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科學這個詞,從視覺觀感的角度講,我覺得包含了

畫面明暗、白平衡以及色彩的飽和度、明度和色相

這三大要素。雖然鏡頭對色彩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我覺得對於一些色彩傾向比較明顯的相機來說,機內調教對色彩的影響要更大。

入手徠卡SL以來,拍的次數不多,但也算試了大多數場景下這臺機器的色彩表現,今天想以它為例,來分析一下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徠卡SL+Summicron R 50/2 直出。本文所有實拍圖未標註有後期的均為直出)

(一)畫面明暗調整

這兩年用過富士、索尼、

理光

的機器,也短暫上手過朋友的尼康和佳能,徠卡SL第一次讓我感受到畫面明暗調整對直出效果的影響。

前天去老校區考六級,考試結束以後隨手拍了些圖。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這些圖都是直出,九張放在一起,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SL對畫面明暗的調整傾向——它會刻意壓低亮部,從而

帶來更加柔和的明暗過渡以及較為平靜的視覺觀感

。另外,壓低亮部會讓圖片整體亮度也顯得更低,從而使色彩更加厚重一些。

通過幾組raw與直出jpg的對比,我們可以驗證這個結論。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這組對比圖中,右邊是直出jpg,左邊是用LR開啟的raw(

下文所有對比圖均為左邊raw右邊jpg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相較於raw,直出jpg壓低了圖片中的最亮部——籃板邊緣、籃球框以及樹林與天空交界部分的亮度。壓低亮度甚至會直接改變色相,比如圖中的橙色籃球框,這一點在第三部分會詳細說明。

下面一組對比更加明顯。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注意看黃色透明皂的高光部分,同樣,右邊的直出jpg壓低了高光。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夜景就更加明顯了。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這組對比中,右邊的直出jpg明暗過渡要更加柔和,看起來更加“歲月靜好”一些。

其實明暗調整影響最大的是黑白照片,徠卡的黑白直出說不出的就有那麼一股子毒味,反正跟我之前用過的機器都不一樣,我覺得可能是壓低亮部從而使亮部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層次吧。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黑白照片的“層次”評價實在是玄學中的玄學,放一張片子大家自行感受吧(特別注意一下白色衣服和帽子)。

壓低亮部有時候並不見得是件好事

,因為它削弱了場景本來的光影對比,特別是當畫面主體正好處於亮部,比如上面肥皂那組,坦率來講我更喜歡raw檔案的影調。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如果畫面的主體大部分處於中間調時,徠卡的這種

直出演算法

就開始“玄學”起來了——

壓低亮部使得亮部不會過於干擾主體,從而凸顯中間調

。如果再有一點微微的暗角輔助——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氛圍感”嗎哈哈?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上面這三張依然是直出,沒有後期加暗角,康泰時D28/2。8這個鏡頭全開光圈的暗角比較重)

(二)白平衡

徠卡SL的自動白平衡並不算完美。首先,穩定倒是挺穩定,只是有時候“

過於穩定

”了……遇到場景切換時自動白平衡好像還沒有反應過來,需要停一兩秒才能重新調整好。再者,就準確性而言,大部分時候我都非常滿意,但是在某些暗光環境下,尤其是畫面中綠色物體較多的時候,白平衡會偏綠。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這張非常明顯,傍晚,接近藍調時刻,畫面中綠色植物和綠色圍欄佔了很大面積,SL的自動白平衡翻車,綠的

瘮人

……

raw依然是詭異的綠。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好在這種情況只是極少數,大部分時間徠卡SL的自動白平衡都非常準確。我留意到徠卡SL釋出至今的六次韌體更新中有三次都提到了改善自動白平衡,但目前看來還是有一些改進的空間。

(三)HSL調教

HSL即色彩的色相(hue)、飽和度(saturability)和

明度

(lightness),它們共同決定了一種色彩以什麼樣子呈現在你面前。我覺得對HSL的調教是一個相機廠商色彩科學實力的核心體現。之前用索尼的時候最煩的就是直出jpg中藍色、黃色、綠色色相的偏差以及紅色的溢位。在徠卡SL上,這些問題統統解決。

先來看一下SL對紅黃綠藍這些主要顏色的表現,以下皆為直出jpg。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基本在各個場景下,徠卡SL對色彩的呈現都非常準確。此外,與日系相機傾向於真實肉眼所見的色彩還原不同,

徠卡在呈現各種色彩的時候會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

,透過HSL的搭配來達到

超越肉眼所見的色彩呈現

,我覺得這才是所謂“毒德”的核心。

下面我們透過一些raw與jpg的對比來說明這一點。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記得拍下這一張的時候,我在操場上看著螢幕上的回放,震驚了。想象一下正常情況下午後的藍天是什麼顏色,徠卡SL拍出來的就是右邊那個樣子——彷彿有些上古ccd的油潤,又帶著一點說不清的小清新膠片味道,總之我很喜歡它的直出色彩,不需要任何加工就可以發朋友圈。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仔細分析會發現,在壓低高光之外,SL的色彩調教傾向是讓藍色和綠色明度降低,藍色偏青,綠色偏黃,圖中球網部分的橙色明度也被降低,

畫面整體飽和度並不高,但是各個色彩的明度都是比較低的,由此帶來一種比較厚重的色彩觀感。

包括上面第一部分作對比的這張,我覺得顏色的調教也非常好,午後熾熱的色彩突然變得清新起來了哈哈。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我覺得降低明度是徠卡直出演算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下面這張對比更加明顯。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再來一張紅黃藍三色都有的。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可以看到,圖中的紅黃藍三個比較搶眼的色彩的明度無一例外都被拉低了,特別是紅色。

