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方米的靜心》

作者:莎朗·莎茲伯格

聽這個名字你就知道,這是一本告訴我們,怎麼用最簡單的方式,在小小的一平方米的空間之內,就能夠給自己營造一個靜心的工作環境的這麼一本書。

只要你有一平方米的空間,你就可以開始你的靜心之旅。而且,靜心從來都不是超過一平方米之外的事情。

幸福。

比如說喝一杯茶,在會議間隙的時候,我們有很多人的習慣性的是開啟手機查微信,看手機收到什麼樣的訊息。這個時候你發現根本不是being的狀態。

去泡一杯茶,感受那個撕開茶葉袋的感覺,把它拿出來透過陽光看一看,泡在裡面,去體會一下這個杯子的溫度。

當你能夠把專注度放在這個感覺上的時候,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身心合一。周圍一切都沒有那麼重要,你和這杯茶相處了片刻。然後放在嘴裡喝,感受那個溫度。舌尖有點微燙,喝下去有什麼樣的感覺,有沒有回甘,對吧,氣息上有什麼變化,身上有沒有微微的發汗,這才是認真的去喝一杯茶。

一平方米的靜心就是一種輕量級的正念練習,然後讓我們成為一個快樂上班族。

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冥想導師,她在此書中一共提出了8招可以讓自己靜心的方法:

1。均衡

2。專注

3。慈悲

4。彈性

5。溝通與聯結

6。正直

7。意義

8。開放的覺察

你快樂嗎?

很多人把工作當做生活之惡,只是為了賺錢養家餬口。隨意網際網路時代的不斷加速,加班、996、甚至007,有點誇張了,這樣的工作制度更是把人壓的喘不過氣來。這種職場的壓力和焦慮滲透到我們每一個毛孔,人們好像呼吸不到新鮮空氣的病人,不堪沉重。

你一定也遇到如下幾種情況:

1.生活已經和工作混在一起,好像沒有下班這回事。

這時候需要的是-均衡

2. 在做A任務的時候老想著B事情或C事件或D朋友或E餐廳。

這時候需要的是-專注

3.其實非常討厭某些同事,甚至沒格調地暗暗憎恨他們,卻不得不與之為伍。

這時候需要的是-慈悲

4.沉浸在深重的沮喪中,經常感覺身心俱疲。

這時候需要的是-彈性

5.感覺所有人似乎都很遙遠,一切都是公事公辦。

這時候需要的是-溝通與聯結

6.經常不確定某些事情該不該做,搖擺於道德、法律、倫理、利益之間。

這時候需要的是-正直

7.對工作、對自我、對未來、對所面臨的困難充滿疑惑

這時候需要的是-意義

8. 覺得日復一日都一樣,太陽底下沒啥新鮮事,工作只是混口飯吃。

這時候需要的是-開放與覺察

人生的困擾往往來自我們的-貪嗔痴慢疑俱! 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徵得。

充滿正念的靜心冥想就是人對抗感性煩惱的最大利器!

正念並不能改變事情的本質,它透過改變人與事情的關係來抵消壓力對身體和情緒的負面效應。

A事情,B看法,C行為。我們改變不了A,反而給我們帶來困擾我們只能改變B,來轉化煩惱,抵達快樂!

《一平方米的靜心》

一、均衡

一種把你從你是誰和工作中抽離出來的能力!

研究證明:創造力和承諾是激發快樂的源泉

但現在都市的工作環境,沒有喘息時間,讓我們失去了創造性。陷入了持續沮喪這樣的負面情緒。

怎麼辦呢?

1.RAIN

旁觀負面情緒法

識別、接受、探究、非認同

Recognition、Acceptance、Investigation、Nonidentificaition

首先,識別它。“噢,它是嫉妒。它在敲我家的門了。”

然後,接受它。“來就來吧,不推它,越推它可能越來勁。”

接著,探究它。“為什麼會嫉妒呢?原來它是由片刻的憤怒、片刻的悲傷、片刻的無助和片刻的驚慌組成的。”

最後,表達對它的非認同。“你可以在我家坐一會兒,但我才是這裡的主人。我現在要放掉你了,請原諒……”

我們在批評自己時習慣一層層加碼,因為我們害怕羞愧,又因為羞愧產生憤怒。憤怒嘛,力量大,又最容易表現。Rain可以幫助我們一層一層的剝除這些附加反應,從識別、接受、探究、最後將它放回原點,啟用理性。

識別和接受,是不是很像正念呀,無處不在修行!

