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8年6月,

張作霖

突然死去,這是誰也沒有料到的。之後,張學良在一幫元老重臣的支援下順利成了東北軍政最高領導人。

一個年輕人,沒有什麼過人的戰功,也沒有什麼過人的德行,突然掌握了軍政大權,成為三省的最高領導人,接下來該怎麼施政?尤其是該怎麼處理性格強勢、自命權威的

楊宇霆

與一干自命叔輩的元老,這是一個非常考驗人的問題,也是東北的第一號問題。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有不少年輕人都曾經處理過,很多人都折戟沉沙了,也有一些人取得了成功。

張學良面對楊宇霆:你到底想要我幹什麼

如何處理權臣,是二代們的普遍問題

簡而言之,處理這個難題通常有三種模式。

第一,劉承祐模式

五代時期後漢的皇帝

劉承佑

,18歲繼位,對輔政大臣楊邠、

史弘肇

、郭威、王章等人十分不滿,認為他們把自己架空了(實際是一種年輕人的錯覺),就與自己的心腹秘議,在楊邠、史弘肇、王章照例上朝的路上派出殺手將其斬殺,又發密詔暗殺在外地帶兵的郭威,結果被郭威搶先一步發動政變,最終劉承祐在混戰中被殺,郭威順利奪得了帝位。

在劉承祐之前,前秦的皇帝苻生繼位之後,殘暴不仁,將自己的輔政大臣全部殺死,自己獨斷專行,結果由於喪失人心,殘暴不仁,最終被宗室裡面的另外一個人奪取了帝位。

這是一種最痛快、最直截了當也是最激進的處理模式,它的風險正如劉承佑的這一次行動,被權臣篡權奪位,但如果成功了的話,自己將獨自掌握大權,建立一種新的政治格局。

採取這種策略,雖然痛快,但往往會造成內外震動。如果所殺的輔政大臣是一個非常有威望的大臣,是人望之所在,一旦被殺領導人往往會大失人心,造成這位輔政大臣所掌握的行政系統的崩潰,而要想重新建立這樣一套高效的行政系統往往會大費周折。這對帝國的行政機器的損害是不言而喻的,對帝王個人的威信損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而政權,靠的就是這些東西維持的。

所以若非萬不得已,千萬不要走到這一步。

那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呢?

當然有。

第二,周武王模式

如果你認定輔政大臣中的一位確實是一個德才兼備之人,那麼你就可以像周武王對待姜太公一樣來對待他,尊他為“師尚父”,娶她的女兒為妻,以他的外孫作為帝國的繼承人,全力依靠他來爭霸天下,在取得了天下之後還將重要的領地分封給他。

與全部殺掉

輔政大臣

恰恰相反,這是另外一種比較極端的處理方式,相當於在公司裡將股份分給了他很大一部分來換取對方的忠誠和才能的全部發揮。

這種處理方式非聖賢不能為也,在現實中可操作性比較小。

實際上還有一種比較好的操作模式,已經有人做出了示範,那就是——

漢明帝

劉莊。

第三,漢明帝模式

漢明帝劉莊在父親光武帝劉秀去世之後繼承皇位,延續父親休養生息的基本政治路線,但是統治風格和策略發生了重大變化。

光武帝劉秀採用“柔道”治國,聽起來似乎比較消極、“苟且”,但是大臣們誰也不敢過分放肆,因為光武帝畢竟是昆陽之戰的英雄和東漢開國皇帝,該有的威嚴還是有的。相比之下,劉莊就不一樣了。他在即位之前雖然頗為人稱道,但個人威望畢竟無法與父親相比。

漢明帝的作為十分經典。

他以開國元勳鄧禹為太傅,自己的同母弟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

光武朝

太尉趙熹保留原職,作為自己的三大決策助手,什麼事情都與他們商議,然後決策實行。而這三個人也是帝國三派政治勢力(功臣、宗室和官僚系統)的旗幟性人物。

在具體執政過程中,他總攬權柄,權不借下,提倡儒學,打擊豪強,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對官僚系統監察得非常嚴格,同時愛民如子,不斷施民以恩惠。在休養生息十幾年後,找到一個時機,對敵人進行致命一擊。

