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小仙女,有沒有追最近火爆的宮鬥劇《延禧攻略》呢?

延禧攻略的收視火爆總算讓於正鹹魚翻身,劇情先不說,至少在服飾、道具、妝容方面讓人感覺誠意滿滿,沒有粗製濫造的廉價感。

借延禧攻略,一起聊聊花盆鞋和旗頭的故事

該劇服化道精美,崑曲、刺繡、打鐵花、緙絲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劇中有所展現,努力做到情節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情節。(人民日報評)

宮裡的女人為何穿花盆鞋?

清代滿洲婦女所穿之鞋與漢族不同。我國漢族婦女從唐代開始崇尚小腳,到五代出現摧殘婦女的纏足陋習;到宋代,纏足風氣盛行。明代宮女不纏足,只要一選入宮,就要解去裹足布,以便於在宮內行走服役。清代漢族婦女仍從舊習纏足。

借延禧攻略,一起聊聊花盆鞋和旗頭的故事

清代滿洲婦女最喜愛穿高底鞋。關於滿洲婦女的高底鞋,有幾種說法:

①工作需要

滿洲女子和男子一樣,經常上山勞作,像採蘑菇、撿樹子等等。而長白山氣候潮溼,會有露水打溼了女子的褲腳。為此,女子們便穿上了高高的木底鞋。

②防止蚊蟲叮咬

女孩子細皮嫩肉,擔心被樹叢和草叢中的蚊蟲叮咬,她們便有意識弄高鞋底,這樣,高底女鞋便應運而生了。

③為了渡過水塘

這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多羅甘珠的父王被人害死,他們的城池阿克頓城也被敵人奪走。多羅甘珠為了替父王報仇,便帶領著眾人前往阿克敦城。可是,阿克敦城周圍已經開鑿了護城河,裡面有很深的水塘。

怎麼辦呢?多羅甘珠思索了一陣,想出了辦法,每個人在兩條腿上各綁上一根木棍,像高蹺一樣,便順利渡過了護城河,殺死了敵人,奪回了阿克敦城。受到這個木腿的啟示,滿洲女子便發明了高底女鞋。

④為了遮醜

滿洲女子從來不裹腳。都是大腳。可是,入關以後,滿洲女子看到漢人女子都裹腳,講究三寸金蓮,認為腳大是很醜的事情。到清代中晚期,有些滿洲女子甚至學漢女裹小腳,朝廷多次警告,都無濟於事。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滿洲女子為了遮住腳大的缺點,便穿上高底鞋,大腳被褲腳遮住了,也就不知道腳有多大了。

借延禧攻略,一起聊聊花盆鞋和旗頭的故事

這些說法都有偏見。比如為了工作需要,即滿洲女子在入關前,受長白山潮溼氣候的影響,怕露水打溼了褲腳,便穿上了高底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穿這種高底鞋的婦女,一般為滿洲貴族女眷,或是一般婦女在閒居時才可穿用,因為下地勞作的婦女是無法穿用這種高底鞋的。既不下地勞作,何來露水打溼褲腳?而且,滿洲婦女的旗袍一般都很長,蓋過鞋面甚至鞋底。

這種高底鞋又稱為“旗鞋”、“馬蹄底鞋”。旗鞋又分為“花盆底鞋”、“元寶底鞋”兩種。花盆底鞋的鞋跟較高,一般為3 寸以上,就其形狀而言,是兩頭寬大,中間窄小,極具曲線美。鞋底的胎為木質,這是滿洲原來“削木為履”習俗的反映。木胎的外面,一般用細白布包裹起來,並在不著地的面用刺繡或穿珠加以裝飾。這種鞋由於跟較高,又是中間細,一般為青年女子所喜愛。但是,在清宮中,那些養尊處優而又上了年紀的后妃們也常穿用。慈禧晚年就穿用花盆底鞋,鞋上滿綴瑩潤的珍珠。

借延禧攻略,一起聊聊花盆鞋和旗頭的故事

另一種鞋為元寶底,是就鞋底的形狀而言的。這種鞋底也是木質,外罩白細布。這種鞋一般不作太多裝飾,但也不可一點不裝飾,因為鞋面或鞋底四周如果全是素而無花,則被視為兇鞋,不能穿出去。同時,裝飾多少,質料好壞,也是貧富的象徵。所以,元寶底鞋也要適當粉飾。這種鞋以其沉穩而受到中老年婦女的喜愛。

實際上,清宮中的女子們,平時不會總穿高底鞋,不管是花盆底還是元寶底,穿上去都不如布底鞋舒服。所以,她們更多的時候,尤其是非正式場合,還是穿普通布底鞋,只有在公開場合或需要穿用的時候,才會穿上高底鞋。

清宮女子髮飾——旗頭

現在開啟電視可以看到許多古裝電視劇,其中尤以清裝劇為主。大家或許都已經注意到了滿族女子的髮飾,但卻不太懂那個叫什麼,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相關知識:旗頭。

①旗頭是什麼?

旗頭,滿族婦女髮式的統稱。在清朝的時候,已婚的滿族婦女會將頭髮綰起來以區別未出閣的少女。現在看的好多古裝電視劇,好多的旗頭都被濫用。編劇、造型師什麼的也不知道用點心,一股腦的都給所有演員梳個旗頭。不考慮一下,滿清旗頭的始祖的感覺?

借延禧攻略,一起聊聊花盆鞋和旗頭的故事

旗頭,可分為“大拉翅”、“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答喇赤”等,別看這名字雖多,但是大多都是音譯詞,叫法不同而已。

旗頭呢,主要流行於晚清時期,那時候不論是在皇宮中還是在平民百姓家裡,都能看到旗頭的影子。換句話說,旗頭既然是在晚清的時候才出現,那麼,在清朝剛入關或者是清朝中期的時候,是根本就沒有旗頭這種說法的。

所以,現在看的那些清宮戲,大多都是沒有尊重史實的。看著人家是清朝的,就直接給人套個旗頭,這在那些研究歷史的學者或者是愛好歷史的人的眼裡簡直就是一個極大的笑話。

②旗頭是怎麼發展而來的?

借延禧攻略,一起聊聊花盆鞋和旗頭的故事

清初除大典禮時後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後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髮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后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借延禧攻略,一起聊聊花盆鞋和旗頭的故事

旗頭是由“二把頭”發展來的,為板狀冠型,呈現如牌樓般高聳挺立的風貌。在清朝晚期,旗頭通常配便服穿著,而便服(女便服儘管最為常見)一般是沒有確切的品級劃分的。在清末民初,極個別的情況也能看到旗頭配吉服了,但這應該是不合制度的。

扁方為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宮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長達一隻二寸。清代滿族婦女的扁方與漢代長簪有類似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物件不同罷了。

借延禧攻略,一起聊聊花盆鞋和旗頭的故事

清朝入關前,滿族婦女都是將頭髮盤在頭上,稱為“盤髻”。所有的頭髮束在頭頂盤成辮子,乾淨利落,符合滿族先人的生活方式——騎射遠行之類的。

滿族婦女的髮式比漢族婦女的髮式更加的顯得高大和誇張、豔麗奪目,使髮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最後就逐漸演變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髮式——旗頭。

借延禧攻略,一起聊聊花盆鞋和旗頭的故事

一般來說,清宮劇中出現的旗頭,大多是基於光緒末年至民國時期的旗頭髮展而來的。但是就旗頭本身而言,並沒有帶上任何的等級之分。或者可以說,身份尊貴一點的,可以在旗頭上多用一些華麗名貴的裝飾品罷了!

資料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