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曾戈

我們熟悉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嗎?《

致幻

》是曾戈給出的回答。

當觸碰到表象下隱藏的豐富內涵時,曾戈並未選擇抽離,而是走入幻覺與現實的深處進行拍攝,探索表象背後隱藏的神秘之物。這種介於虛幻與現實之間的交錯,是大腦能夠接收到的自由意志,是切換於固態與流動之間的美感。

曾戈,1990年生於廣東汕頭,2015年畢業於

廣州美術學院

,獲藝術學理論碩士學位。曾為攝影記者,現為攝影師,工作生活於廣州。攝影作品曾參加首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第七屆廣東青年攝影家作品展、東京“FREEDOM”實驗落地攝影展、Art

book in China

2016abC藝術書展、首屆寧波國際攝影周等國內外展覽,攝影論文獲得廣東省第七屆攝影理論研討會二等獎、入選獎。個人攝影書《致幻》2015年入圍穀倉攝影樣書馬丁·帕爾評審獎,2016年《致幻》被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收藏。

微博 | 圖蟲

可以介紹一下這本書的靈感來源是什麼嗎?

如同我在書中所說的“我們自以為對所處的世界熟悉,當自己面對‘真實’世界時它們卻變得異常陌生”一樣,這個系列的作品描述的是關於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對映和看法。可以從書裡看到,我喜歡用

象徵手法

去拍攝所觀察到的物件,也即“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不斷交錯,物件也好作品也罷,它都一直在那裡,等待你去挖掘,作品是自己生長出來的,這種感覺很好。這個系列拍了好幾年,做一本書也是一個小結,希望可以再成熟點。

能介紹一下你做這本書的設計理念嗎?

編排上注重整體感,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單頁只放一幅作品,橫豎構圖分開,按照自己對作品節奏的理解加入個別空白頁作為過渡,並且把作品闡述也散開分佈在作品中間,形成圖文有所呼應。“讓作品自己說話”是我想表達的態度;製作上,盒子採用木製硬盒鍍膜包裝,畫冊是無線精裝印刷;為了使得手感具有

卡紙相片

的觸感,內頁用了250g的紙,同時內頁紙張偏黃也模擬出了相片原有的顆粒感。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致幻》,封面和內頁

能簡單介紹一下你的工作方式和這本書的製作過程嗎?

這組作品拍攝於2012-2016年間,有賴於日常性的觀察和連貫性的拍攝。我發現即使普通的生活也有它夢幻的一面,這是我想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希望每個觀者可以帶著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它。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致幻》

其實致幻這組作品在14年以攝影展的形式展出過,為什麼會想要再以攝影書的形式做展示?

無論做展覽還是出書都是給自己總結的一種方式,加上一直都有做個人攝影集的想法,剛好“攝影書房”有這麼一個機會,所以我決定把它落實。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致幻》

在致幻這組照片的拍攝過程中,有沒有什麼難忘的故事?

是一個懸吊發光著的燈管。當時走廊裡特別黑,也很安靜,只有這個掉出來的燈管被電線拽著在空氣中搖曳,圓型燈管遠看就像天使的光環,令人難忘。膠捲沖洗出來後籠罩著一層迷人的味道,讓我特別興奮。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致幻》

在做《致幻》的時候有沒有參考過其他攝影書呢?

設計《致幻》的時候沒有參考過其他攝影書,所以在排版上花了些時間。

你曾經是報社攝影記者,願望是成為戰地攝影師。這段經歷對你後來拍紀實攝影有產生影響嗎?包括對《致幻》的拍攝有什麼影響?

對我而言,喜歡攝影就是從紀實人文型別開始的,從而想去嘗試做一名攝影記者。報社給了我很多鍛鍊的機會,對應該重點拍什麼,不應該拍什麼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我的觀察能力和捕捉及閱讀的能力也是在那個時候得到提高的。報社的攝影講求客觀和公正性,並不允許夾雜太多個人情感,而《致幻》作為個人攝影集則充滿了我的所有想象,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你說過,“作品始終要製作出來自己看到才舒服。”可以簡單說一下你對作品呈現的理解嗎?

我始終覺得,作品單純釋出在網上和製作出來是有本質差別的。從作品本身講,

網路圖片

無法完全呈現出應有的質感,而且偏色也是一個問題。也許受網路氛圍的影響,人們在網上瀏覽圖片時總會心浮氣躁。好的作品需要正確的氛圍去消化。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致幻》

“好的作品需要正確的氛圍去消化。”挺有意思的觀點,可以具體說說你的理解嗎?比如看其他藝術家作品的時候,在網上看和去展覽現場的感受有什麼區別?

