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的死士是什麼意思icecream642013-01-16

“士”,上古掌刑獄之官。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如: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連橫等。

士,是作為封建社會中最基礎的貴族,也是最高階的百姓。歐洲有騎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國的以知識分子為代表計程車族階級。

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原來可能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進入階級社會後,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 。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車戰及武士的作用減小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卿大夫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設法招徠士眾以張聲勢,很多士便投靠到他們那裡。還有部分士為解決經濟困難去為人辦喪事,當贊禮,或經營工商業;也有人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計程車。他們遊學各國,思想活躍,為中國古代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併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遊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其代表。這時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秦漢時期,士的內涵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士,稱為士大夫時,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權和州郡縣供職的官吏的泛稱;稱為士人時,則一般特指具有較高封建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漢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風骨氣節及學識才能),一旦成為名士,功利官位會接踵而至,故士人或著意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恪守封建綱常名教;或浮華交遊,廣結朋黨,相互吹噓,以沽名釣譽。東漢後期,在士人中間清議品題人物之風極盛 。這種人物品題屬於民間範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 ,品評士人之權收歸政府。凡由中正品評者,皆據其德行才能、家族閥閱而給予不同品第(鄉品),然後授予各種官職。未經中正品評者,不得仕為品官。於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種特定階層的含義。士庶對立,漸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為士,否則為庶。士人中,又出現憑藉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顯並累世居官的家族,是為士族。士族在東晉時達到極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後,士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士作為一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保留。宋以後 ,士或士人一詞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不再特指品官。

士的分類

戰國文獻中,以“士”為中心組成的稱謂和專用名詞,據粗略統計有百餘種。這不僅說明士階層的複雜,也說明他們的行跡遍及社會各個角落。為了區分不同計程車,當時的人便開始對士進行類分。《墨子·雜守》篇把士分為“謀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書·算地》把士分為“談說之士”、“處士”、“勇士”、“技藝之士”、“商賈之士”。《莊子·徐無鬼》把士分為“知士”、“辯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禮教之士”、“仁義之士”等。根據士的特點、社會地位等情況,大體可分成武士,文士和低階官吏以及其他。

武士

其中又分不同類別。第一類是國家的武裝力量。由於技能、職掌、兵種以及國別等不同情況,又有各式各樣的稱謂:“選士”、“練士”、“銳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賁之士”、“劍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類是俠士。典籍中稱之為“俠”、“節俠士”、“遊俠”。這些人的特點是見義勇為,為知己者死。第三類是“力士”,指力氣大而勇悍之士。

文士

《韓詩外傳》卷七說:“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這裡把操筆桿的稱為文士。其實文化人,包括辯士,皆可稱為文士。早在戰國之初,墨子就曾對文士的特點與文士的不同型別作過劃分,他說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 。德行、言談、道術應該說是對文士的類分。戰國史籍中有關文士的各種稱謂不下三、四十種。這幾十種稱謂,大體可歸入如下幾類。第一類可稱為道德型。這一類計程車把道德修養作為奮鬥目標。因此當時有不少人從道德品質意義上給士下定義或概括士的特點和本質。如孔子說:“士志於道。” 《呂氏春秋·正名》記尹文與齊王的對話:“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齊王曰:‘此真所謂士已。’”道德之士的稱呼計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勁士”、“正士”。第二類可謂之為智慧型。這些人重在知識和學以致用,有如下稱謂:“文學之士”、“遊學者”、“法術之士”、“智術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辯之士”、“遊說之士”、“遊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賢能之士”、“策士”、“任舉之士”、“傾危之士”等。隱士可以說是以上兩類的附類或兼類,這類士因種種原因不為官。不出仕並不是都不關心國計民生、社會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隱士發表了許多評論時政得失的言論,甚至提出系統的理論,成為一家之言。有些隱士在社會上具有很高的聲望,君主貴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卻拒不受命。也有些隱士是一時的,隱居只不過是靜觀待機之術。與“隱士”相同或相近的,還有如下稱呼:“居士”、“處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巖穴之士”、“貴生之士”、“高士”、“閒居之士”等。第三類可謂之技能型。這部分人又可分技藝之士、商賈之士、方術之士三部分。技藝之士指有一技之長和專門技能的人。《商君書·算地》說:“技藝之士資在於手。”《韓非?子·?顯學》說:“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商賈之士指經營工商業之士。例如管仲、鮑叔早年就曾經商。范蠡是士人經商致富的典型。子貢既是士,又是大商人。戰國時期的白圭也是著名計程車兼商人。到戰國有了“商賈之士”的說法,《商君書·算地》說:“商賈之士資在於身。”方術之士指卜、巫、相面、看風水、求仙藥之類計程車人。如《荀子·非相》:“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戰國時期這一類計程車人頗為活躍,有的參與國政。“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聞於國,莊王見而問焉。” 秦始皇統一之後,“悉召文學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 。

低階官吏

有些低階官吏稱之為“士”。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司法官的屬吏稱“士”,《孟子·梁惠王下》載:“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士師”為高階司法官,“士”則為較紙級的屬官。第二種是指基層臨民的官吏。這種士有其治所,如《非攻下》雲:“士不暇治其官府。”《管子·八觀》把“裡尉”稱之為“士”。第三種泛稱各種屬吏。《禮記·祭法》:“庶士,庶人無廟。”注:“庶士,府吏之屬。”

其他

還有一些難於歸類的。如“勇士”、“國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車士”、“都士”等。透過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到士成份之複雜和在社會上分佈面之廣,這說明士是社會中最活躍的一個階層。