微靜心小竅門:小步子原理,每天做一點微習慣

比如幫人按一下電梯門啊;真誠的說一句謝謝啊;或者頭腦清明傾聽別人講的話~

2.設定優先順序,做好時間管理

時間是職場的最重要壓力來源之一

A.覺得時間不夠用

時間不夠只是一種和主觀感受密切相關的幻覺。

“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

怎麼做:運用正念,深入地覺察事實,就能夠打破幻覺,並終止壓力迴圈。

B.對於時間的迷失

因為我們忘了自己想要什麼

怎麼做:以正念覺知時間,貼一些“平”、“靜”、“慢”等文字提示

C.評定優先順序

維持平衡需要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往往是自己所追求的事情,我覺得在時間的分配上,是最重的!注意:對待時間一定要務實,要有原則。

8小時的時間不可能完成15個小時的工作量!不要一口氣衝這麼快,不現實。但要下日日不斷之功,時間要整塊的去應用!

恰如其分,不要過度,漠視自我需求,不可能創造快樂的職場。

3.你有權在工作上設定界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誠實面對自己的需求是很重要的事情。

誠實就是不被外界的標準所裹挾,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而行動。只要能在自我需求和選擇之間取得平衡,無論選擇加碼,還是減負,你都會感受到均衡。

遵從自己內心

4.為心靈打造一處靜謐之地

這就說到了正念,為什麼要正念呢?

因為我們對正在發生之事的察覺,會被偏見、積習、恐懼和想象所扭曲。

而正念可以讓我們進入好奇、開放、興致勃勃的狀態。

實驗表明,跟對照組相比,接受正念練習的員工,大腦中啟動正面感受相關部位的頻率大大提高。

創造一個正念的“場”!只要一平方米。

微靜心小竅門:聆聽周遭的聲音

當你坐在辦公桌前,或者身處工作場所的時候,請花些時間聆聽周遭的聲音,並且注意你對這些聲音的反應。

《一平方米的靜心》

二、專注

專注是指集中精神的能力。

為什麼要專注?

專注會增強我們沉浸和流動帶來的良好感受。

專注能幫我們施放內在不健康的焦慮。

1.是什麼讓我們不專注

A。懲罰式的對過去感到後悔——我當時不應該說出這些話。

B。對未來製造不必要的焦慮——我跟她結婚就一定不會幸福嗎?會經常吵架,然後離婚?

仁者無憂

其實這些不必要的焦慮你都可以寫下來,寫在紙上,然後過一段時間去看,真的沒有幾個是兌現的。沒有必要為了沒有發生的事,讓自己在現在焦慮。人要過好當下,珍惜現在的分分秒秒!

中庸之道

當然,專注並不是說我們永遠不要想未來或過去,它是指我們沒必要受制於焦慮的推測或自我毀滅式的後悔。

怎麼樣才能提高專注?

一心多用,並不會提高生產力

注意力並不是無止境的,大腦一次只能專注於一件事情。

如果你聽著音樂讀書,在某一瞬間,你要麼沒有聽到音樂,要麼沒有在看書。

人們之所以產生一心多用的謬誤,是因為注意力確實可以在各項任務之間迅速切換,可這樣做的結果是,每項工作需要的時間都變長了,效率整體下滑。研究顯示,同樣一件工作,如果在反覆轉移注意力的情景中完成,需要比平時多50%的時間,出錯率也會增加50%。

微靜心小竅門:感覺你的雙手

感覺脈搏的跳動,震動和壓力,你不必說出這些感覺的名稱,你只要感受它就好。

2.無聊是因為不夠投入

當你完全投入某件事,全心全意留意當下的時候,你會注意到沒有兩個時刻是一模一樣的。

注意力越高,就越迷人!

全神貫注是生命的恩典!