這種處理方式,既避免了政局的動盪,又打擊豪強,維護普通百姓的利益,使整個社會更加得和諧,在廣大國民的心目中深深刻上了大漢的光榮和自豪。

實際上這才是一種最好的處理方式,但它建立在帝王比較高的智力水平之上。

2

張學良年紀輕輕接掌東北,楊宇霆便成了一個必須要面對的政治問題,甚至比“東北易幟”還要嚴重。

楊宇霆的能力很強,這已經被過去的歷史所證實。奉軍的兵工廠系統、鐵路系統、部分行政系統、對日情報系統幾乎都由他統管。而且他的工作作風一貫就是“

專橫跋扈

”,現在沒有了張作霖、王永江、

郭松齡

等人存在,他就更加“不可一世”起來,蓄養門客,連張學良來主動示好,他都有點“敷衍”。

此時,他的處境歷史上不少人都曾經經歷過,在這種“困境”裡其實有多條路可走。

要麼去外地象徵性地任職,暫時避一避新領導人的鋒芒,讓其安心執政。歷史上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效果還不錯。

要麼去外國“考察”一圈,伺機而動,靜待局面的變化。這是當時很多政治人物的共同選擇,

汪精衛

、蔣介石都多次這樣做過,其效果相當不錯。

張學良面對楊宇霆:你到底想要我幹什麼

作為一個合格的民國軍閥,要學會下野

要麼隨順新領導人的思路,一起規劃、建設東北的新未來,態度和氣一點,把話說得能讓年輕人聽起來順口一點。但真要這麼做,他還是楊宇霆嗎?

……

但他既不退也不走,還逆著張學良的思路做事,在“東北易幟”這樣的大問題上與張學良唱反調,而且在張學良得到大多數人的同意後已經決定“易幟”之後依然不改自己的意見,還很任性地表達這種意見——拒絕出席“易幟”的典禮。

有明眼的朋友已經看出他的危險處境,勸他明哲保身,去黑龍江任職暫避風頭或是去關內遊歷,作為奉系的代表在各方勢力之間周旋。他拒絕了,理由是東北局勢十分危急,沒有他

楊麟閣

不行。

有人說他是過於自信,難道地球離開你就不轉了?東北沒有你就不姓張了?

張學良當時恐怕就有這樣的疑惑,但歷史已經給了他答案。

你可以說他不知進退,他確實也是不知進退,但說到底,他到底想要什麼?

仔細觀察這個人物,反覆揣摩其心境,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要的只是一種尊重,讓張學良給予他相當的尊重。

也就是說,他實際上想讓張學良採取第二種模式——對他至少如叔父一般尊重,像老帥一樣對他言聽計從。

他經常以周公輔成王的典故自勵,在外儼然以張學良的保護人身份自居,批評他不問政事,規勸他

戒毒

。但這卻是自尊心超強的張學良不願意給的。

想一想也很正常,我張學良連自己的父親都不太尊重,讓我尊重你?你憑啥?你也配?

張學良在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在激情的控制下采取了最痛快、最直截了當的一種策略,跟劉承祐殺死楊邠、史弘肇差不多,他埋伏衛士在

大帥府

老虎廳殺了楊、常二人。與劉承祐不同的是,他在殺死二人後對他們分別進行了撫卹,說自己完全是“不得已”的,令人啼笑皆非。

除了優撫楊的家屬,張學良還親自寫了一副輓聯:

詎同西蜀偏安,總為幼常揮痛淚;

悽絕東山零雨,終憐管叔誤流言。

上聯將殺楊比之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罪名則是阻撓國家統一;下聯引用周公誅管叔的典故,藉以說明這件事責任主要在於楊宇霆誤聽“流言”,表達自己殺楊的身不由己。也就是說,在張學良眼裡,楊宇霆不過就像馬謖、管叔一般,這可能是對楊的最大侮辱吧!

由於楊宇霆的才華,以及他在東北軍政系統中的特殊地位,楊宇霆之死所引發的東北政局的變動,很快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對奉軍系統甚至中國來說,這當然是一個悲劇。

注:

1。本文為“楊宇霆系列”第5篇,也是最後一篇,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之前寫的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