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要追溯到“楊常事件”,張學良在張作霖被炸死後,繼承東北大權。隨後就出現了類似宮鬥小說中常見的狗血情節,年輕的皇帝與大行皇帝的重臣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最終張學良霸氣側漏,將張作霖最為器重的楊宇霆和常蔭槐殺於老虎廳。

楊宇霆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確實有錯,但張學良這種傳統的處理方式雖然得到少壯派的支援,但作為元老派則寒了心。民國處理這種事情有了以帝制時代更多的一種選擇,就是留洋深造或者考察,雖然類似古代的流放,但不同的是流放地生活雖然身處異國他鄉難免孤寂,但生活並不困苦。

張作霖時代的權臣此事之後基本就退出了東北權力的核心圈子。好處是擁護張學良的少壯派迅速做大,壞處就是少了能夠平衡各派利益以及穩定大局的重臣。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內部無論是“外來戶”于學忠,還是曾經主政黑龍江的萬福麟,雖然位高權重,但都屬於東北軍的邊緣勢力。而東北軍核心內部的實權人物王以哲、劉多荃等人權重但資歷有限,所以張學良一走,“顧命大臣”于學忠根本壓不住陣腳,王以哲被刺殺,東北軍轉眼就成了群龍無首的野孩子,接受分割改編,逐漸被邊緣化。如果有一兩個元老重臣在,東北軍的下場也許會有所不同。

張學良被軟禁後,試圖透過遊說蔣介石來解救的人還是不少, 但在蔣介石那裡說話有分量的並不多,當然蔣介石根本就不打算放才是本質。真正讓張學良沒有落到楊虎城的下場,功臣就是宋美齡,宋家姐弟當初去西安談判時,是做出保證的。雖然事後因為蔣介石的堅持沒做到絕不追究,但生命無虞也算張學良早年留連民國花場中意外所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