3.戒掉你的“拖延病”

A.高估剩下來的時間

B.低估工作複雜度需要的時間

C.高估第二天起來的動機

D.認為需要狀態好才能開始

E.認為狀態不好的時候做的東西不合格

罪惡感源於我明知道拖延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我卻明知故犯。

怎麼做:

1.單點專注法、奇蹟提問、微習慣

2.如果……就……,養一個“場”

3.情感觸發,用愛形成創造型思維

比如小王想晚上吃完飯看會兒書,但是每天都會一拖再拖,先看會兒電視吧。結果估計你也想到了,電視一集一集的播放,直到睡覺……

小王先要做的是奇蹟提問,問自己如果我能把這本書看完,我會獲得哪些好處。這樣做首先能繞開自己拖延的防禦機制,擺脫自己的心理舒適區,也就是擺脫拖延這種舒適區。

接下來小王可以在吃完飯之後,每天看一兩頁即可,養成微習慣。久而久之,吃完飯後,這個看書的區域就是你養育的一平方米的“場”,達到了如果……就……的效果。

如果我吃完飯,我就去看書!

最後,小王會愛上這個習慣,愛會產生張力,張力又會變成動力,這是一個正向迴圈。反之如果不愛,只是為了看書而去看書,那麼看書的張力只是緩解不看書的焦慮。隨著小王的努力,焦慮降低,張力也就降低!

微靜心小竅門

感到無聊時,請給這個片刻更密切的關注。你是否能聽的仔細:你是否在一心多用,試著關注一件事情。

《一平方米的靜心》

三、慈悲

慈悲是從不完美和錯誤中重新開始的能力。

慈悲被誤認為次一等的美德,只有當你不夠勇敢、不夠傑出時,別人才會表揚你的寬宏大量。

實際上,慈悲是自我接納和接納他人

因為慈悲,人們才覺察到共同的命運,從而真正接納彼此的不完美,跳脫狹隘的制式反應,整體變得更強、更堅韌。慈悲心意味著洞察力,這是一切正念練習的前提。

1.評斷是阻礙快樂的利刃

負面的評斷是人際關係中的一面牆。無論是評斷別人還是被別人評斷,它會阻斷心靈的交流。

評斷是一種遠的思維,不是用動詞描述發生的事情,而且用形容詞去形容一個人的素質。

評判,根本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來源於不安全感。

僵固型思維的人固守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好的形象,特別怕別人說自己不足。所以這些人所做的事情,大多數是給別人看的。買房給別人看的,買車給別人看的,學習也是給別人看的。僵固型思維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怕犯錯,怕別人說自己不好,所以自己會評判別人獲得一種安全感

應該思維是覺得別人在自己的意識中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現實生活中,當這個形象和自己腦海中不一樣的時候,就會評價別人。比如,你怎麼這麼懶,你怎麼這麼馬虎……

絕對化思維的特性是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他可能永遠都是這樣的人;一隻烏鴉黑,天下烏鴉一般黑;我就是這樣的人,命中註定。這些都是絕對化思維的語言。

因為他們需要安全感,需要透過別人的好評,獲得一種控制感,來應對自己的焦慮。

當一個人喜歡評斷別人的時候,請記住,這個人一定也是怕別人評斷的,因為不安全感。

2.放大別人的好

無所不在的生靈充滿了慈愛和同情,我們怎麼做?

A.恰如其分的獨處

獨處的時候可以幫助自己樹立慈悲心。

相反,在外面,如果陌生人在路上隨手扔垃圾,我們會毫不猶豫給他貼上沒素質的標籤。

B.感受、認可、熟悉

只有自己熟悉的,已經在某些方面得到我們認可的人做錯事時,我們才會周全地為他考慮,為他辯解。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在別人身上發現一點好,並且仔細感受加以認可,我們就會想到人人都可能面對的複雜和挑戰,從而對那個人抱持更寬容的觀點。

有一個企業的負責人,每天讓所有員工排成兩行,一起念幾句話:

“這個人跟我一樣,人生波折重重。就跟我一樣,他們懊悔自己所犯的錯誤。就跟我一樣,他們想要快樂”。

這麼做是要員工領會到,即使有人的行為不討喜,他們也是想要把事情做對的人。

3.用寬容三要素,讓自己和別人變得更好

自責不能讓自己和別人變得更好

很多文化似乎都相信,只要我們苛刻地譴責、殘忍地對待自己,再加上充分的反省,便能從這樣的處罰中成長。

錯了!自責會讓我們變得沒有張力。因為自責是用來應對我們的焦慮,焦慮越大,這種苛刻、反應、處罰、逼自己的張力越大。自責懲罰自己後,我們一定會努力一段時間,這時候焦慮降低,逼自己的張力也會降低……大家能想到這是怎樣的一個負迴圈吧:充滿雞血,再而衰,三而竭,自責,懲罰,充滿雞血……

