、紅顏:泛指少年或年輕人。唐•李白《

贈孟浩然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19、處子、處女:“處子”,指未出嫁的女子。義同“處女”。成語“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孫子•九地》:“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20、千金:對別人家女兒的敬稱,多指未婚者。來源說法不一,一種認為與

伍子胥

有關,說他“掘楚平王墓”報仇後,要報一女子恩情,但苦於不知道她家地址,於是投千金於她跳水之地。因而用“千金”指代女子。一種認為,出自元代曲作家張國賓的雜劇《

薛仁貴榮歸故里

》:“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

21、束髮:指男子十五。古代男子到十五歲束髮為髻。《

禮記

》:“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

22、及笄:指女子十五歲。笄,古代婦女束髮用的簪子。女子束髮貫之以笄,表示已經到成年。《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國語•鄭語》:“既笄而孕。”

23、成童:或八歲以上,或指十五歲以上。鄭玄:“成童,十五以上”。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第二十篇:“少有成童之目,九齡作《

梅花賦

》驚其師。”

24、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齡。“《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愛自待年金聲夙振”。《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

25、幼艾:泛指美貌的青年男女。《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26、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27、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28、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出處同上。

二、中年的稱謂

1、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徵《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2、而立之年:三十歲。《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舉。”

3、不惑之年:四十歲。出處同上。

4、知命之年:五十歲。出處同上。五十歲的人還常謙稱為是“未知之年”。

5、耳順之年:六十。出處同上。

6、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7、艾:五十歲

8、耆:六十歲。《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唐劉禹錫《

汝州謝上表

》:“伏蒙聖澤,救此天災,疲羸再蘇,幼艾同感。”

9、杖家之年:五十。

10、杖鄉之年:六十。

三、老年的稱謂

古文常識——關於年齡的稱謂

1、垂白:白髮下垂,形容老年。唐孫樵《與何易於》:“百姓入常賦,有垂老僂杖者,易於必召坐與食,問政得失。”

2、花甲:見前所述。

3、古稀:見前所述。

4、雙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5、下壽:六十歲。

6、中壽:八十歲。

7、上壽:一百歲。《莊子•盜蹠》:“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8、耋:七十、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

杜預

注:“七十曰耋。”《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壽登耄耋,富貴不可勝言。”

9、耄:八十、九十。《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10、期頤:百歲。《禮記·曲禮上》:“百歲曰期頤。”朱熹釋:“周匝之義,謂百年已周。頤,謂當養而已。”

11、

黃耇

:老年。《詩•小雅•南山有臺》:“不只君子,遐不黃耇。”朱熹注:“黃,老人發黃也。耇,老人面凍梨色,如浮垢也。”也作元老。

12、黃髮:指年老,也指老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3、皓首:白頭。指老年。漢

李陵

〈答蘇武書〉:“丁年奉使,皓首而歸。”丁年,成丁的年齡,即壯年。

14、臺背:《詩•大雅•偉芾》:“黃耇臺背。”《爾雅•釋詁》:“臺背、耇、老,壽也。”

15、杖國之年:七十。

16、杖朝之年:八十。《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四、其它有關年齡的稱謂

還有一些別稱,其稱謂來源已無可考證。如: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的美妙有趣之處,年齡的雅稱只是一方面,大家有空可以多瞭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