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的被逼入死衚衕忙拋售,購房者卻高興不起來

今年以前,看到某些媒體唱空樓市,站長會覺得這是以偏概全,缺乏調研,目的是煽動情緒化的大眾、賺取流量,因為過去十幾年國人對房地產確實是情有獨鍾,靠著投資炒房實現財富增長的事實不計其數,也頗具說服力。

但是,這種邏輯貌似只適用於過去。

如今的樓市,上有“房住不炒、不將

房地產

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壓頂,下有“央行LPR

新制改革

、銀保監嚴控房產資金流向”託底,如果還按部就班遵循過去的一窩蜂閉眼買房模式,正常點的人都會覺得很可笑吧?未來,靠炒房創富的機率會大大縮小,如果對樓市、對自己、對槓桿沒有正確的認知,很容易就會把一輩子都搭進去。

最近站長聽朋友聊起身邊的一個炒房者,比較有代表性,講出來分享給大家。幾年前,他留意到開發商推出一種與客戶簽訂“

對賭協議

”的促銷活動,就是對外賣5000元/平米的房子,如果客戶願意一次性打包購買30套,並支付每套10萬元的定金,則可享每平米4000元的“批發價”,美其名曰“

代理銷售

”。

從炒房者的角度來說,這些房子不必過戶到自己名下,免去各種稅費,如果30套房源都賣出去了,還能賺到1000多萬元的差價,真正實現“給我一個槓桿就能撬動整個地球”。而從開發商的角度,本身就急於回籠資金,有人願意一次性購買30套房,當然求之不得,即便是房子賣不掉,白賺來300萬訂金也不虧。既然交易對雙方都有利,自然一拍即合。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2016年底“房住不炒”被提出,隨後國家不斷收緊調控,以此抑制炒房風氣蔓延,購房者的心理也發生微妙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趨於理性,持觀望態度謹慎購房。結果大家猜到了,炒房者手裡的房子大多無人問津,1000多萬的美夢化為泡影,還要揹負鉅額定金的債務。

這位炒房客哭訴:“生意我是不會做,過去只會靠炒房維持生活,現在這些房子只要能賣掉就行,我是真的撐不住了!”自己釀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嚥下,他不像普通的多套房者,即使房價跌了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對他來說,資金和心理都面臨著雙重打擊。

對於炒房者來說,套牢就像被刀子慢慢切割,資金鍊是他們的命根子,如果房價不上漲,甚至漲幅小,他們手持大量房產就等於虧損。

前段時間,某財經專家推出一篇報道稱,自己身邊的小區二手房掛牌量一夜間從幾十套激增至1420套。從幾十套到上千套,這明顯是不正常的,誰也不會一下拿出這麼多“存貨”。對此,報道評論,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是炒房者集中拋售。

炒房的被逼入死衚衕忙拋售,購房者卻高興不起來

果不其然,經證實該小區的房價已兩年沒漲,加上政策連連收緊,尤其是今年銀行信貸措施一直趨嚴,炒房客自身槓桿壓力大,又擔心房子被套更久,這才想迅速拋售。

房地產市場

下行階段,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炒房客都是最先知先覺的。在樓市一輪一輪的嚴厲措施圍剿下,他們已被逼入死衚衕。在站長看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炒房客上演集體拋售1420套房,絕非偶然。

據統計,今年截至8月末,全國房地產調控次數高達367次,僅8月單月就多達60次,比去年同期上漲17%,累計次數重新整理

房地產調控

歷史記錄。今年比往年又增加了金融上的針對性干預,監管部門嚴查信用卡資金流入房地產的情況,限制交易金額,禁止住宅、中介等商戶刷卡交易。

近日,北京青年報發表評論文章《

炒房客的冬天真的來了

》,指出房價大幅上漲的可能沒有了,指望製造房價的紅利、透過房子賺大錢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上面我們說過,房價不漲或小幅漲,炒房者都是虧錢的。國統局8月份的70城資料顯示,已有20城連續3個月二手房價格下跌,就連2016年昂頭領跑全國的“樓市四小龍”蘇州、南京、廈門、合肥如今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回撥:

南京9區約一半的小區二手房價正在下跌;蘇州自7月25日後,實施“市區6區新房3年後可轉讓和二手房5年後可轉讓”的新政,於是8月

二手房

交易環比上月下滑20%,與4月小陽春行情形成鮮明對比;廈門和合肥也早已偃旗息鼓,有價無市成常態,眾多炒房客被套牢。

按理說,房價有所下調,炒房客逐漸被驅逐市場,剛需購房者應該歡呼雀躍,買房應該更容易。但市場經驗讓我們看到,購房者仍瞻前顧後,開心不起來,買房需求不增反降。而這種現象,就是高房價帶來的“

後遺症

”:

樓市穩了,房價降了,接盤的買家卻少了

調控強壓下,市場的確是穩下來了,但

貸款利率

上浮,信貸收緊,打擊炒房客的同時,也增加了購房成本。購房者一邊忙著湊首付錢,一邊還要擔心房價是否存在繼續波動的可能,因此選擇持幣觀望居多,

購買力

隨即降低。

融資渠道收緊,開發商缺錢,房屋質量令人擔憂

購房者購買的或許是要居住大半輩子的房子,看的不僅是房價外觀,更注重房屋本身的質量。近兩年國家收緊房企融資渠道,部分開發商為了擴大規模快速回籠資金,刻意施行所謂的“高週轉”。

王石

曾表示,現在的住房平均壽命是30年,雖然他改口說不是指建築質量問題,而是可能被拆掉,但對於高層住宅來說,靠拆遷來實現更新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市場真正需求有限,三四線城市疲軟

其實房地產發展這麼多年,市場裡早就不缺房子了,努力了這麼多年誰還沒有一套房子呢?北上廣深可能沒有,老家總該有一套吧?所以剛需群體中存在一部分的“偽剛需”。尤其是三四線城市,過去兩年棚改刺激下需求消耗殆盡,由於缺少相應的產業、人口、資源做支撐,眼下市場正疲軟,鶴崗、

乳山

、玉門的例子就擺在世人眼前。

而一二線城市有人口流入托底,產業發展日益向好,尤其是一些強二線城市不斷降低落戶門檻,對人才的吸引措施不斷出新,又受制於土地稀缺限制,房價漲上去容易,大幅下跌卻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眼下,雖然樓市留有這些“後遺症”,但好在市場正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渡,房住不炒的定位仍會堅定不移地執行,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

租購併舉

等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就像

董明珠

說的,現在誰能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誰就能贏得民心,否則大家整日都去為買房忙碌,為高房價買單,哪還有精力去工作去消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