不再一味自責時,反而更能接受、轉化職場上所發生的災難。

寬容的三要素:

A.正念

B.共通的人性

C.仁慈

A.正念能使我們更不帶感情色彩地看待自己的經驗。

B.共通的人性則會讓我們明白,身為人類就意味著不完美,受苦和匱乏是大家共享的經驗

C.仁慈則讓我們以溫暖和諒解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

我們不完美,會犯錯,但我們可以學會重新開始。

實戰:

會議上你沒有發言,與其在心裡嚴厲地責罵自己:“整個會議上一句話都沒講,真是個廢物!”,倒不如將評斷改成輕柔的低語:“我以為保持安靜可以幫助我跟同事好好相處,但是我錯了。我對他們瞭解不多,對自己也是,我現在才明白這一點。”

微靜心小竅門:

送出慈愛給接你電話的人

打電話之前,先默默地奉上慈愛的句子給每一個接到電話的人

4.你無須仰賴別人的評價

當我們將快樂建築在別人的接納和讚賞上時,心情就會隨之起起落落,被外部世界充滿偏見的反饋帶著團團轉。

我們首先要接受這個情緒,然後恰如其分的對待,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所有人都希望被人喜歡,這是人類的自然反應。問題是是否過度重視或過度忽視。

典型的僵固型思維:

職場上一定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如果我們把讚譽當作唯一的人格依據,就必須犧牲自己認為對的意見以達到一致贊同。那是十分痛苦的。

怎麼做:

A.慈悲地對人對己

B.誠實地面對個人信念的根源

C.認識到我們是誰和我們在做什麼並不一樣,工作受到的評斷和真正的自我並不等同

D.我們只是去做這份工作。這能讓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取代排斥,從而傾聽到真正有益的批評。

《一平方米的靜心》

四、彈性

培養從挫折、沮喪、失敗中復原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曾經講過的反脆弱。

職場充滿緊張和挑戰、衝突、挫敗以及被掏空的感覺,但職場的快樂也正來自於我們和這些障礙、感覺對抗的能力。

核心:把錯誤當成是一種學習的機會

用初學者的心態接觸每一次挑戰和挫敗,就是彈性的要旨。當我們選擇不被打敗,它就成了鍛鍊接納、彈性和耐心的機會。

1.溫柔地照顧自己

負能量的危害:

身心俱疲會讓人喪失彈性,那是一種明顯精力耗盡的狀態,如果不好好關照,動機不足、沮喪、疲倦、憤怒會向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策略性的“恢復元氣小確幸”

午休、更長的睡眠時間、離開辦公室小憩和休假,能明顯提高效率和健康,增長內在彈性。

微靜心小習慣:鬆開手,釋放緊張

注意你用什麼方式握住一個東西,比如方向盤或者是杯子。去感受質量如何?有時候我們似乎用了太大的力氣來握住東西,以至於在不知不覺中加重了自己的緊張程度!

2.無須將所有錯誤都攬在身上,重新開始就好

誤區:

以為我們必須對同事、上司、客戶和工作成果有更大的操控能力,並因此累積對自己的責難。

實情往往是,我們作為整個大局中的一小部分,並沒有能力指揮整體的執行,無力阻止那些讓我們自責的突發事件。這些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事情,我們把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任何事件中,都有許多條件、影響和成因交織在其中。

例子:

作者有一次在紐約出租車司機換班的時間打車前往一個演講現場。好不容易遇到一個順路的司機願意載她,沒多久車就陷在大堵車中。作者坐在車上焦慮不已,既為自己錯過演講煩躁,也為司機換班遲到被罰款憂心。她不禁向司機道歉,“我很抱歉,你好心讓我搭車,可現在你可能會遲到。我沒想到路況會如此恐怖,我從沒見過這樣的狀況,真的很對不起……”司機打斷她的話,說:“這位女士,交通堵塞不是你的錯”。頓了頓,他又說,“也不是我的錯”。

