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社會長期都有

重農抑商

的政策,具體表現為從事商業活動的人長期的被各種政策打壓,除了在

分裂時期

,為了保證有多餘的稅收,才對商業視而不見。在大一統時期,幾乎都一成不變的對商業採用抑制的政策,歪史認為可以概括為三個原因。

從古代重農抑商,三個原因淺談為什麼古代一直打壓商業活動?

第一個就是原罪。確切的說是商人的原罪。大家都知道,商人原來指的不是從事商業活動的人,而是指的是商部落的人,進而引申為商朝的人。但是後來,周部落興起以後,與牧野之戰擊敗

紂王帝辛

的大軍,宣告周王朝的建立。

此後,商人經理

武庚

復國失敗的第二次亡國之後,大部分徹底的淪為賤民,除了微子啟一部的人被善待,很多的原來貴族失去生活來源,又沒有土地,於是不得不改為經營小生意,久而久之,這個,商人從事的活動被稱為商業,商人也逐漸由部落名變為從事經營的人。

從古代重農抑商,三個原因淺談為什麼古代一直打壓商業活動?

正是因為商人成了

亡國奴

,他們被周人以及周人的封國瞧不起,被視為低賤的人,他們的這一活動也被視為低賤的活動。所以,低賤成了商人的標籤,也是符號,即使時過境遷,這一習慣一直被延續。商人被持續

歧視

,因為人們長期的慣性根深蒂固。

第二個原因就是

稅收因素

。話說,經商能積聚大量的財富,國富民強是一個國家的最起碼的追求,為什麼還有稅收的因素呢?因為經商者往往會繳納很多的稅收。答案就是,這一些四處遊走,到處販賣的人群無法掌控,遠不如整天挖地的農民靠得住,農民的收入看的見,稅收也是一目瞭然,但是商人的就不好管控,盈餘虧損不方便管理。

從古代重農抑商,三個原因淺談為什麼古代一直打壓商業活動?

古代時候,各國間交通不便,經商只能國內大範圍的流通,而經商的人多,那麼耕作的勞力就少多了,完全靠勞力運作,在一個民以食為天的社會,這樣就無法確保最後的稅收和口糧的徵收。沒有足夠的稅收就沒有強大的後勤保障各項政策持續下去,進而引發其他的各種併發症。

第三個就是,政策因素,確切的說是社會形態,在我國古代,長期小農自給自足的社會形態,使得商業活動一直受到有意無意的抵制。尤其大一統政權建立以後,往往會鼓勵農耕,休養生息,而商業活動又可能會影響到稅收,

大一統政權

往往不願意冒險來鼓勵商業。

從古代重農抑商,三個原因淺談為什麼古代一直打壓商業活動?

另外一個重要政策因素就是

漢武帝

獨尊儒術以來。儒教掌握了天下的言論權,接著

隋煬帝

的科舉制度,使得所有人都窮畢生之力考取功名,對於經商之人,被視為不務正業,

所謂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

這一點加重了對商業的歧視。

本文由歪史原創,抄襲必究!屬於對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一些疑點的分析與認識!圖片來自網路,如果冒犯,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