紅色

對人眼的刺激是很強的,明度非常高的紅色在畫面中會極為顯眼,也會讓人感覺不太舒服,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索尼的直出觀感比較難受——紅色溢位帶來的負面效應太強了。

除此之外,有一次測試鏡頭畫質的時候我偶然發現,在HSL之外,

徠卡還會對畫面加上一層偏青色的濾鏡,基本相當於用色調分離工具給圖片的亮部和暗部都染上色相140、飽和度3左右的色彩

。這層類似“濾鏡”性質的

色彩干預

在大多數時候都會使畫面觀感看起來更為深邃舒適,但在有大面積藍色的場景下這種干預會翻車,因為

這會使藍色的色相產生劇烈偏離,看起來很髒

,如下面幾張圖所示,我不是太喜歡這種觀感。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剛開始我以為是白平衡偏綠,但是開啟raw之後發現raw的白平衡是準確的,這說明是直出演算法故意給圖片加上了一層額外的色彩。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這兩張以黃顏色為主的圖片,亮部和暗部微微偏青帶來的視覺觀感還是很舒服的。

它們的raw顏色更加還原肉眼所見,但也沒有了直出的那種厚重感。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徠卡SL的直出演算法套路——

1.壓低亮部;2.降低各個色彩的明度;3.加青色。

按照這個思路,我嘗試對上面對比圖中的一張raw進行了調色,看看能不能模擬出直出的效果。對比如下: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你能看出來區別嗎哈哈。

左邊是直出,右邊是我調整的raw,其實大體上的色彩已經很接近了,特別是黃色,但是高光陰影的過渡還是差一些(注意看杯子周圍的高光)。我一直覺得,

想要在後期模擬機內直出風格是比較困難的

,如同上面分析的,直出色彩涉及明暗部調整、白平衡、HSL,

這些東西單獨調整一個可能不難,但把它們組合到一起並不容易

,尤其是對明暗過渡的把握。這些因素中的每一個都是可以

無窮細分

的變數,這樣就會有無數種組合,

後期的模擬最多隻能接近直出,但幾乎不可能完全達到直出的效果

。富士的膠片模擬已經誕生好多年了,但直到現在我還沒有見過一個完美的模仿cc直出的預設。

此外,

徠卡SL的直出色彩有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不太適合人像

。拍人像時一般模特都處於有光的地方,但因為SL會壓低亮部,所以會使得模特的臉部非常暗,螢幕上看還好,傳到手機或者電腦上看簡直災難……如果想要直出的膚色好看,拍的時候就必須加一些曝光補償。不過人像基本都要後期,這個問題影響不算大。

上一篇介紹SL的文章裡我提到過,SL的raw(dng)檔案匯入acr或者lr裡色彩是非常好的,有時候甚至比jpg還好。從上面諸多對比圖中都可以看出來,準確的白平衡HSL給後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只需要稍微調一下色或者套一個預設就非常好看了。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上面這兩張圖只套了之前索尼用的預設,本以為不同的raw預設不能完全適用,結果

SL套上之後效果比索尼自己的raw還好

……沒有再進行任何二級調色。索尼的raw每次套完預設還需要再微調一下色彩。

End

文章的最後,我想來聊聊所謂“德味”。

記得之前看彩蜂攝影生活雜誌的時候,大馬老師說過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所謂德味,在我看來,就是高對比度加大暗角”。之前對徠卡的色彩一直很好奇,有時候看到別人拿徠卡拍的圖真的覺得特別毒,反正就是那股說不出的恰到好處的氛圍感。入手了SL之後我一直在感受它的色彩,磨合一段時間後,我覺得可以用“

厚重

”這個詞來概括徠卡的色彩——

在準確的色彩還原之下透過明暗重塑和降低明度的手段來造就一種能給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色彩

。我覺得這才是徠卡色彩的精髓。

至於德味,首先徠卡的某些顏色是很有辨識度的,特別是紅黃藍,而且它們的觀感確實跟日系相機不一樣。再次

我覺得大家口中的“德味”更多的是來自徠卡的一些頂級鏡頭造就的氛圍感

先看幾張圖。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上面這些是相機邏輯的

閆煒

老師當年評測徠卡SL的時候拍的,機身用了M240和SL,鏡頭都是徠卡的看家法寶35/1。4(11663)。特別是第一張,冷暖對比,刀銳奶化,暗部泛著幽幽的藍調,再加上暗角的烘托,氛圍感滿分,這應該符合大多數攝影愛好者心目中的“德味”。徠卡歷來以

35焦段

聞名,小廣角的視角加上1。4的大光圈,憑藉我之前用35/1。4ZA的經驗,在距離主體3m之內的空間拍攝,出片的效果就會非常有氛圍,有些人管這個叫“空氣感”。35mm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焦段。

玄學成分其實主要來自鏡頭本身的光學設計:暗角、場曲、微反差、髮色、焦內外過渡區域

這些因素,再加上機身獨特的色彩調教,出來的效果就不會差了。

像下面這幾張圖,如果不說是什麼機器拍的,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沒什麼特別的,跟佳能尼康拍的並沒有什麼兩樣,更談不上“德味”了。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聊聊徠卡的色彩科學

這幾張是用徠卡SL+Planar135/2拍的,這個鏡頭的特點是全開光圈幾乎沒有暗角,反差較低,像場也十分平坦,再加上是長焦,拍攝的又是缺乏明暗對比的場景,因此

玄學成分基本為零

所以說,燒機身不如燒鏡頭,機身只是奠定了色彩基礎,“玄學”更多的來自於鏡頭的表現——不同的鏡頭會帶來不同的畫面觀感,這個才是最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