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忠孝之至論

忠,從字來說,從中,從心,古以不懈於心為敬,必盡心任事始能不懈於位,什麼是忠?忠誠無私是忠,盡心竭力是忠,又如盡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對人之美德曰忠,忠於內心的操守,忠於國家的赤城,忠於人民的意志,忠於心底的良知,忠,中國古代道德規範之一,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隨著古代封建專制主義的發展,忠成為臣民對絕對服從君主的一種道德義務,是故,武將征戰沙場,開疆拓土,平定叛亂是為忠,文官立言、立德,勸諫君王是為忠,可《左傳》言大忠是為:以私害公,非忠也”及“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又如範文正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為大忠,在上不僅忠於君王、國家,在下還忠於天下百姓和自己內心的操守,是為大忠。

孝,上為老,下為子,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隻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

殷商時期

的甲骨文就出現了孝字,子曰:

孝弟

也者,其為人之本也,百善孝為先。《孝經》中也提出“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於大孝”,《

史記

》載虞舜的父親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要殺死他,可他知道後卻沒有記恨在心,而是恭恭敬敬地孝順父母,太史公言曰:天下德皆自

虞帝

始。再者漢文帝劉恆親自以天子的身份給病中的母親嘗藥,喂藥,故此‘文景之治的成功是有原因的,又如董永賣身葬父,仲由百里負米之典故,足以彰顯孝的本質,是在

家族倫理

中對長輩或親朋好友的尊敬和禮儀,忠孝本一體,在家不孝順父母,何談忠國之說,反之,在外不盡忠國家,何以在家孝順父母之談,忠與孝的關係就如同家和國的關係一般,國在,家在,國亡,家亡。

在外受忠國君,在家孝順父母,這樣的人在人格上是完美的,鄭玄注:忠孝道著,乃能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也。但是也有忠孝不能兩全的例外,像徐庶,為了自己的母親向劉備辭去而去曹操帳下,但是,他就是為了向母親盡孝道而捨棄忠,也是亂世無奈,故曰:讀孔明《

出師表

》不哭者,是為不忠,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哭者,是為不孝,讀李密《

陳情表

》不哭者 ,是為不忠不孝。故此,蘇東坡曰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

尚書

》中鹹有一德指出:君王應當經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若停止修德,就會失去君位。因此,君王應當孝順自己的父母,忠於自己內心的良知和操守,心中裝著天下和百姓,然後,才能讓以自己為榜樣,為庶民所效仿,那麼,忠孝成為社會人人都去做的的事情,那豈不是

陶淵明

眼中的世外桃源麼?

夫蘇東坡從小讀《後漢書。範滂傳》有感,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蘇軾從小立志做

範滂

,是為以死勸諫君主之大忠可見,乃文忠之典範,他的心中有天下的人民,

宋神宗

到臨死前都在看著蘇軾的文章讚歎和惋惜,讚歎他經天緯地之大才,惋惜他卻不能重用,他的一生也可以用:一蓑煙雨任平生。來概括,又如岳飛,是為武將,平定叛亂,外抵侵略,建立岳家軍,戰力強大,故高宗賜:“精忠岳飛”,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岳飛也曾壯志飲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無奈,奸佞當道,小人得志,君主昏庸,岳飛北伐,高宗十二道金牌加急班師回朝,並處死岳飛,真可謂白鐵無辜鑄佞臣,青山有幸埋忠骨。

忠與孝一直是難以割裂的,它是“

三綱五常

”的重點。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臣需忠,父子需孝,夫妻需敬。其中“君父”往往是一體的,侍君如

侍父

,天地君親師等等。漢的舉孝廉,著重於孝,以及後來歷朝歷代都是“以孝治天下”,帝王諡號裡要有孝,“祖宗成法不可為違”也是孝,帝王自己注重孝,然後讓百姓也注重孝,以加強封建思想束縛。 古代強調孝也有宗族制度的原因,中國古代行政不下鄉里,鄉里一般宗族自治,宗族自治最大的權威便來自於

血緣宗法

,血緣宗法長輩等級需要靠禮與孝來維護,宗族祠堂也需要這些。強調孝也利於基層穩固,利於人民認同

君父一體

至於現今社會,肯定難以恢復到古時的孝,更大的原因是由於經濟的改變,由傳統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到資本競逐的時代,現代人更注重經濟,思想上更注重自由,孝的方式也隨著時代改變,忠也不同於古代忠於君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