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

我的姐姐

》裡最打動人心的不是那個尷尬得讓人扣腳趾的姐姐和弟弟的感情戲份,而是對安然內心的掙扎和反抗刻畫的部分。(個人覺得,弟弟的人物塑造不夠鮮活,那些臺詞根本就不像是那個年紀的人會說出來的。影片中為了讓姐姐在短時間內接受弟弟,讓她覺得弟弟值得,而安排給弟弟的“少年老成”的臺詞,這足以讓人指尖抓地。)

影片中的一個高潮是安然孕婦的情節,也是最抓住我眼球的一個部分。

那一段裡,安然拼命奔跑,拼命想要去阻止。

她全然不知道自己的勸阻是否能成功,但是依舊用盡全力去勸阻那個孕婦,試圖說服她的家人,聲淚俱下。

她聲嘶力竭,嘗試著對命運發起挑戰,她試圖與

傳統觀念

相抗爭,卻被摔到了一邊。

她想救救那個可憐的孕婦,也想救救那些和她一樣的“姐姐”。

可是,失敗是必然啊。

她大聲質問,生一個男孩真的那麼重要嗎?她質問的是對方,卻好像是在一遍遍拷問自己,我做錯了什麼,性別的不同憑什麼我就要揹負著“罪惡”前行?

可是,沒人回答她。

應該回答她的人,已經故去,只留下她一人苦苦尋找答案。

這,不過是“普普通通”的,關於女性的悲鳴和哀嚎罷了。

畢竟,姐姐的痛苦不是從這個時代開始,也絕對不會在這個時代被終止。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有兩個點很戳我。

一個是,安然明明是這個家庭的“受害者”,可她卻依舊不可避免地對父母產生了愧疚之情。

她在深夜中懺悔,即便全家福中沒有她的蹤影,即便這個家給她的窒息之感更甚於溫暖,即便發現爸爸待自己和弟弟宛如兩個人一般,但是,她依舊習慣於抓著曾經擁有過的一點點的微不足道的愛不放手。

對於這個家,她一邊渴望著,一邊逃避著,卻也真正地愛著。

不然,安然就不會在和弟弟相處的時候,一點點回想起媽媽曾經給自己的,為數不多的溫暖;就不會一遍遍描畫著弟弟與自己一般的眉毛;就不會穿著爸爸的皮衣試圖從中汲取出一絲溫暖。

口硬心軟,笑容溫暖的安然,在天台上唱歌哄著自己“太陽依舊會爬上來”的安然,卻在深夜中懺悔著,在墓碑前一遍遍道歉。

可是我們都明白,安然才是受害者。

她應該委屈,關於這一切,她應該選擇忘卻或者恨。

畢竟,他們,不僅欠她一個溫暖的童年,還讓她揹負著本不該屬於她的

傷痛

,度過餘生。

另一處是,影片結尾處,安然抱住了弟弟卻忍不住失聲痛哭。

這個眼淚,我覺得更多的是為她自己而流——她發現和

孕婦事件

一樣,她改變不了什麼,即便是自己,即便是姑媽放過了自己,自己到底還是走上了姑媽的老路。

痛哭的那一刻,安然和

紅場

上的姑媽不期而遇。

姐姐的痛苦還在延續,上個時代的痛苦依舊上演在當下的社會中。

影片的結尾並不複雜,但是那一刻,我幾乎看到,當初姑媽一個人走向紅場的時候,堅決得如同一心決定考研去北京、把弟弟送人的安然一樣;卻同樣在最後一刻選擇抱住自己的弟弟,那一刻,安然如姑媽,姑媽也如安然。

那個時候,姑媽也一定痛哭流涕吧?

其實,安然擁有的那份倔強和決心,姑媽也有。

姑媽的倔強甚至更勝一籌,畢竟,那個年代遠比現在更加保守,對女性的限制更多。也正是因為這更多的束縛,所需要的勇氣就更多。

選擇放棄的時候,姑媽一定更難受吧?

畢竟,一直嚮往的屬於自己的生活,近在咫尺,轉眼間,卻遠在天涯。

姑媽,才是真正的,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的人吧。

這個遭到很多爭議的結局,在我眼裡卻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亮點。

不是說姐姐的這個決定體現了人性的偉大,或者說這種選擇值得推崇。

畢竟,無論男女,對獨立自主的人生的追求的渴望都是一樣的,誰也不會想去做誰的人生的墊腳石。

我只是覺得,這個結局很真實。

而且我能感受到,決定的那一刻,她們很痛,心底蔓延上來的是大股的絕望。

但是,這部影片,卻因為沒有塑造一個新時代的女性標杆就要被唾棄。

影片結尾,大家覺得,姐姐的形象崩塌了。

不,我覺得,這樣的姐姐的形象,遠比塑造一個大部分人都只能仰望的角色有意義多了。

被譴責的“姐姐的形象”和“姑媽的形象”,是現實中一個個正在痛苦裡掙扎的真實女性啊!

畢竟這部影片並不是一部爽文,現實裡哪有那麼多“大女主”。

正是對“姐姐形象”的高度還原,才能真正地讓大家看到我們所面對的問題。

找到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比塑造一個完美女性更重要的事情,是喚醒女性的意識。

畢竟,還有很多人,也如影片中孕婦一般,任人擺佈,也不覺得有問題。

譴責這個現象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應該明白我們在為什麼而發聲!

而不是一面樹立起一個個標杆,振臂高呼著空洞的口號;一面卻對正在深淵裡沉浮的女性們投去異樣的目光,甚至指指點點。

她們有什麼錯?

她們只是沒有得到過太多溫暖的家中長女,只是在一點點愛和巨大的痛苦中掙扎的孩子。

更何況,在現實中,這種掙扎的結果,大多數不會是果斷和利落地去斷絕什麼關係,只會是在掙扎中一點點消磨掉自己決定離開的狠心。更甚者,會譴責自己為什麼不體諒父母,他們有沒有什麼錯,只是想要一個男孩罷了。

因為沒人能夠耗得過掩埋在心底的,看似微不足道、實際大得可怕的,對來自傷害過自己的爸媽給予的愛的渴望。

她們就像正在遭遇一種“家庭版PUA”。

在看這三個地方的時候,我淚流滿面,彷彿看到了自己,哭得像個傻子。

我明白“姐姐們”的脆弱和委屈。

太真實了,安然的形象沒有崩塌,她只是“失敗”了。

她是無數“姐姐”的典型,卻也只是一個微弱的個體,“姐姐”的前路依舊坎坷,漫長而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