3. 低潮時更要保持耐心和彈性

在工作情況很棘手時,保持身段的靈活和彈性是特別重要的事。

愛的力量,不要恐懼。

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一家公司曾經打算裁員,當總裁告訴妻子自己準備裁員時,妻子卻問他,“你做這樣的決定是出於恐懼,還是出於愛?”他回答,“當然是恐懼。我們的訂單減少,戶外服裝的市場需求可能會暴跌。”妻子問他,“如果是出於愛,你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他說,自己會尋求其他創新方式減少開支。他那樣做了,告訴員工“聽好,我不準備失去你們中的任何一個,所以我們必須集體分享,謹慎行事”,結果公司因此迎來了最亮眼的4年業績。

4.適時發洩情緒,平靜才會到來

各種照護人員特別容易身心透支,他們會產生一種被壓垮、無法繼續幫助別人的感覺,這種感覺往往被稱為“同理心沮喪”。正念練習是解決這種症狀的出路。

結合情商課——內疚快感,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自我和解

適當的發洩情緒,適當的給自己一些小獎勵,為自己創造一個情緒中轉站!比如聽歌,把最喜歡歌留給獎勵自己的時間

適時發洩了情緒,才有可能到達平靜,明白“沒錯,我是置身其中,我會試著解決,但到頭來可能由不得我。”

《一平方米的靜心》

五、溝通和聯結

它是化解職場衝突,不被情緒掌控的能力。

1.避開溝通地雷的三種技巧

在工作以及其他任何場合,我們都可以運用以下三個準則有技巧地跟人溝通。

① 這個資訊是不是真實的?

② 此時做這樣的溝通是不是有用?

③ 思考一下,你即將說出口的話是不是出於仁慈而說?

確認說話內容的真實、時機合適和動機符合慈悲非常重要。

學會傾聽

在對話的過程中保持傾聽,對於最後的效果更重要。

2.不被職場貶抑文化傷害

當前貶抑文化越來越流行,譏諷很多時候被認作幽默,被人吹捧。

但是,在一個貶抑他人的文化中,一定會瀰漫著悲觀的氣氛,叢林法則成為職場中的心理模式。

渴望被認可是人類發展而來的天性-生存

作為人,喜歡和人往來、和團隊互動,渴望被認可、成為群體的一份子,是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塑造完成的天性。

許多研究都表明,一個人在工作場合有多少好朋友,和他會有多認真、多快樂有重大的關聯。

3.以肯定式詢問取代負面質疑

肯定式詢問專注於組織中做得很好的地方。

好處:

肯定式詢問則致力於認清哪些東西是有用的,然後決定如何牢記、加強和放大。

典型句式:

“已經運作得很不錯的部分在哪裡?”“你覺得最棒的經驗是什麼?”

而傳統的提問邏輯是“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可以解決嗎?”

4.不被惡意衝動綁架的能力

透過正念練習,我們可以學到幾個基本原則來避免最常見的溝通陷阱。

A.運用“我”的句式。(非暴力溝通-事件、感受、需要、請求)

比如,當你表達抗議時,你可能會說“辛西婭,你永遠不會在乎別人是不是在等你準時交開支表。”

但你最好說“辛西婭,當我沒有準時收到你的開支表時,我感到很失望。原本希望週五早點下班,跟我女兒好好聚聚。”

B.身體表達的覺察。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意義55%透過表情、姿勢和手勢來傳達,38%來自聲調,只有7%來自語言。

C.傾聽。

聆聽很多時候比說話有用。

a.善於反饋

一種是無聲的,比如點頭。

一種是有聲的,比如“沒錯、後來呢、哇塞太棒了、真的假的”等

這種反饋給的越多,對方的傾訴就越順暢

b.事實重複

歸納對方一段話的重點,並且重複一遍,再加上第一條的反饋,就能讓對方覺得自己被肯定。

千萬別說:“我懂!”

c.尋找共鳴

當對方的話題實在不符合你的胃口,你可以找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一起分享經驗,從而增加對方的好感。

5.極怒時勿與人書!(發出去可能就回不來了)

當我們要進行書面溝通,如傳送email、 微信等資訊時,在寄出以前,坐好,深呼吸三次,然後再回到資訊上,開始讀它。不是看內容,而是看其中的情緒對讀的人有什麼影響。

6.不讓職場負面情緒影響家庭生活(需要一個情緒中轉站)