打個比方,就像當面與本人交流和用微信聊天的差異,展覽更像是觀者與作者面對面的交流。現場可以透過布展形式來表現作者的想法,讓觀者調動全部感官去感受作品,是會“浸沒”其中的。前幾年在“原作100”二十世紀西方攝影大師作品展中碰到了廣州攝影師丘(注①),我們討論了一些關於原作和複製品的問題。雖然都是傳播率頗高的經典作品,但比起身臨現場看大幅原作,在網路上看圖片的氛圍和效果是無法比擬的。丘打著手電欣賞作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看到作品暗部細節層次和豐富的影調。

可以感覺到所有你釋出在網路上的作品都有即興的意味,是刻意設計成這種風格還是真即興呢?

即興離不開邏輯理性,哪怕是即興地捕捉也可以體現攝影師的思想和風格。再隨意的作品都會圍繞一箇中心,否則就很容易成散沙。至於我的話,不喜歡太過刻意的東西,所以無論我的哪類作品,都可以看到固定的風格和氛圍。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小於一》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

劇場列車

這種固定的風格和氛圍是怎麼形成的呢?這種隨意性跟你的性格有關係嗎?

我不隨意啊,我甚至蠻強迫症的。

強迫症?

我會做計劃,做事不喜歡沒有目的性。作品可以反映人,所以我的風格和作品氛圍是保持連貫一致的。上一個問題中你提到的隨意性,是因為我在作品裡不喜歡呆板和刻意而已。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Dancer》

據瞭解《致幻》是你做的第一本攝影書對嗎?

嚴格意義上不是,大學的時候自己印過一些小畫冊。《致幻》是第一本出版發售的書。

做書過程中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

偏色。

做完這本書之後,對你來說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相比過去,我可以看到自己的改變和進步,也很開心能把想法落實。雖然以前也做過其他書籍,但這本畫冊可以說是對自己現階段的一個總結。其次在獨立出版發售過程中,也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援,要再次向他們說聲謝謝。

作為藝術家,你在創作中最注重哪一部分?

感受力和控制力。感受力是審美,控制力是創作時對作品“度”的把握。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吱子》

對你影響比較大的攝影師是誰?

我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喜歡的攝影師。最近看Bill Brandt(注②)和

Helmut Newton

(注③)的作品比較多。此外,南宋畫師馬遠的山水作品和繪畫思維對我也有很大影響,他有某些作品是超越了那個時代的,比如著名的《水圖》。

參加圖蟲的街拍工作坊(注④)有什麼收穫嗎?會不會對你這組作品的創作產生影響?

應該說我們是取長補短的,畢竟五位攝影師每個人的特點和閱歷都不相同。要說收穫的話,那就是庶哥(編者注:

王軼庶

⑤)說的“攝影真是太難了”。

雖然幾天的時間比較有限,但王軼庶老師給了我許多中肯的建議。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增強了自我認同感,對自己的風格也更加堅定了,所以最終還是看作品吧!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black river》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

林間金色

接下來會有新的攝影作品嗎?還是會繼續拍致幻這個系列?

我會有新的主題。就像我說的,這是一個總結,探究是否持續下去沒有太多意義,因為這種日常性的拍攝已經成為習慣了。

那新的出版計劃呢?

哈哈先把這本書賣完再說!

注:

①丘,攝影師,目前工作、生活於廣州。

②Bill Brandt,

比爾·布蘭德

(1904年-1983年),英國戰後最知名的攝影師。

③Helmut Newton,

赫爾穆特·牛頓

(1920年-2004年),澳大利亞籍德國猶太裔,生前為國際著名時裝、人體和名人攝影家。

④圖蟲網“街拍中國”為中國首次以“街拍”形式設立的攝影賽事,立志打造成為中國每年一度的最重要的品牌賽事。街拍工作坊上海站的導師為王軼庶。

⑤王軼庶,知名攝影師,2010年

馬格南基金

獲得者,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攝影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移步圖蟲攝影網藝術專區“影像頻道”:影像頻道

廣而告之:

點這裡移步圖蟲“攝影書房”收藏夾。 可以看到“攝影書房”的優秀攝影書電子版(均來自圖蟲使用者投稿)

【攝影書徵集】

圖蟲「攝影書房」持續舉辦

“圖蟲X假雜誌:攝影書長期徵集活動”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訪談 | 置身在幻覺與現實的深處:曾戈與攝影書《致幻》

歡迎你將自己的原創攝影書作品上傳到圖蟲,

「攝影書房」將定期從來稿作者中評選出優秀作品,

給予官方推薦、業內權威平臺的專業推廣,

「假雜誌」還將遴選優秀作品進行出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