情緒具有感染性,對工作環境會產生漣漪效應、踢貓效應。

一個難以忍受的同事,不僅對你有害,對你的配偶也有害,甚至漣漪還會延續到配偶的職場。

職場中,這樣的漣漪隨時發生,所以個人的覺知轉變會帶來超越個人的效果。

《一平方米的靜心》

六、正直

它是指把最深入的道德觀帶到職場上的能力。

1.當你的核心價值和工作相牴觸——想想自己崇拜的人這時怎麼做

當工作和正直相沖突時,我們就會覺得痛苦。

可是在工作中做自己是很不容易的,職場上的優先順序往往跟個人的價值取向相牴觸。

工作本身也會帶來很多相互矛盾的要求:如既要激烈競爭,又要合作無間之類的。

方法:想想自己崇拜的人,此時會如何

在陷入泥沼時,有人會問,如果是佛陀,他會怎麼做?

在道德困境中,想一想崇拜的心靈導師會怎麼做,會很有幫助。

例子:

警察謝里說,有一次她執勤時接到一個報警,一位離婚的父親在週末探視結束後,拒絕把小女兒還給前妻。謝里介入時,他威脅她。按照以往警察的風格,她會直接銬起他,押入監獄。但那天,因為剛剛和一行禪師修習過,她嘗試勸說那位父親放手,非但沒有逮捕他,還真誠地安慰他,結果,身高一米九的大漢像個孩子一樣靠在身高一米六的謝里身上放聲大哭。後來,她再遇到他時,他從後面把她熊抱了起來,大喊,謝謝你救了我一命。

微靜心小竅門:幫助他人可以使自己快樂

如果你覺得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很沮喪,不妨考慮在工作上幫助其他人。

科學上已經確認了一種“幫助”-“快樂”的迴圈,也就是你付出的越多,感受到的快樂也就越多。

2.認清楚自己的意圖,不貶低自己的價值

意圖應該被視為我們衡量自己行動時的底線。瞬間衝動造成的行為就是意圖,也是我們所抱持的信念和渴望。

察覺意圖能幫助我們理性

一旦察覺到自己的意圖,以及它對應的價值,我們就能更理性地看到它在行動中如何運作以及最美好的初衷如何受到環境的綁架。

這樣,即便最後失敗了,你也不用貶低自己的價值。

3.當工作挑戰了你的道德觀——開放覺知

作者的一個學生在壽司店打工,她被培訓當客人詢問食物的新鮮度時,要對客人說謊。其實魚並沒有壞,也不會讓任何人生病。只是有些人執著於魚是不是當天捕獲的,當然,通常都沒這麼新鮮。學生最後決定據實以告。

我們怎麼對待陷入僵局的感覺,會引導我們找到解決途徑。即使很痛苦,但敏銳地看待我們的衝突和困境,正是開放覺知過程的一部分。

《一平方米的靜心》

七、意義

職場上的所謂意義,就是將工作與個人價值結合在一起的能力。

工作對你而言是什麼,一份薪水?一種身份?還是一個夢想的實現?不同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職場是否能感受到意義。

每一份工作,我們都能找到意義

任何一個工作都可以意義重大,也都可以毫無意義,只取決於你看待它的眼光是怎樣的。

1.工作三個層次:薪酬、事業、召喚

有一個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三個工人在砌一堵牆。

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砌牆。’

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幢高樓。’

第三個人一邊幹活一邊哼著歌兒,他面帶笑容開心地說:‘我們正在建設一座新城市!’

故事雖然老套,但確實生動地描述了工作的三個層次:薪酬、事業、召喚。

看待工作的角度:

A.薪酬:

當你把工作看作養活自己必須付出的勞動時,薪酬一定是最大的吸引元素。這時尋找所謂的意義,似乎是多餘且不切實際的。

B.事業:

當你把工作視為職業,你或許可以在工作本身中找到滿足,但它是否能讓你獲得升遷、名聲、地位,往往是最被看重的因素。

C.召喚:

但當你將工作視為一種召喚,你是出於熱情來做此刻的事情,那麼,不管有沒有因此致富或出名,你都會感受到它的意義,因為意義就是它本身。

2.自我價值不能跟工作畫等號

我們習慣以“您在哪兒高就”作為寒暄的開頭,以個人的職業角色來認定一個人的身份。

但重要顯赫的職位畢竟極為有限,大部分人都要面臨如何在卑微的職位上維持自尊的問題。

怎麼辦:記住自己的核心意圖

並把它貫徹到實際工作中,這樣,你就賦予了工作意義。不管誰出錢,自己都是個體戶。

儘管工作可能不完美,但至少我們當下選擇了現在的工作。

當掙脫了“工作或死亡”這種心靈模式,我們就能挖掘處境中的創造性潛能。

工作是有條件限制而且短暫的,就像世間所有的無常一樣。我們會努力執行這些工作,但卻不會在這些暫時的角色上迷失。

3.“種下種子”靜心-列清單

A.控制的二分法-能控制的事情

寫下你很想在工作上達成的一件事情,在對應的欄目列出你可以直接控制的東西,你的態度、你投入的過程、你能控制的策略和資源。

B.

控制的二分法-不能控制的事

然後在另一個欄目寫下誰或者什麼狀況才能決定它的最終結果。

當你寫完檢視這張清單就會發現,我們很多時候都對第二欄的事情太上心,覺得都是自己的責任。

這兩份清單,會深深地提醒我們,世界是相互聯結,相互影響的。

第一張清單提醒我們“種下種子”,我們必須做自己該做的事,否則就沒有東西會生長。

第二張清單則提醒我們認清其他的力量,在我們試圖強求時保持開放的心胸。

微靜心小竅門:進入一個空間前的靜心

有意識的運用“門口”這個工具

用心的踏上地上的雙腳,觸控門的把手,並且觸控即將透過的入口。

《一平方米的靜心》

八、 開放的覺察

它是指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而不畫地自限的能力。

開放的覺察是指我們觀察狀況的原貌而不覺得有改變它的必要。

儘管,這樣聽著顯得被動,但可以安住在當下片刻而不在意它是否完美,卻是通往真正快樂的途徑。

全然接受-停止衝突-目標和願景-技巧和行動

1. 從不同的視角,看到工作不同的樣貌

艾默生說,人生不就是個人視野的角度,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

對工作的抱怨

大家覺得被工作限制,讓自己的存在更加卑微。

但事實上,工作不也開拓了我們的生活嗎?當我們啟動開放的察覺,鏡頭就會放大以容納更大的畫面。

不要把工作當做必要之惡,而且提升自我價值,邁向幸福的階梯!

約翰的上司既愛多管閒事又喜歡裝腔作勢,約翰對此不以為然,每天和她一起工作如坐針氈。當太太生病時,約翰以為她會表現得沒心沒肝,結果上司一句話沒說就批准了他兩個月的留職留薪假。其他那些經常自顧自的同事們,也經常和約翰通電話,為他打氣。等約翰返崗後,他發現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全然改變了。以前總是用負面鏡頭,後來最糟糕的事果然發生了。現在,同樣的上司和同事,他卻看到了他們人格上的另一面。

覺察是可塑的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選擇如何替真實上色。當你發現這一點,不管外在環境如何,都可以藉此進入一個平靜的避難所。

2.拋開僵固型思維

我們不必捏造一種錯誤的觀念來鞏固我們所製造的假象。比如:我很聰明、我脾氣不好、我很懶沒救了……

需要讓心靜下來,牢記我們的潛能就藏在所處的境遇之下。

例子:當作者寫書遇到瓶頸時,她向一位優秀的作家請教,對方的建議是:“你不能一直想著自己是寫這本書的人,而是要把自己想成是第一位讀這本書的人。”結果,作者的自我抗爭、故意賣弄,都得到了治癒。

3.從僵局中脫困

印度有一則寓言:有一種把黏黏的柏油鋪在地上的捕猴陷阱,猴子一踩第一隻腳就黏住了。為了想要脫身,猴子又把另一隻腳踏上去,然後是手,頭,最後這隻猴子徹頭徹尾被困住了。

努力,需要一個對的方向-創新

不要努力了還原地打轉

我們也像這隻猴子,總在同樣一塊膠著難解的方寸之間打轉,卻不肯思考創新,以至於努力付流水。其實,我們可以環顧四周,伸手抓住樹枝或附近的人,然後獲得自由。正視陷入了僵局的事實,然後抓住機會做出大幅度的轉變。

微靜心小竅門:克服在眾人面前說話的緊張

說話之前,花短短時間對在座每個人做慈愛靜心,可以減輕這些人對你的評判或者衡量,他們跟你之間沒有差異。

結語:

真正的人生高手,快樂、從容、恬靜。

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